《江山多嬌》之《西部風情》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7日 15:26)
編導:王嚴岩
眼前這山路上深深的印痕是騾馬踏出來的印記,而由這一個個印痕串起來的古道似乎在訴説著這裡曾經的艱險與繁華。這就是位於中國西部的茶馬古道了。
中國的西部地域遼闊,幾乎佔據了中國領土的半壁江山。這裡屬於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人口稀少、民族眾多、自然資源豐富,中國最高的山脈、高原和最低的峽谷、盆地在這裡同時並存,呈現出複雜的地貌特徵和多樣的氣候特點。
可以想見,在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中穿行的馬幫,歷經千年用雙腳和馬蹄踩踏出了一條最險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有些馬幫為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然而,誰能想到,最早開闢出這條艱險道路的卻是古羌人。古羌人究竟是一些什麼樣的人?他們為什麼要冒著生命的危險行走在莽莽叢林和高山峽谷中呢?
羌,是殷周時期中原人對西部遊牧部落的泛稱。許慎《説文》認為,"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字是由人和羊組成的,也許古羌人為了感激羊為之提供了衣食之源,因而把羊作為自己的部落圖騰。據説炎帝就出自古羌人部落。因為炎帝姓“姜”,“姜”與“羌”在古中國原本是一個字。
從炎黃時期直到春秋戰國,中原人與古羌人戰爭不斷。結果,一部分古羌人逐漸融入其他民族;另一些則為躲避戰亂,形成史學家們稱為“諸羌部落民族大遷徙”的壯觀景象。因此,今天的茶馬古道在更早的時候竟是一條民族遷徙的走廊。
逐水草而居是遊牧民族的本性,當災難或戰爭來臨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開始四散逃生,他們有的來到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有的到了甘肅、寧夏等地。
當古羌人中的一支行走到岷江上遊時,也許他們被這裡肥美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所吸引,決定留下來棲息。這便是仍生活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今天的羌族。而另一些古羌人也許還盼望著尋找到更好的地方,帶著希望他們開始了新的旅程。
可以設想,古羌人的一支繼續南遷。在渺無人煙的崇山峻嶺中,古羌人勇敢執著地開闢著道路,他們順著瀾滄江的河水終於來到了今天的雲南地區。
採訪:紅河州地方誌辦公室 副編審 唐明炎
據史料記載,紅河州的哈尼族 、彝族、 拉祜族同源於中國北方的氐羌族。大約在1200多年前他們遷徙到紅河的南岸定居,600多年前的元代, 乃至後來的明代。大量的漢族因遷徙 、兵囤來到這個地方 ,於是這個地方,就形成了以哈尼族 、彝族 、漢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古歌中的遷徙史是哈尼家族的來源史。老貝瑪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那支曾在中國歷史上策馬奔騰的古羌人竟和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朱小和傳唱的古歌“哈尼阿培聰坡坡”意為哈尼祖先搬家再搬家,講述了哈尼先祖從青藏高原邊緣的虎尼虎那開始南遷,經過三次大的遷徙最終選擇了哀牢山定居的過程。
崎嶇、起伏、險絕的哀牢山對於許多民族而言,都意味著生存的艱辛與苦難。但與其他民族相比,哈尼族卻極端珍視這與世隔絕的處境。民族學家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哈尼的遷徙是由戰亂和災荒造成的這一歷史。在這裡,頑強的哈尼人劈山石,開山路,搭田埂,開山造田。莽莽哀牢山在哈尼人的鋤頭下,呈現出圖畫般的美景。
遠遠望去,整座山整座山的梯田,層層疊疊數百級乃至上千級,精緻,恢弘,仿佛一道道天梯從山頂垂挂下來直抵山腳。每一層都是一道細碎精巧的漣漪,每一疊都是一片清凈如鱗的波紋。當天光飄蕩在層層水波之上,金色的碎片綴滿山體,滿山流光溢彩。
12世紀南宋詩人范成大被唐書記載的哀牢山風光所吸引,他從中原遊歷到西南各地,在他的遊記中這樣寫到:仰坡嶺板之上,溝壑之間,漫山遍野皆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作為文學家的范成大被眼前的風光吸引,無意之間,做了一件記載農耕歷史的事情。由於他的記述,哈尼人在哀牢山開創的稻田形式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命名。
在一千年的和平歲月裏,哈尼人全心全意開荒種田,子子孫孫前赴後繼。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一千年的時間,哈尼梯田能像現在這般雄渾壯闊,更難想像,如果沒有哈尼人精心守護哀牢山的森林水源,哈尼梯田能夠歷經千年,仍舊是一個完整和諧的生態體系。
從進入哀牢山到現在,千年光陰消逝,而哈尼梯田仍在生生不息滋養著數百萬哈尼子孫。
在雲南險峻的高山峽谷間,也許古羌人中的一部分還在不斷遷徙行走著,他們又走到哪去了呢?
追宗溯源,我們是否能從彝族的習俗中找到古羌人的痕跡呢?據《老子》記載,兩千多年前,古羌人就盛行火葬。我們是否可以推斷:彝族對火的崇拜便是起源於古羌人呢?
大山裏的彝族從生下來就要在火塘上過一過,滿月、讀書也要在火塘上過一過,而彝族人家中幾乎所有的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在火塘邊解決。出生是人生旅程的開始,而死亡,是彝族人人生故事的高潮,男人死後要用九層九根檀木火葬,女人則是七層七根,而且要用自己家的火來燒,説是這樣死者才不會害怕。
從古至今,在與自然爭鬥和相處中,大山裏的彝族找到了最能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那就是火把節。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彝族新年的時候,舉行火把節。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為了讓田里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火把節期間,村村寨寨、男男女女,傾巢出動。人們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太陽落山前人們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到了夜晚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人們圍在紅彤彤的火堆邊,徹夜狂歡。
火把節期間,彝族山寨還盛行跳大鑼笙。大鑼笙的主要道具是大鑼,因此人們也將跳大鑼笙簡稱為跳鑼。大鑼笙為古代儺祭的珍貴遺存,具有十分難得的活史料價值。什麼是儺?簡而言之,假面化裝為神來進行的驅鬼活動就是儺,彝族人在火把節時跳的大鑼笙,也是為了慶祝彝族新年、迎吉納祥、驅鬼逐疫而跳的原始舞蹈。
除了跳大鑼笙,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過虎節的時候,人們還要跳虎舞,當地人稱老虎笙,因為這裡的彝族自稱羅羅支系,羅在彝文裏的意思就是虎,他們認為自己是老虎的後代,跳老虎笙為了祭奠老虎祖先,驅逐鬼疫,保祐子孫平安。
老虎笙的領舞,通常是彝族畢摩,畢摩也就是彝族中被尊為智者的人。
小豹子笙是一種神奇的彝族舞蹈,當地人稱“余莫拉格舍”,是由十三歲以下的男孩赤身裸體裝扮成小豹子,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和七月十五跳的一種原始舞蹈。
小豹子們在鑼鼓的節奏下,互相打鬧戲鬥,四處爬行,跳模倣豹子動作的舞蹈,然後進入家家戶戶,敲敲打打為村民驅鬼。
古老的彝族三笙説是舞蹈,又不僅僅是舞蹈,透過神秘、原始的舞蹈語匯,我們是否還能窺見古羌人的身影呢?
羌族人信仰多神教。白石神是羌族供奉的最高神靈。在羌族地區的屋頂、門窗、田地、山間,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白色的石頭。傳説因為它曾是“天神”指點的用以戰勝強大敵人“戈基人”的武器,羌人感謝“天神”的幫助,為使子孫永志不忘,於是立白石以象徵“天神”,供奉至今。後來,白石又作為一切神靈甚至祖先的象徵進行崇拜。因此,羌族尚白,以白為吉,以白為善。我們發現,這一點與白族的習俗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白族人信奉的是本主崇拜,這一習俗與羌族的多神信仰是異曲同工的。
“本主”是本境福主的簡稱。一般説來,大多一個村供奉一個本主,也有一個村有兩個以上本主,或幾個村一個本主的。每個本主都有特定的節日,有人稱本主誕辰。這是村民對本主一年一度的大祭祀,一般都在春秋農閒時節,三、五日不等。屆時,村民們要用轎子、木輪車將本主一家從本主廟迎出,到所轄村莊巡視一週,前呼後擁,鳳輦龍輿,嗩吶高奏,鑼鼓喧天。本主節十分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禮儀,形成了白族地區特有的本主文化。
白族最大的特點當然還是喜愛白色,我們不確定這一習俗是否從古羌人那裏傳承而來,但白族尚白,以白色為貴,他們穿白色的服飾,住白色的房子,在蒼山洱海間書寫著清新淡雅的美麗風景。
也許是因為西雙版納位於雲南的最南部,也許古羌人的部落已經找到了最理想的棲息地,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依然是這裡的原著民。雖然沒有北來的民族踏上這塊美麗的土地,這裡的傣族卻馱著最好的普洱茶開始了北上的旅程。西雙版納也因此成為茶馬古道滇藏線的南方起點。就是在這一來一往中,各民族的文化開始了相互的交流與碰撞,而這過程已經持續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生活在熱帶雨林的傣族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盛大的潑水節更是被賦予了浪漫色彩。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在農曆的4月13日到15日舉行。節日期間,傣族的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的盛裝,挑上清水到佛寺浴佛,然後開始互相潑灑。晶瑩的水滴飽含吉祥的祝福,年輕人手裏多情的水珠更潑出甜蜜的愛情,不管走到哪兒你都會冷不防被傣家少女一大桶水澆個濕透。水滋潤了傣族,傣族也賦予水特殊的靈性。
趕擺也是潑水節的重要內容。這期間,大街小巷、公園河畔、村村寨寨都熱鬧非凡,少女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撐著紙傘挎著傣包來來往往。
這是高升,是傣族民間製作的土火箭,放高升是擺場上最重要的活動,人們以村寨為單位展開競賽,高升飛得越高越是預示著幸福吉祥。
任何人只要一踏上雲南這塊土地,都會被這裡豐富奇特的自然景觀所吸引。高山縱列、江河並流,奔騰不息的江河把雲南分割成高低錯落、相差6000多米的複雜地貌。曆盡千辛萬苦從青藏高原遷徙南下的古羌人,他們選擇不同的高山峽谷繁衍生息,和當地的原住民融合碰撞,又形成了許多習俗不同、形態各異的新的民族。這些民族又奇異地生活在一起,形成了雲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民族文化景觀。因而,在雲南就有“苗族住山頭,瑤族住箐頭,壯族住水頭,漢族在街頭”的説法。
中國共有56個民族,而雲南竟有其中的52個,更令人驚嘆的是雲南擁有聚居地的世居民族達26個,雲南獨有的民族有15個,是中國擁有民族種類最多的省。多民族聚居於雲南,而各民族之間既有交流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這不能不説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奇跡。
1999年,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召開。雲南在向世人展示特有的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多樣性的同時,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和民族文化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這些只是向您打開了中國西部的一扇窗口。美麗的大西部,到處都燃燒著浪漫美妙的民風民情,到處都充滿著神奇和誘惑。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