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文寶》(上) 8月31日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6日 14:43
泰山的歷史從石頭開始,泰山的文化由石刻延續。1961年7月19日,從泰山東南部發掘的圖像文字,是4800多年前東夷人留下的智慧之光。
這是什麼字,凡,凡是的凡字,這個字在甲骨文,金文裏就是這麼寫。凡字是什麼意思呢,凡字後來演化成風,颳風的風,就是古代的聖王帝舜,也就是太昊的族徽。所以這兩個字的發現,跟帝舜東巡守,祭祀泰山一脈相承,太昊的族徽發現了,在這以前,我國還發現過這樣的象形文字嗎,沒有。在這以前絕對,沒有絕對,像這種有固定形式,固定意思的沒有。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現在説,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的。這是咱們中國最早的文字嗎,我認為,這就是咱們中國最早的文字,不管叫它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它總是一個字,古代的倉頡造字指的就是這一帶發現的文字。
從倉頡造字的傳説開始,中國人總是把文字刻在堅硬的物體上,這是因為刻字人想到了永恒,幾千年過去了,在選擇過陶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和竹木以後,人們最多的還是選擇了石頭,在天下第一名山的泰山刻字,對所有追求永恒的人來説,具有巨大的誘惑力。
古今游人為了追求永恒,在泰山上借石抒懷,潑石言志,樂石濟公,刻石傳經,形成了泰山石書奇觀,石頭和文字,書法刻工相結合,成為中國在人類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觀。泰山石刻中,碑刻800多塊,摩崖石刻一千多處,這一山的石書,有粗獷急就的鑿石,也有精雕細刻的龜碑,有岩石小節,也有萬丈摩崖,有平民題跡,也有帝王御筆,小字如蠅,大字如鬥,真草隸篆,代不絕書,把一座樸素自然的泰山,裝點成為中國石刻書法藝術的天然博物館,蔚為壯觀。
小篆中國文字發展的一個階段的代表,從大篆過渡到小篆,是最規範的一種字體。這幾個字,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和泰山一樣重。為什麼這幾個字有這麼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是中國文字發展的實物,別的不是實物,都是模倣,這個是當時李斯寫的親筆字,保留到現在,是國寶。這是泰山最早的,泰山實際上是一個書法大寶庫,真草隸篆各個時代都有,這是一個開篇。
就剩下這一塊了,不大全了,這是李斯篆書,李斯是丞相,他這個碑文就剩下這麼一塊。那麼文字再簡化就成了大篆,再簡化成了小篆,它實際上一步一步的簡化,再簡化成了隸書,再簡化成了楷書。它這個筆法沒有提按的動作,全都是使轉,尾和頭叫做藏頭護尾,都護起來,收斂起來,所以中鋒行筆,藏頭護尾,使轉筆法,這是寫小篆的最基本的方法,所以王先生講,學小篆一定要學李斯的。因為這是中國小篆的最高峰。
秦泰山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封泰山時所立,由中國小篆的創始人,秦丞相李斯篆書,刻石約有222字,記載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德。
秦泰山刻石於公元1470年遭火災而失沒,公元1815年,將殘碑建亭子收藏,1832年亭子倒塌後,將殘碑轉移到岱廟,公元1890年,殘碑失盜,泰安縣令封城十日,終於查獲,這塊在中國歷史,中國文字史,和中國書法史上,都無比珍貴的國寶,歷經2200多年的天災人禍,現在僅剩下九個半字了。
這是一個中國統一文字的標誌,是了不起的階段。那麼後來又發展成什麼書體呢,西漢的古隸,到東漢的典型隸書,就是隸。就像咱們説的張遷,曹全,乙瑛等,岱廟裏就有一塊張遷碑,咱們去看看那張遷碑。
張遷的用筆非常周到,非常講究,非常嚴謹,這説明隸書在走向它最成熟的階段。雖然張遷碑處在那個最成熟的階段,它非常拙,這是它的一大特點,它非常古拙,它這種拙又是非常巧的拙,拙得非常巧,非常靈動。你像這個自字,這個特點很突出,這個自字從外觀上看,是方方正正的,好像是沒有什麼大特點,但裏面這兩橫,角度,距離上都不一樣,所以好像是不經意的,隨便寫了這兩橫,實際上給人的感覺是它在動,一般的隸書是比較開敞的,可是這兩點收得非常拘謹,收得很小,它正好打破了原來的平衡,它不是一種敗筆,它是打破了過去的平衡和呆板,它看來很呆板,又不呆板,巧就巧在這裡。這個衡方碑,就是環首碑了,這個環首碑,雕刻有龍首,這個東西主要建於漢靈帝的時候,圓為天,方為地,碑座一般都是方的,漢代人特別講究天人感應,天圓地方,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特別是西漢董仲舒出現後,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圓地方這種思想,認為人和天是一體的,這是一種儒家思想。這就是所謂的典型隸書,所謂典型,就典型在蠶頭雁尾上,像那一個就不典型。每個字都有這個特點,如這個有字,還有末字,這是它最突出的形象特徵。而且在一個字上是不重筆的,絕不出現兩個,隸書在漢代很有代表性嗎,隸書在這個時期可以説達到了它的頂峰。
東漢時期的碑是很多很多的,但是曹操禁碑,晉代也禁碑,所以留下來的碑就少了,泰山岱廟存下這塊碑是非常難得的,在山東大概也就這一塊。從書法上講,它最突出的是挑筆,像撇筆,在漢隸當中,基本上是不存在這種筆法的,但是在晉代的隸書當中,這種筆法是最突出的,幾乎每個字都有這個特點,像這個父字,這一撇是用方筆,這個令字到這個地方按下筆,然後挑出去,這個人字,把它挑出去,這個夫人的夫字,按下後變成方筆挑出去,整個結構比較平穩,這時的隸書已經失去了漢代隸書的靈動,它是比較規範化了。
神寶寺碑,它代表了唐隸,唐隸在中國也是隸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但是這個隸遠不如漢隸,漂亮是很漂亮,但是唐代的高峰是楷書。漢隸,唐楷嘛。
武則天造的字,現在知道是19個,它這裡用了11個。
唐代雙束碑,採用了武則天創造的11個字,有些字分析一下造字時的心理非常有趣。過去的天字是一個大字加上一橫,大字是叉開腿的男人,一橫是蒼天,就是男人頭上頂着天,這個天字武則天認為有大男子主義之嫌,武則天造的天字,把一橫下面的叉腿男人改成了穿裙子的女人,是女人在頂着天,這個字改得很費心機,很有個性。過去的土也地,含有對女性不夠尊重的意思,武則天可能覺得這個字有些無聊,於是改成這個山水土的地字,大地不就是由山水土組成的嗎,這個字既有詩情畫意,又很直觀。這個叉着腿的人字,武則天可能覺得沒有教養,於是她用一和生合起來,代替人字。人的一生可以説是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她強調的不是人的形狀,而是人並不容易的一生經歷,這個字造得非常深沉,非常理解人。
我們的漢字,是我們國家獨創的,像大屋頂似的,只有中國創造了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文字,具有我們自己的特點,日本現在用了中國2000多個漢字,它是用了中國的漢字,朝鮮也用中國的漢字,我們的漢字,跟世界上其他文字如拉丁文等,那是絕對不同的。它最突出的就是給人一種美感,,一種結構的美,參差的美,一個外國大畫家説,世界上美的有兩個,一個是女人,一個就是中國的書法。漢字的書法,這是最美的。
泰山刻石中,宋代以後,直到金元明清和現代,多為楷書和行書,偶有篆書和草書,他們上承秦漢晉唐,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代不絕書的書法藝術寶庫。
國際學者都認為,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因為漢字奇妙的地方越來越多,別的國家的拼音字是表音文字,是表語音的,語言變了,它就變了,兩三百年前的英語,現在人就看不懂,因為它音變了,但是中國文字是表意的象形字,這種象形字就是用形來表意,用形表意是多少年不變的,音可能變了,但是形不變,形一看就知道是什麼,安子介先生舉個例子,繁體的戟字,一個外國人,從來沒學過漢字的,知道這是表示戟,它用形象來表意,表思想,因為文字,包括語言都是表現思想的,中國的大一統的凝聚力,與漢字有關係。很好,這個隸書是很好的,這又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它要表意,又能作為藝術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是個藝術,所以很好記憶,它幫助表意,它書寫的時候,能把思想表達出來。不僅文字的意思表達出來,形象也可以表達,煩惱的時候,就有煩惱的草書,高興的時候,大筆一揮,表示心裏歡悅,中國的書法説起來,練書法也是一種練功。我談不上是書法了,我在平時隨便寫寫,一旦要進去的,什麼也不想,就在那兒寫,這就是氣功,氣功就是要靜。這是咱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塊碑是方碑,四週都有文字,這也是不多見的,四週都有文字。不同體,文字不同,書法也不一樣,不是一個朝代的,這是嘉慶,清朝的,欣賞漢字也是一種藝術享受,這邊還有小篆,隸書,是啊,確實非常藝術。一個漢字,有很大的信息量,像篆書寫法律的法,三點水,咱們現在看是去,它不是去,上面是箭頭,下面是水,下面是口,這邊畫的是野獸,就是用箭,用水,用嘴,嘴就是喊,把野獸趕到一定的地方去,就是強制它到一定的地方去,所以法現在也有強制力,強制你幹什麼,所以看篆書,看原來的字體,非常有意思,古人造字,是很有學問的。
人們經常看到石墻磚墻,然而有誰見過用文字組成的碑墻呢,岱廟漢碑院裏,由80多塊碑刻砌成的碑墻,足以使您大開眼界,在岱廟碑林中徜徉流連,在那點劃批復的韻律和節奏中,品味着一個古老民族的文雅追求,在兩千多年,連綿不絕的文脈中,感受着炎黃子孫的智慧和靈氣,你會真切的體味到,中華文明的深厚和莊重。悠悠五千年,泰山石融進了幾多百姓的憧憬,幾多帝王的夢想,幾多文人的情懷,漫漫七千級,泰山石銘刻着萬千大眾的辛勞,萬千志士的吶喊,萬千攀登者的高歌,泰山石堅硬穩固,深邃博大,泰山,不愧是中華文化的石刻豐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