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與總編面對面之:總編看兩會》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7日 17:36)
主持人王世林: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與總編面對面》。每年3月代表委員聚首北京,參政議政,百姓傾聽北京,熱議國是,這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事情。可以説兩會年年開,國事春春講,每年兩會最忙的除了代表和委員之外,恐怕就要算是報道兩會的記者們了。今年的兩會,記者們鎖定的焦點和熱點問題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關注這次兩會的呢?我們首先來聽一聽總編們是怎麼説的。
新聞背景:總編聚焦兩會熱點
馬為公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作為主要以海外受眾為主要傳播對象的國家廣播電臺,非常重視兩會的報道,在今年兩會之前,我們不少語言廣播部都通過我們的廣播和通過互聯網,向海外的聽眾以及網民,徵集他們對所關注的中國、對所關注的中國兩會的話題,有哪些是他們想了解的,聽眾和網民非常踴躍地回答這個問題。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了解到國外聽眾和網民非常關注中國兩會的召開。我們歸納了一下,有很多的關注點,其中包括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是怎麼樣解決失業問題的,中國怎麼樣解決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以及很多海外的受眾很關注中國的外交,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國的海峽兩岸關係今後如何發展,特別是正在審議的反分裂國家法,像這樣的話題,我們的海外受眾都非常關心。
胡錫進 《環球時報》副總編輯
因為我們《環球時報》的特點,這一次我們對兩會最大的關注點就是反分裂國家法的審議通過。這個法案目前還沒有通過,就已經在台灣島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們也注意到這個法案目前已經對抑制台獨勢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現在這個法律到底是什麼內容,目前還沒有完全公佈,但溫家寶總理在他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透露出了這個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盡最大努力實現和平統一的一貫原則我們要堅持,另外絕不允許台獨勢力以任何形勢,任何方法,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
江紹高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一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我們要關注的重大主題。
黎海波 《北京週報》總編輯
我們《北京週報》因為是在國外發行,我們主要是根據國外讀者的關注程度來決定我們的選題。建立和諧社會是外界比較關心的問題,有的媒體説這是今年中國兩會的一個關鍵詞,所以下一步我們準備把建立和諧社會作為我們的封面文章報道。首先説明一下為什麼中國現在突然要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的命題或者一個理念,解釋一下我們怎麼構建和諧社會。我認為外界關心的很大的原因在於,我們在國際上主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國與國之間相處的一個原則,國內我們主張和諧社會,兩個都有“和”字,在現在的社會裏面,就是如何協調各種各樣的關係。和諧社會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題目,而且內容非常豐富,不光這次兩會我們可以報道,而且以後可以説打開了一個很大的報道的倉庫。
彭偉祥《中國新聞週刊》總編輯:
作為一個期刊,跟其他媒體不同的一點就是作兩會的報道要考慮它的縱深感,要考慮它背後的東西,所以我們今年在兩會前期就推出了一期叫“影響中國立法的力量”。我們覺得全國人大這種制度發展到今天,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而且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當中,確實有很多可以關注的東西,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對他本身的和跟他的生活相關的立法也參與進來了。從政府層面來講,從立法機構來講,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越來越多地傾聽老百姓的呼聲和對立法的意見。
主持人王世林:
剛才我們一起聽了總編們是怎麼樣來看待這次兩會的,除了剛才這些總編們,今天在演播室我們還請來了兩位總編,首先我來介紹一下,一個是新華社的副總編輯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你好。還有一位是中國青年報的副總編輯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你好。歡迎兩位到演播室來參與我們這個《與總編面對面》節目。剛才我們一起聽了其他媒體的一些總編們是怎麼來報道兩會的。實際上關於這次兩會的報道,我注意到,很多媒體經常用一個詞,這個詞可以説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叫“關鍵詞”,我説的是這三個字“關鍵詞”,今天我們在這兒也還是從這個“關鍵詞”開始聊起。在兩會開始之前的時候,很多媒體在談到報道兩會的時候,就開始預測,這次兩會的主題和熱點是什麼,那個時候大家談到的是《反分裂國家法》的審議和通過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應該説這兩個應該成為大家非常熟悉的關鍵詞了。現在隨著兩會的正式召開,我們有一種感覺,感覺這兩個關鍵詞的內容和內涵已經豐富起來了,尤其是胡錦濤主席就台灣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以後,可以説關於台灣問題的關鍵詞的內涵更豐富了。我注意到有的媒體在評論胡錦濤主席講話的時候,談到了通過胡錦濤主席的講話,能夠解讀出一種非常明確的決心,然後又能夠解讀出最大的善意和誠意,同時能夠解讀出一種情感。周總編,我不知道你們兩位是怎麼看的?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其實你講的和諧社會和反分裂法被認為是兩大焦點,並且有這樣一種説法就是一實一虛兩大焦點,實的一點就是反分裂法的審議和通過,因為前面有兩次人大常委會的開會,這次提交到大會審議通過。特別是胡錦濤主席的講話,胡錦濤主席講到四個“絕不”,這四個“絕不”分別是兩個“絕不”代表兩個你剛才講的一個是最大誠意,一個是堅定信心,絕不動搖,反對台獨活動,絕不妥協。另外體現了最大誠意的就是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就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所以在這兩天,就是從前天開始到現在,媒介解讀很多,到目前為止很完整的新的對臺工作的一個新的思維已經出現了,我們整體的戰略就很豐滿,大家印象很深。
主持人王世林:
陳總,當時我看報道的時候,聽胡錦濤主席做重要講話,給我印象最深的,他説中國是什麼,中國是包括2300萬台灣同胞在內的13億中國人民的中國;大陸是什麼,大陸是包括2300萬台灣同胞在內的13億中國人民的大陸;台灣也是包括2300萬台灣同胞在內的13億中國人民的台灣。所以任何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問題,必須要有13億中國人民來決定,這個給我印象特別深。您聽了胡錦濤主席的講話以後,給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幾句話?
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剛才你説的我也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我們報紙也做了很詳細的報道。胡錦濤同志説到,既然承認一個中國,就不存在誰吃掉誰,誰吞併誰的問題,這是很具體的一種説法,是很有新意的。這個外界評論也比較多,我們也做了這方面的一些報道。
主持人王世林:
另外還有就是剛才我們也談到了,從胡錦濤主席的講話中,能夠解讀出一種情感,我理解這種情感是體現在他講到了四個“只要”,他説只要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促進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有利的事情,只有是對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事,這些事情我們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並且一定要做好。這個使我們聯想起臺商春節包機,我覺得這種有利於台灣人民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所以媒體解讀出這裡面有一種深深的情感。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這個要十分注意,有一部分人對反分裂法有一些誤解,第一個像剛才陳總講到的,實際上是對兩岸關係現狀描述的問題,就是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這是一個現狀。前面有些議論,什麼叫改變現狀,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剛才講到的,確實是體現了那句話,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我記得胡主席還有這樣一句話,希望台灣當局嚴肅地考慮這個問題。這是一種很誠懇的表達,我相信這些話,應該會給島內的民眾留下深刻印象。
主持人王世林:
這是第一個關鍵詞,是我們關注台灣問題的關鍵詞,隨著胡錦濤主席這個重要講話的發表,我們對這個關鍵詞的理解已經越來越豐富和具體了。再一個關鍵詞就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這個關鍵詞,溫家寶總理做這個政府工作報告以後,我們對這個關鍵詞的理解也更具體了。我不知道兩位總編有沒有這種感覺?
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是這樣,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中國青年報》報道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脈絡,因為我們在進行兩會報道的時候,編委會曾經討論過這個話題,就是從中央國務院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經是充分地闡述和認識到了。核心在構建兩個字上可能成為兩會的一個重點,代表和委員會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結合地方的情況,怎麼來構建這個和諧社會,實際上就是和過去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是密切相連的。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我來補充一下,在這個過程當中實際上討論構建和諧社會,可以從三個層面去思考。第一是為什麼,或者説要不要構建和諧社會,這個已經形成一個社會共識,並且已經成為一個執政黨的執政理念。第二個層次可能就是構建一個什麼樣的和諧社會,這個是特別值得媒體關注的,新華社也做了特別充分的報道。新華網有一個專題,就是介紹構建和諧社會,有幾個方面的內容,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最後一個就是剛才陳總講的,怎麼構建的問題。溫家寶總理的報告中有進一步的描述,在這之前胡錦濤總書記兩次講到,一個是中央黨校省部級培訓班上對和諧社會有一個很重要的陳述,兩天之後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也有這樣一個具體的要求。到目前為止,和諧社會不僅成為兩會的焦點,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成為新聞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主持人王世林:
很多媒體都在探討“構建”這兩個字,為什麼不是“建設”和諧社會,而是“構建”和諧社會。我看到有的媒體報道説這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一邊思考一邊行動。所以説有些媒體也談到,我們一邊在構思,一邊在建設,所以叫構建和諧社會。實際上這裡邊也談到了發展的問題,在科學的發展觀的指導下,逐漸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所以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來以後,很多海外的媒體也十分關注,比如説美國的《僑報》也非常關注,他們也在參與討論怎麼樣去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僑報》的一篇報道的題目就是《願兩會譜寫和諧篇章》,這個題目中也用到了一個“和諧”,用兩會譜寫和諧篇章。這裡面談的含義也非常深。
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今天上午開始在討論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大概很多代表委員的發言著眼點都是在“構建”兩個字上,結合各地的實際,提出怎麼構建,比如西部的代表講,資源在我們這邊,我們不存在地皮的問題,但是東部地區有項目有資金。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這個資源已經非常少了,這些問題怎麼去解決呢?恐怕還值得探討。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我非常同意兩位的説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放到整個世界歷史的視角上看的話,挑戰就非常大。因為很重要一個概念説中國要在一個壓縮的時空當中去實現現代化,所以構建和諧社會應該説是前無先例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主持人王世林:
我們走的也是一條嶄新的路。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並且是需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比如50年內,走過西方發達國家200年或者200年以上走過的道路。在很短的時間內,需要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和諧。不是一個我們回歸傳統的那種和諧,是傳統社會經過轉型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一個新的、更高層次上的和諧,所以這個難度非常大。
主持人王世林:
我們現在的這種社會發展階段,賦予了和諧這次詞一個新的含義,有新的歷史時期的意義。剛才我們前面談到的是兩個很重要的關鍵詞,一個是台灣問題,還有一個是和諧社會的問題。在這次兩會召開期間,大家還有一個焦點的問題,就是昨天溫家寶總理在開幕式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實際上我覺得這兩個關鍵詞和這一個焦點是有很多內在的聯絡。比如説關於和諧社會的問題,我們注意到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談得非常具體的。關係到國計民生的一些數字和目標的制定,包括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是非常具體的。比如説關於2007年全國實現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費用全免的問題,還有從今年開始要免徵農業稅的問題,提前兩年,五年的目標我們要三年實現。我覺得這些具體措施的提出,實際上都是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一點點具體的行動。我不知道周總您是怎麼看的?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我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去概括,所有的關於政府工作的回顧和未來工作的描述,背後一個核心的靈魂的東西,就是科學發展觀。包括你剛才講的,實際還有對GDP的表述和要求,都代表著我們整個政府和執政黨背後一個執政理念的轉變,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對GDP增長的片面追求,甚至以社會之間的不平衡,社會分配之間的不平衡為代價,以社會不和諧為代價,實現的GDP的增長,現在有很大的變化。現在回歸到一點,經濟發展是為什麼,GDP增長是為什麼,是以人為本,最後經濟發展是為了經濟背後的人。
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溫總理的報告之後,我確實聽到了很多的反映,我們報紙也做了一些報道。覺得他講的問題很多很深很實,但是講成績講得少,不是那麼虛。我們的記者當場在聆聽總理報告的時候,有一個體會説好像真是給老百姓做的報告,不是一個官樣文章,而真的是實實在在給老百姓做的一個工作報告。
主持人王世林:
用詞非常符合老百姓的語言。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外面也有這樣一個描述,叫做平民的色彩。剛才周總説的,我很贊同他的意見。溫總理報告中所有具體的舉措,這些舉措中講到,在今年要取消農業稅,五年的任務三年完成,全場掌聲雷動。我們《中國青年報》還在關注,比如取消農業稅之後,農民的稅務怎麼提高,不要把它弄得生産資料價格在繼續長,或者其他的一些問題都會出現的話,恐怕是並非初衷了,我們更加關注很多代表委員在這方面的議論。
主持人王世林:
前面我們也提到,可以説這次兩會,除了代表委員們最忙之外,還有一部分人就是報道兩會的記者們。所以我們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這次兩會報道的媒體新聞戰。
解説:
來自兩會新聞中心的消息,今年參加兩會報道的中外記者的人數超過了往屆。其中外國新聞機構和記者的報名較往年更為踴躍。現有共有近600名記者報名採訪兩會,旁聽兩會的外國駐華使館新聞官也明顯增多。
索妮雅(巴西環球電視網北京分社記者):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巴西人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如何運行的。
解説:
中國的媒體對今年兩會也格外關注,中央電視臺今年將直播現場設在了人民大會堂,五個頻道同時對兩會部分議程進行直播。此外,今年中央電視臺在以往漢語和英語基礎上,又增加了西班牙語和法語兩個語種向海外報道兩會,形式多樣,內容新穎。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將報道組設立在了人民大會堂的南側,200多人的報道陣容超過了往屆。除了中央各大新聞媒體外,一些地方媒體也派出了主要兵力投入到兩會的報道中,一些地方電視臺還把轉播車開到了北京。
主持人王世林:
可以説各個媒體都是利用這個機會在做好這個橋梁,代表委員們在熱議國是,普通的百姓如何參與,他們只能通過媒體去了解這次會議的情況,所以大家打這種新聞戰,我們也是非常理解的。雖然説是新聞戰,並不是説有戰爭硝煙的味道,實際上大家怎麼樣去付出努力,我覺得只要受眾們能夠通過我們的報道,能參與到這個討論中來,我覺得什麼樣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陳總和周總你們兩位來自大媒體,新華社和《中國青年報》,肯定在這次兩會期間做了非常細緻的安排,能不能介紹一下你們的安排情況?
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我們在一個多月之前就提前成立了報道組,報道組有二三十個人。20年前的時候我們只有兩個記者參加,現在我們到第一線的記者就有十幾個。我並不是説我們媒體在人為地去把兩會炒熱了,而是觀眾關心度確實是一年比一年高,所以我們才有這種熱情,才可能出現新聞戰。公眾需要從報道中了解兩會的內容。
主持人王世林:
兩位以前參加過很多次這種報道了。周總今年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舉一個比較細小的細節,新聞大戰就是搶一些可能有變化的東西。我記得以前參加兩會報道的時候,可能有這樣的新聞,比如説代表委員過生日吃蛋糕,甚至唱歌跳舞的晚會。現在我覺得隨著會風的更加務實,我覺得新聞報道的文風更加務實,大家關心的都是嚴肅的,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跟政協和人大的職責直接相關的,其他都不重要。所以也是我們新華社報道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年新華社是200人,我們知道有兩千多中外記者參加,跑在人大會場上、代表團駐地各個方面的場地10個記者當中就有一個是新華社的。
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過去記者的鏡頭和攝像機常常對準的是明星,明星委員、明星代表,但是這次不一樣,這次對準的是國是,就是你議論的是什麼話題,這有很大變化。
主持人王世林:
以前可能大家都認識明星,一齣來趕緊採訪兩句。但是現在記者對報道的內容理解得比以前更廣泛了,而且焦點越來越多。因為報道中有三點是很重要的,一個是中央工作重點是什麼,另外一個是百姓關注的焦點是什麼,還有就是我們要關注的熱點是什麼。如果把這三點結合在一塊的話,那麼肯定就會很好。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這就是一個關鍵詞“橋梁”。
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觀眾關心的視角也變了,比如20年前我在最開始參加兩會報道的時候,代表和委員不大願意接受採訪,採訪不容易。而且説實在公眾關心度沒有現在這麼高,而現在是公眾高度關心,這一點是給新聞提供了一種要求,你必須這樣做,否則你無法滿足受眾對資訊的需求。
周樹春 新華社副總編輯:
如果説現在的新聞大戰比什麼,我覺得最關鍵的是比眼光,第二個是思想、深度,就是剛才陳總講的關心的是問題,扎紮實實的問題。
主持人王世林:
今天的《與總編面對面》節目到這裡結束了,非常感謝周總編和陳總編到演播室參與我們的節目。觀眾朋友,再見。
製片人:王躍華 張立勇
策劃:滕雙雙
編輯:全曉通 劉維紅
主持人:王世林
監製:范昀
責編:薛藍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