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 聽電影

《兩個人的芭蕾》音樂絮語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26日 11:39

  一位從北方嫁到徽州的寡婦收養了一個小女孩,當母親看到火柴盒上芭蕾舞照片時,她們原本平淡的生活開始泛起了陣陣漣漪……在這位堅強母親的眼裏,芭蕾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而是樸素夢想的載體!

  該片導演陳力試圖以女性的視角為觀眾描繪出中國女性最堅強、博大、堅韌的一面,她説:“芭蕾對母親來説是一種美的象徵,她把對美的嚮往全部寄託在了女兒身上!在該片中引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音樂片段從某種程度上説也包含了對中國女性不屈不撓的讚頌!”而該片音樂帶給我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朦朧的印象,從這種朦朧中我們能感受到芭蕾給母親單調生活帶來的斑斕色彩,據作曲家吳軍説這種效果是從法國著名印象派大師德彪西那得到的啟示!下面讓我們對《紅色娘子軍》和德彪西進行一下“全接觸”:

  插曲一:關於芭蕾舞《紅色娘子軍》

  從1964年至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對中國人來説仿佛以成為了“芭蕾舞”的代名詞。這部經典的芭蕾舞劇幾經傳承,已深深的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吳琼花那剛毅的形象、耳熟能詳的旋律仍記憶猶新!

  六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成,由著名作曲家吳祖強、杜鳴心等人集體創作,於1964年在北京首演。原電影中《紅色娘子軍進行曲》是貫穿芭蕾舞劇始終的主題音樂,它表現了娘子軍這個戰鬥群體的形象。另外劇中吳琼花、洪常青這兩個主要人物也有特定的音樂主題,其中吳琼花的音樂主題性格鮮明,充滿了強烈的反抗精神,而洪常青的音樂主題則簡樸奔放、豪邁有力。

  在這部芭蕾舞劇中,除《娘子軍進行曲》被傳唱外,還有像《萬泉河水清又純》、《快樂的女戰士》、《兒童獻花舞》、《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等許多經典的樂段仍被廣大觀眾所熟知,而像《快樂的女戰士》和《兒童獻花舞》這兩個樂段也已被編入鋼琴教材中!

  插曲二:“德彪西”與“印象派”

  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著名的音樂家,他追求表現瞬息即逝、變幻萬千的世界,他的音樂飄逸風雅、模糊隱綽,總試圖以溫婉的方式力求給人以快感。他的主要音樂作品有《牧神午後》、《大海》、《意象》、《月光》等,但不論是管弦樂還是鋼琴曲,他都追求對感官印象的描繪,他試圖通過聽覺、視覺、幻覺甚至嗅覺來捕捉自然現象、景物帶來的感覺和印象。

  德彪西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這一術語於1874年起用於繪畫藝術,以形容莫奈、德加、雷諾阿等人的作品,用模糊的外廓、細碎的筆觸表現對景物的“印象”。而德彪西等人則用類似印象主義的方式通過音樂主題來表達心境和情感,而不是體現細節的“音畫”。印象派音樂的技術特點包括新的和弦結構和模糊的調性,在和弦上常使用九和弦、十一和弦來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

  雖然“印象派”的思潮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較為風靡,但隨着現代主義潮流的興起“印象派”很快被取代,而德彪西本人作為“為未來打開大門”的音樂大師則被永載史冊!

(編輯:趙蕾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