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鄧小平 1928》音樂解讀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2日 15:15
影片《鄧小平 1928》以鄧小平同志1928年在上海的革命工作為橫截面,以他與張錫瑗之間的愛情故事為穿插,以張弛有致的敘事節奏為我們展現了一代偉人的革命經歷!該片融入了多種敘事元素,影片的音樂形象也非常豐富,加入了打擊樂、俄羅斯鋼琴曲、蘇州評彈等音樂元素,使影片不但富有戲劇性還具有濃郁的地域特性。
緊張的音樂氛圍
由於影片發生的背景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鄧小平所在的上海被白色恐怖籠罩著。當時的局勢異常險惡,革命形式非常嚴峻,用鄧小平同志自己的話就是:“在那個時候,在那個年代搞地下工作非常艱苦,是吊著腦袋幹革命!”所以,緊張氣氛一直充斥著整個影片,作曲蘇雋傑考慮到用打擊樂和弦樂來烘托這種氣氛。
他是這樣闡述他的創作構思的:“當時我在設計的時候用了很多的打擊樂,這些打擊樂其實很襯托氣氛,它能突出影片的節奏性,加強硬片的節奏感。因為電影音樂很多時候要給畫面很多的襯托和烘托氣氛的作用,這時打擊樂用在某些場面是特別合適的。”當談到弦樂是如何與打擊樂結合起到烘托作用時,他説:“因為弦樂隊的張力可以從很弱到很強,它的表現力也是很豐富的,弦樂隊在樂隊裏面佔了很重要的部分。整個片子在描寫氣氛的時候,弦樂的張力很強,用不同的和聲聲音的張力也不一樣。然後襯合著打擊樂,這樣既有緊張的情緒也帶有描繪式的情緒,可以讓場景延續下去。”
據導演介紹他為了使影片有所突破,他特地將驚險片元素加入了其中,而作曲的這一做法使音樂與影片完美結合,更讓我們感受到該片的驚心動魄!
地域性音樂
1.俄羅斯鋼琴曲《船歌》的運用
俄羅斯鋼琴曲《船歌》是俄國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鋼琴組曲《四季》中的一首,整個組曲共12首,每首樂曲分別代表一個月份,例如《五月--松雪草》、《六月--船歌》等。整套組曲以豐富多變的音樂織體勾勒出俄羅斯的風土人情,用音樂的語言為我們講述著俄羅斯的異國風情。在影片中,作曲蘇雋傑借用這首《船歌》來描寫鄧小平與張錫媛之間的愛情。這首歌出現在鄧小平與張錫媛新婚之夜,它把觀眾帶回了張與鄧在莫斯科剛剛認識的那段歲月,這是對愛情的回憶、對社會主義信仰的憧憬。蘇雋傑的這一做法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當初柴科夫斯基寫這首樂曲本就想表達一種對“春天即將逝去”的惋惜(因為在俄羅斯六月是春天到冬天的過度,那裏的夏秋非常短暫),而導演、作曲則認為這首樂曲象徵著革命聖地前蘇聯,是他們二人愛情的見證!
2.吳儂之音
因為故事發生在上海,所以像粵劇、評彈這樣的吳儂之音自然是少不了的。比如説在鄧小平和張錫媛結婚前看到羅一農和他新婚妻子相片的這場戲中,配樂用了木管和大提琴演奏的帶有評彈風格的旋律,將溫暖、柔情的感覺表現了出來。再比如説周恩來夫婦和鄧小平夫婦聚餐的這場戲,雖然很短,但它代表一個年代的跨度,這時用南方風格的旋律作襯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綜觀全片配樂可以用精妙恰當來形容,音樂之所以能很好的發揮其功用跟導演對電影音樂的精闢認識非常重要!李導説:“電影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畫面視覺上一種衝擊力,還在於深化結合以後的衝擊力。所以我作為一個導演,除了對畫面特別重視以外,我對聲音也特別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