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鄉約札記I

  激情張世家

  10月的北京,秋高氣爽。有了張世家帶有傳奇性的故事作鋪墊,我回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邀請著名作家莫言到現場,因為他是最了解張世家個性的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不巧得很,莫言老師非常忙,但還是禮貌而親切地叫我留下電話,以便他方便和有空閒的時候和我聯絡。

  在等待莫言老師回話的時間裏,我整天就在琢磨張世家這個人物。這個節目是由人來構成的,下功夫就在一個“人”字。那麼當我知道張世家最大的願望就是“為了我們自己和全社會的共同富有,為了給中國農民做一件實事”時,不僅僅是他的性格,他的創業和守業的思路是不是也更為清晰了呢?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等待,莫言老師終於給我回話了,説他11月13日有時間,而且正好回山東,順便回高密,就能參加我們的節目現場錄製了。天賜良緣,製片人兼主持人肖東坡又榮獲第六屆“金話筒”獎,頒獎典禮也恰巧設在山東淄博,就在15日。也就是説他主持完張世家的節目,便可直奔淄博領獎了,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兒。

  11月11日晚,滿懷興奮,我和攝像王程、黃大平、李銀書開赴山東高密。正當我們在車廂裏雞零狗碎地開著玩笑,對即將要做的人物滋生出探險般的熱情的時候,王程忽然隨口問了一句:“帶帶子了嗎?”沒帶帶子???如同即將上戰場卻突然發現忘了帶子彈!可怕!丟人!絕望!這樣沒有水準的疏忽居然讓我給犯了?我仍然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的反應,趕快伸手去包裏摸索,然後長出一口氣。以至於在隨後的採訪過程中,我總是神經質地注意是不是忘了帶機器、帶子或者什麼其它的花花草草。

  12日清晨,我們裝束整齊地扛著設備去天達公司準備拍拍空鏡。和我第一次來天天下雨已截然不同,這天是個好天氣,純粹的藍天讓人心裏非常安靜。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張世家,其他同仁是第一次認識他,也驚詫于他的瘦弱。我們剛剛在辦公室裏架好機器,他便就我們的節目侃侃而談起來,既有讚譽,也指出不足,在我的同事面前一下子顯示了他敢説敢做的性格。他揮舞著有力卻略顯瘦削的胳臂,慷慨激昂地説:“《鄉約》這個節目就是要有農村、農業、農民這個‘三農’大背景,關注熱點,讓一些有計謀、有能力、有創造性的人物登上《鄉約》的舞臺,為農民兄弟鼓鼓勁兒”言之鑿鑿之下,忽然話題一轉,對我們説:“我……是不是先往後放放?讓有名的‘大家 ’先上,我學習學習”此時的他一臉的認真、嚴肅。因為我們節目已做的有當代神農袁隆平、華西村吳仁寶、大寨郭鳳蓮、經濟學家茅于軾等,確實,哪一個不是大名鼎鼎啊!我們大傢伙兒幾乎異口同聲地説:這可不像敢説敢做的張總的性格啊!他也哈哈大笑,笑聲中透出了自信和樂觀。

  王程在辦公室裏上竄下跳地拍張世家辦公場面的時候,我和老李、老黃在天達院子裏四處轉悠。除了公司的井井有條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中國郵政”的牌子了。因為和郵政的合作,郵局都已進駐天達公司了,在心底裏,我們不得不佩服張世家的聰明睿智和敢想敢做。

  拍完空鏡,中午回到賓館,覺得心裏説不出來的興奮。雖然這之前已和張世家有過接觸,但再一次和他面對面時,還是被他身上那股永不言敗、永不屈服的精神所震撼。我真是希望把這種震撼能震響在13日、也就是明天的錄製現場,那該是怎樣的情形呢?

  12日的下午,該是一個緊張而又重要的時間,我們要確定第二天的錄製現場。雖説以前定好了張世家的老家、也是電影《紅高粱》的拍攝地—高密東北鄉作為錄製現場,可現在進入了冬季,萬一那棵有500年曆史的老槐樹榦枯了怎麼辦?坐在往東北鄉去的車上,心裏忐忑不安……真是天助我也!老槐樹居然綠葉婆娑,雖比不上夏日的繁茂,在冬日的陽光下,倒也折射出一種寧靜而淡泊的美麗,這似乎和即將要出場的主人公的人生歷程有非常相象的地方,況且這裡也是他從小生活過的地方!一班人馬一錘定音:就是它了!我如釋重負般長出了一口氣。

  現場張世家


  2003年11月13日,中午。在高密東北鄉、張世家老家的老槐樹下,我和攝製組的同仁們正等待著莫言老師、山東大學陳靠山教授(他是“2116”的研製者),他們和肖東坡一起從濟南趕過來。此時的現場,有了不少圍觀的當地村民。他們既好奇,又對張世家表現出一種敬佩。一位男青年説:“他敢做事,行!”一個老太太搶話説:“他家就是這裡,我認識他”我説你們等會兒全來現場吧,他們憨厚地笑笑,不言語了。

  這是一個等待的間隙,我又在想,我作為一個觀察者和記錄者,怎麼樣才能從人物本身的發展變化中捕捉到最生動的事實呢?遐想間,聽王程説來了來了。抬眼望去,溫文儒雅的莫言老師和樸實憨厚的陳教授已經站在面前,而此時的張世家倒像個孩子似的,來來回回在小院裏進進出出,臉上頗有些感慨和興奮。一會兒,他又摸著老槐樹,對周圍的人説,它可是我祖父、我爺爺以前時候就有的,可不能隨便動啊!這一舉動好像和他的敢做敢説有點兒矛盾,但仔細琢磨,會明白他是表示了對家鄉的深切關愛之情。

  馬上要開始了!現場有張世家的員工,有農閒時節不忙、聞訊趕來的鄉里鄉親,他們中有抱著孩子的婦女,也有滿臉滄桑的老爺爺老奶奶,把現場圍得水泄不通。

  當現場的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以後,拍攝正式開始。肖東坡渾厚的聲音在高高的老槐樹下響起:“你是電影〈紅高粱〉裏‘我爺爺我奶奶’的後代,那麼就是面對豪情萬丈的祖上,你曾經在這個文章裏寫道,我和莫言都是高密市東北鄉的不肖子孫,怎麼説來這句話?”好!一開始就把張世家身上野性的淵源給鮮明地擺在了現場所有人面前。張世家不愧是獨特的張世家,他的才智、他的銳利、他的狡黠,在一問一答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我想節取一段,來證明和重新欣賞一下:

  肖:我聽説你幹秘書的時候給鎮的領導寫稿子,經常找不到你?

  張:經常找不到我。因為領導的稿子你不能早早給他。我也總結一套辦法,最好就是在你的辦公桌上,你把“同志們”三個字寫上,他再去找你,他就看到“同志們”説明已經下筆了, 最後不找你,不然的話他老叫你改。

  肖:最後怎麼找你?

  張:那時有有線廣播,全鄉叫我,張世家你在哪?

  肖:你聽到廣播了嗎?張:聽到了,但是不出來。找個地方喝上一小口

  肖:那稿子什麼時候交啊

  張:他8點開會,7點半給他,他沒有時間叫你改稿子了。

  這種帶點邪性的幽默卻也恰倒好處地把張世家的敢説敢做讓人們領教了些許,也引發了現場一片會心的笑聲。尤其當聽到他坦言自己“骨子裏不喜歡種地,我也不會種地”的時候,不僅我自己,我想包括現場觀眾可能都會有點震懾的感覺,為什麼?因為他一直都説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他自己至今也是個農民,對土地倒沒有感情?不,就像前面我所説的,正是太愛這片土地了,所以他發憤想做點事情,並不僅僅想改變他自己個人的命運,而是想得到一個機會,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家族爭光,為高密東北鄉爭光。同時我也理解了熟悉他的人為什麼説他有點懶惰的原因了,因為他“骨子裏不喜歡種地,我也不會種地”嘛。

  為了現場的氣氛,我們沒有進行清場,所以無形中給我們的拍攝增添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間或有狗、牛的叫聲,忘形的老頭、老太太大聲喧嘩議論,孩童隨意地跑來跑去,甚至於有點酒醉的老漢偏得和張世家出現在同一個鏡頭裏……要知道當時的我可真是有了歌詞中所唱的那種感覺“讓我歡喜讓我憂”啊,喜的是有了濃郁的農村氣息,憂的是別因為現場的亂乎影響了片子的最終效果。於是在這種狀態中,我豎著耳朵,認真觀察著現場的每一個動靜、傾聽著現場的每一句話。

  由於是冬季,又在室外,下午的時候有點起風,所有的人幾乎都在有點寒意的風中坐著或站著,沒有絲毫的怨言或退意,這讓我感動了許久,也發自心底地謝謝他們!

  當然要感謝的還是張世家,他的話的的確確隨時令人心情為之一震。這不,就聽見肖東坡犀利的問題也毫不遜色:“你曾經説過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絕不會亞於袁隆平的水稻、李登海的玉米,説這話是不是有點口出狂言?”好!且聽張世家如何回答?“我覺得不是口出狂言。因為袁隆平解決的是水稻,是個溫飽的問題。李登海就是搞玉米種子,而今天陳靠山教授研究這個産品2116,它是優化品質、提高産量的問題,而且它在眾多的植物上、各種植物上能大面積應用”還真是不卑不亢,掀起了高潮又過渡得非常舒服,這就是張世家式的聰明。

  現場錄製當中,又掀高潮的理應是著名作家莫言老師。他把對張世家的了解和他們之間長期的友誼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轉達給了在場的所有人。我印象最深刻、我想也是在場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他對張世家的描述:“張世家這個人,實際上在我們高密東北鄉還是大名鼎鼎的,他有很多不是特別光彩的外號,而且張世家的懶惰、邋遢也是很有名的。比如説他騎了自行車回家,從門縫裏一看到他的太太在剝玉米,在勞動,他就悄悄地又溜回到鄉里去了,他不願意勞動。而且他這個衣服經常也是不願意洗的,一看到天下雨就趕快把衣服脫下來,挂到外面去,天公幫他洗衣服。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很有個性。(此時眾人大笑)我們都形容張世家就是像我們家鄉一種植物,這個植物的學名叫做馬齒莧,在我們老家叫馬梗菜,號稱曬不死。即便你把它連根拔出扔到房頂上曬三天,再把它拿下來它又活了。我們認為張世家就有這種馬齒莧植物的天性,你看他好象不行了不行了,過兩天他又過來了,永不言敗 永不屈服”。

  張世家聽完莫言老師的描述,連連説“最高獎賞、最高獎賞”,最後還是説“我是農民的兒子,深知農民的酸甜苦辣。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確實苦,農村確實窮,農業確實難。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革開放,我們的農民兄弟是能夠殺出一片天地來的”這就是一個鮮活的張世家,內心深處永遠有著一種撼動和喜悅,永遠有著丈量他心路歷程的生命節點。

  現場結束了,張世家用他的語言顯示了他的個性、品格,而對我而言,在這裡經歷的一切也將永遠留存于我的記憶深處。

  後來……


  從高密回來,我渾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全力為這個片子而激動。所有的細節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這篇手記之所以採用流水賬式的寫法是因為我覺得有關張世家的一切,包括我們的採訪過程都只應該通過白描的手法傳遞給觀眾和閱讀者。張世家以及許多擁有類似經歷的人們,甚至包括在都市生活裏忍不住沾沾自喜的我們,也許都應該從自身的經歷和奮鬥中汲取力量,與命運抗爭。

  在即將把有關張世家的所有記憶放入腦海深處時,我想起了張世家説過的話:“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撈到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一件事情,哪怕你就幹三年,你實現你自己的,你要檢驗檢驗你自己。我們很多人都很難有這種機會,但是機會要自己創造,自己去找”以此作為這篇手記的結束語吧。

  (站點維護:李晨虎)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