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西部頻道 > 新聞夜話 > 正文

6滴雨中1滴是人工增雨 (7月10日首播)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2日 15:47)


  編導:魏鴻 主持人:黃剛

  首播:2004年7月10日23:30分cctv-12首播

  重播:7月11日12:35 18:40

  導語:

  “呼風喚雨”是傳説中神仙才能做到的。但是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追雲造雨”的技術,就是我們常説的“人工增雨”。目前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普遍採用了“人工增雨”的技術,用來緩解缺水的問題。據國外“人工增雨”的一項統計結果顯示:每下6滴雨水就有1滴是人工增雨造成的。在中國,僅北京市近5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下來每年的“人工增雨量”相當於每年增出53個昆明湖。

  入夏以來全國各地不斷傳來“人工增雨”的消息,原因並不是只為了抗旱,那麼“人工增雨”在社會其他領域還發揮着什麼作用?大面積普遍性的進行“人工增雨”使得人工干預天氣過多,會産生負面效應嗎?

  今天我們首先請到演播室的嘉賓是航天科技集團中天火箭公司的總經理陳光學教授,他發明的“增雨火箭彈”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成為目前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主要工具之一。

  採訪

  陳光學教授 航天科技集團中天火箭公司

  主持人:這是你們公司生産的增雨火箭彈的模型,這樣的一枚增雨火箭彈它的售價是1300元到2000元不等,但是它可以形成10萬億個冰粒,催生10萬億雨滴,但是10萬億給人的印象還是比較抽象的,你能不能給我們描述一下,這樣一枚增雨火箭彈,它能夠在多大範圍産生降雨,它的效果怎麼樣?

  嘉賓陳:這個火箭彈是靠火箭架來發射的,一枚火箭彈含有720克能影響天氣的催化劑,它形成半徑是8公里這麼一個圓的影響範圍。

  主持人:相當於直徑是16公里這樣一個範圍。

  嘉賓陳:對。

  主持人:但是要形成降雨的話,一般要打上多少枚?

  嘉賓陳:這個要根據雲中的含水量來確定,200平方公里我們發射6枚火箭就可以滿足這個效果了。

  主持人:據説在全國各地,這是一幅全國地圖,除了福建跟海南之外,全國各地其他的一些省份,都有買你們這個火箭彈的。

  嘉賓陳:是的。

  主持人:他們買火箭彈,都是為了抗旱嗎?

  嘉賓陳:有的還是為了防冰雹,絕大多數是抗旱。

  主持人:什麼地方是用來防冰雹比較多的地方?

  嘉賓陳:新疆,黑龍江。還有四川一部分,河北的一部分,都在用於防冰雹。山西這部分也在防冰雹。

  主持人:防冰雹主要是為了農作物的生産?

  嘉賓陳:對,主要是減少農業因為自然災害的損失,這個火箭實際上是減災防災的一種工具。

  主持人:新疆是産棉比較大的地區,防冰雹對他們來説這個作用就非常明顯了?

  嘉賓陳:非常重要,因為像新疆地區主要是以棉花生産為主體的這樣一個大省,棉花生産對整個全省的經濟非常重要。一個地區如果受到一場突出起來的冰雹損失的話,至少在5個月到10個月之間都受到損失。現在火箭高炮聯合進行防雹,通常能把冰雹80%給防掉。

  主持人:除了增雨和防冰雹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作用嗎?

  嘉賓陳:還有比如像生態環境的改善,水庫的增水,降低森林火險等級,有利於森林防火。

  主持人:火箭彈增雨的原理是什麼呢?

  嘉賓陳:主要還是基於催化劑去吸附雲裏邊的過冷水,然後形成冰晶,然後冰晶在降落過程中變成水這麼一個過程。

  主持人:就是這個火箭彈它要攜帶着一種催化劑?

  嘉賓陳:對。

  主持:這個催化劑的物質是什麼呢?

  嘉賓陳:主要是以碘化銀為主的這種複合催化劑,這裡面大概有20多種物質。

  主持人:現在我們採取的主要的方式是碘化銀,它會不會對大氣環境,對水質,甚至對我們人類自身又形成危害?

  嘉賓陳:按道理説是不會。

  主持人:為什麼?

  嘉賓陳:因為火箭裏面只含有10克碘化銀,可能任何手段都檢測不出,太小太小。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説,我們發射這樣一次增雨的作業的火箭彈,碘化銀的含量,可以忽略不計。

  嘉賓陳:是的,應該是這樣。

  主持人:人工增雨的方式,形式,除了火箭彈之外,還有飛機,有氣球,有高射炮,和這幾種方式相比,增雨火箭彈它的優勢是什麼?

  嘉賓陳:飛機是不能在有強對流過程飛的,就是有雷鳴閃電的時候飛機是不能去飛的,要飛的話,安全性不能解決。因此飛機作業,通常對這種層狀雲進行作業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層狀雲通常含水也是比較低,所以飛機作業受到局限,你比如那片雲含雨量很大,可是那裏有雷鳴閃電,它早就跑了,不敢去的。

  高炮進行作業,通常過去高炮主要是防冰雹的,就是打冰雹。但是高炮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它的射高很有限,最大射高只有5.1公里,5.1公里通常是垂直射高,但是對實際作業情況,這個炮是不能往自己頭上打,往頭上打,假如它不炸,掉到頭上,這個自己也是個危害。所以通常要有一定的傾斜角度,假如你傾斜到60度的時候,這個高炮就只有4公里高。通常有些形成冰雹的雲,它又高於4公里,就可能6公里高,或者是更高,所以它的作用就受到限制。

  研製這個火箭,就是要求它射高在8.5公里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要覆蓋到這一范圍,冰雹的這一范圍。火箭由於是地面發射,操作比較簡單,使用也比較靈活,只要車開到哪個地方,架起來就可以打,同時有固定點在,固定起來也可以發射,只要有兩個人就能操作發射。所以它的優勢就是在,機動,靈活,不受雲層的類型的限制,攜帶量比較大,催化劑載荷量大。

  主持人:成本也比較低?

  嘉賓陳:相對來講,比飛機的成本低,比炮彈的成本低。

  主持人:剛才你提到了,這個火箭彈的發射,操作是兩三個人就可以進行操作?

  嘉賓陳:兩個人就可以,甚至一個人都可以做,每年按道理説,購買防雹火箭的單位,首先是要到我們企業接受培訓,現場教會他使用發射。

  主持人:但是我們知道它是軍工産品,而且你們的生産車間也是高度保密的。應該説是高科技的軍工産品,但是目前更多的是要運用於民用?

  嘉賓陳:對。

  主持人:操作它,掌握它,難不難,多長時間就可以把他培訓完了?

  嘉賓陳:一上午。一個司機都可以掌握。就是一個開車的司機,接受4小時培訓,他回去以後,就是火箭的作業手,他就可以進行發射。

  主持人:它的安全性可靠性怎麼樣?

  嘉賓陳:這個火箭系統,它跟其他的武器系統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如果你要説它做到百分之百,這是很困難的。我們眼前的水平可以達到千分之三,就是1000發裏邊容許有3發故障。

  主持人:雖然你説出現失誤的幾率只有3‰,但是如果説發射不成功的話,出現臭彈的情況,它落到地面上,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危害呢?

  嘉賓陳:這個火箭因為它不含有爆炸物質,不會爆炸,沒有碎片去殺傷人,除了火箭的殘骸,假如説,我們説降落傘失靈了,降落傘失靈以後,它就帶着一個殼子下來,如果這個殼子直接砸到某個人的頭上,身上的時候才能構成危害。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説,增雨的過程中,箭體和彈頭不會産生爆炸?

  嘉賓陳:不會爆炸。

  主持人:那它怎麼把這個物質噴灑出來呢?

  嘉賓陳:燃燒,是燃燒。這個模型不太逼真。這裡裝的是播雲物質,那麼這個火箭發射到一定高度以後,我有一個延時點火系統,就把它點着了,點着它燃燒了,就變成煙,從四面的孔裏面...

  主持人:四面的孔就可以噴射出來。

  嘉賓陳:噴射出一種播雲物質,氣溶膠在雲裏面就會産生作用,它不會爆炸,物質燒完以後,降落傘自己就彈出來了。彈出來以後,就下來了。

  主持人:就是彈頭跟彈就分開了?

  嘉賓陳:兩個降落傘就拽下來了。

  主持人:相對來説,它這個速度是多少?快不快?

  嘉賓陳:這個速度就跟跳傘的速度差不多。對人體如果是磕在人的身上,頂多是把人挂一下,如果在房頂上的話,就是那種很簡單那種瓦房,都不能把瓦打碎。

  主持人:我怎麼聽説,有一次在陜西高陵縣發射增雨火箭彈的時候,這個增雨火箭彈沒有起到作用,從空中掉下來之後,砸到地下進到3米深的深度,當時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嘉賓陳:那枚火箭的原因,就是因為火箭彈的系統出現故障,總體出現故障。這個降落傘沒有打開,沒有打開它又形成強大的我們叫飛行器,帶着很尖的東西砸下去,這個是很深的。這個確實是這樣。

  主持人:這要砸到民房上的話,也很可怕的?

  嘉賓陳:砸到民房上的話,如果是20公分以上的樓板或者是房頂的話,是砸不穿的,但是像這種土瓦房的話,就可能砸穿,那可能就下去了。下去以後,因為不爆炸,只要不對着人去,那是傷不了人的,掉到傢具上,就會把傢具砸壞了。到哪就把哪砸壞了。

  主持人:這萬一要給地面的人財物造成了損失,特別是造成了人員的傷亡,這個責任是不是你們生産廠家來負?

  嘉賓陳:是的。我們這個火箭在出廠以前,是進行了全額保險,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保險公司會全額賠償的。

  主持人:如果要是造成了人員傷亡,會不會負刑事責任?

  嘉賓陳:應該是不會的。因為這件事情是一件公益性的事情,就是為老百姓辦實事,或者是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這麼一件事情,是由政府出資來進行的這項工作,那麼我們只是生産這個工具的一個廠家,眼前也有其他廠家的火箭把人傷害過,也是地方政府出面,組織賠償,由廠家來進行賠償,賠償完了以後,就算這件事情告一段落。

  主持人:是不是公益事業,國家就有這方面的法律規定,可以不負刑事責任?

  嘉賓陳:是的。應該是這樣。要是負刑事責任的話,都沒有人敢做這項工作,應該這麼説,我們國家再先進的武器,再高級的航天系統它也做不了百分之百。

  轉場:

  中天火箭公司生産的增雨火箭彈在全國佔有70%的市場份額,根據公司的銷售額統計,平均每年有13000枚火箭彈在全國各地使用,相當於每天有35枚火箭彈在中國的上空使用,人工增雨的好處除了可以緩解旱情,還可以調節城市的溫度,有測試數據顯示,一場人工增雨可降低城市氣溫5-10度,有效地緩解了國內許多省市鬧電荒的現狀,但是人為因素過多地干預天氣的變化,是否會給環境、給氣候帶來不利影響呢?接下來我們將採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人工影響天氣所的研究員張紀淮,他研究人工影響天氣的問題已經有40年了。

  嘉賓: 張紀淮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人工影響天氣所

  主持人:咱們國家是從1958年開始人工影響天氣實驗的,到現在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和國外的技術相比,目前咱們國家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和水平?

  嘉賓張:從世界領先的情況來看,美國和以色列在人工降水方面,可能屬於世界領先的水平,從人工防雹上來講,俄羅斯相對的處於領先的水平,而我們國家,我認為處在一個國際先進的水平,比美國\俄羅斯還是有所差距。

  主持人:現在我們看到,使用人工增雨的範圍是越來越寬了,頻次是越來越高了,會不會改變大自然的規律?會不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嘉賓張:利用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是可以改變降水的再分佈的。對於這個地區可以降雨,對於某一個地區我可以有目的的少降雨,所以這個結果造成一個地方降雨,一個地方少降雨,它就可以説改變了自然的規律,有一點改變。但是不是大的改變。

  主持人:我們從北京市人工增雨辦公室也了解到這樣一個方面的信息,就是北京市的人工增雨已經從抗旱型向更寬的領域去發展了,比如説像生態型,像冬季增雪,像水庫蓄水,我很想知道,咱們國家目前人工影響天氣的工作,到底進行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了?

  嘉賓張:原先咱們人工增雨主要是為抗旱服務,但是最近十幾年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更突出了,所以不光是抗旱的問題,要增加水資源,就得要抓住一切有利的人工增雨的天氣條件來進行作業,還要利用各種水利設施,能夠適當的存住水,這樣才能夠緩解水資源。所以這個思路就跟抗旱不完全一樣。

  主持人:那麼對於這樣一項工作,咱們國家這項工作來説,能不能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説,目前人工影響天氣這項工作可以説是沒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可以這樣形容嗎?

  嘉賓張:應該説是這樣,我們主要是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但是我們也做過人工消霧,現在也做人工消霧,我們也做過消閃電,防霜,我們也做過人工消雨。比如説,人為消雨,我們在上海八運會的時候做了,我們在昆明世博會的時候也做了。

  主持人:我也看到這樣的一個資料,是國外的一項有關人工增雨的統計資料,它的顯示,就是每下6滴雨就有一滴是人工增雨形成的,那麼在咱們國家,比方説我們在北京吧,這一年當中下的雨,有多少是人工增雨形成的?

  嘉賓張:他説這6滴裏面有1滴,就是我剛才給的20%的概念,我們國家,古田水庫,連續12年的作業,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來分析,是增加了23%,所以這個的人工增雨的範圍的幅度也就是在10%到20%這麼一個幅度,多的可以到30%。

  主持人:最近這幾場北京下雨,是人工增雨的效果嗎?

  嘉賓張:最近幾場雨,北京市都進行了人工增雨。

  主持人:現在我們把人工增雨也賦予了它一項新的功能,就是給城市降溫,説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不用被動的拉閘限電了,可以主動地降低這個城市的負荷,那麼我們過多地進行這種人為的工作,對環境\對氣候的穩定\可持續發展會有好處嗎?

  嘉賓張: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存在的,如果全國都在搞的話,上游會不會對下游造成影響,這是需要研究的問題,這不是可以馬上回答,肯定沒有影響,不能這麼説。你比如説,上游搞了,是不是對於下游雨的再分佈,有可能有一些變化,這個還是要有待於研究的課題。

  結束語:

  目前我國人工增雨面積已經覆蓋了國土總面積的1/3,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農業抗旱減災、緩解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負面影響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

  感謝收看新聞夜話。再見。

  →我來説兩句

責編:西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