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探索查詢

考古中國 第四部 發現傳奇之亞洲腹地的金字塔(三)(2004-93)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7日 18:11

   

布達拉宮

  西夏的主體民族党項人是我國古羌族的一支,祖先原居住在今天的四川、西藏等省區的黃河九曲之地。他們世代逐水草而居,屬游牧民族。公元629年以後,党項族所屬的八個部落先後接受招安,歸順了大唐王朝,受封於今天四川西部的松潘一帶。

  唐朝初年,西藏吐蕃王朝進入了強盛的松讚幹布時代,松讚幹布完成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統一後,開始了強有力的軍事擴張。党項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不得不尋找新的生存基地。最後在唐朝的准許和安排下,終於落腳在了陜北橫山一帶的無定河流域。

  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的改變,使他們由游牧文化逐漸過渡到了農牧並重的文化。

  唐朝末年,隨着大唐帝國國運的山河日下,雄踞在橫山以北夏州、党項族中的拓跋氏憑着部落實力的日益強大,發展成為在陜北地區擁有地方武裝的党項羌酋。


這裡曾是党項人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的根據地,也是西夏初創時期的中心地帶

  公元881年,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在配合李唐王朝鎮壓黃巢農民起義中作戰有功,被賜姓李,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從此形成了以夏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

  公元982年,宋太祖趙匡胤吸取唐朝潘鎮勢力割據的歷史教訓,開始着手削潘。時任夏州第九任定難軍節度使的党項人李繼捧被迫入宋獻出五州,並被宋朝賜“趙”姓。

  就在李繼捧入宋獻地之時,他19歲的堂弟李繼遷卻逃出已歸順北宋的銀州城,叛宋自立,拉開了與北宋王朝的戰爭序幕。

  李繼遷,迅速將戰略眼光投向了夏州以北近200公里的靈州,也就是今天的寧夏靈武市。歷史上的靈州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地帶。對李繼遷來講,佔據靈州就可以西打吐番,北牽回鶻,然後向南發展,圖謀中原。更重要的是能以這裡為跳板,向河西發展,達到佔據河西走廊的目的。

  公元1000年2月,李繼遷在距靈州以東不遠的浦洛河截獲宋軍運往靈州糧草四十萬擔,切斷了靈州的生命線,隨即重兵包圍了靈州。

  當年靈州之戰,宋朝的六萬援軍還在行軍途中,靈州就早已失陷在党項人的久困之下。

  佔據靈州後,李繼遷很快建都於此,號西平府,而後發兵河西走廊,涼州失陷。

  公元1004年,李繼遷在涼州之戰中,身受箭傷。為保住十多年來東征西殺得到的血本之地,李繼遷臨終前曾叮囑其子李德明臥薪嘗膽,上表宋朝請求歸附。這一年李德明送走了父親李繼遷,卻迎來了兒子??李元昊的出世。

  李繼遷死後不久,李德明便與北宋王朝簽訂了以稱臣為主要內容的《景德和約》,以此換得了宋朝取消党項人在宋朝境內買糧受限的規定,同時解除了党項人控制下的鹽州所産青、白鹽輸入宋境的禁令。

  “景德合約”後,出現了西夏少有的安定時期,正是這一時期為西夏隨後的建國奠定了基礎。當年表面上臣服於宋王朝的李德明,又接受了遼國契丹人的冊封。他利用宋遼之間的矛盾左右討好,在夾縫中求發展,始終為建立王國暗中實施着全面的準備。

  公元1020年,有着戰略眼光的李德明,又以一個美麗的傳説為由,將都城由靈州遷往新建的興慶府,也就是今天的寧夏銀川市。

  在李德明遷都的同時,李元昊已奉父命將整個河西走廊納入了党項人的版圖,西夏王朝初具規模。

  遺憾的是就在李德明大業將成的時候,卻於公元1032年病死於興慶府,西夏的帝王寶座與他失之交臂,28歲的李元昊繼承了父位。

  應當説李元昊在建國前推行的所有措施,留給今天的恐怕也只有他在極短的時間內以法律形式創制和推行的西夏文字,這對中國歷史文化至今都是一個貢獻。


這裡曾是党項人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的根據地,也是西夏初創時期的中心地帶

  由於以往發現的西夏文主要用於記錄佛經,因此有人懷疑西夏文只是一種宗教文字,根本沒有實用性。

  其實不然,這兩份至今珍藏於俄羅斯的西夏世俗文書推翻了以上的假設,這份是民間契約。

  而這一份而是一位名為馬仁勇的黑水守將請求調回原籍的報告。這些世俗文書準確地反映出了西夏時期的社會狀況。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西夏文還是中古時期我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文字,從創制到消失經歷500多年。

  公元1038年李元昊圓了幾代党項人的夢想,在興慶府登上國王寶座,立國號為大夏,並且去掉了唐宋王朝的賜姓,恢復了党項姓氏,自號嵬名氏。因為元昊建立的大夏國在中原以西,西夏的名稱也由此而得。此時它的疆域已是“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面積達一百多萬平方公里,西夏王朝迎來了它的第一個輝煌。

  西夏的建國過程也就是其勢力範圍不斷向西擴展的過程,建都興慶府正是西夏政治、軍事實力向西擴張的重要標誌。

  當年建國後的李元昊為得到北宋王朝的認可,依然採取了戰爭的手段。

  公元1041年,李元昊在距天都山不遠的好水川擺兵布陣,和宋軍展開了一場殘酷的戰爭,史稱好水之戰。

  這場戰爭又是以西夏軍隊大獲全勝畫上了句號。

  好水之戰結束後,指揮這一戰役的韓琦和時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的范仲淹都被貶官降職。

  好水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典型戰例,至今出現在中學生的歷史課堂上。

  好水川之戰後的第三年,公元1044年西夏又與遼王朝就遼境內党項民族的歸屬之爭引發了河曲之戰。此戰元昊採取了堅壁清野,製造赤地,斷絕遼軍糧草的戰法,又大敗遼軍。也正是這一仗,奠定了西夏與宋與遼三分天下的格局。

  當年李元昊在軍事擴張的同時,並沒有疏忽發展獨立的民族經濟,他在宜農宜牧的條件下開始了精細的農業管理。在寧夏地區不僅充分利用歷史上留下的漢延渠、唐徠渠,還新開挖了昊王渠。

  西夏王朝在近200年的歷史中歷經十世,在位時間最長的是第五代帝王李仁孝,西夏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中國中古時期惟一原本保存完好的國家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國第一本雙解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都是在這一時期修訂完成的。

  西夏后期,隨着王朝內部出現分裂,和党項人原有尚武精神的退化,這個統治了中國西北部近兩個世紀的少數民族王朝開始走向了它的衰敗。是戰爭將它最終深深地埋入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編輯:陳??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