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 第四部 發現傳奇 發現周原(2004-89)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5日 18:20
|
|
|
周原遺址位置示意圖 |
周原,今天的中國地圖上已經找不到它的名字。它的地理位置是距離陜西省西安市不到兩百公里的地方,包括今天扶風縣和岐山縣的二十多個自然村落。考古工作者稱這裡為:周原遺址。
史書記載,公元前12世紀中葉,周人的首領古公稟父帶着他的族人,遷徙到了這裡,從此人們稱這裡為“周原”。周人開始逐漸強大起來,並在周原建立了他們早期的都城。
|
|
|
雲塘村考古發掘現場 |
3000多年過去了,以往人們只能從歷史文獻中去了解周王朝,直到周原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發現了許多墓葬和建築基址,人們才得以從實物上去印證史書上的記載。
在周原遺址上,自中國的漢朝,也就是公元前五十八年開始就有周王朝的青銅器出土。這在中國的史書中有明確的記載。到了公元19世紀中葉,也就是清朝道光末年,周原出土的青銅器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
|
|
19世紀出土於周原的青銅器“毛公鼎” |
這件青銅器叫毛公鼎,它就是19世紀出土於周原的青銅器之一,現在收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件鼎內,鑄有497字銘文,是中國目前出土的所有青銅器中銘文最多的一件。銘文的內容是説,國王的大臣毛公為了讚頌國王的美德而鑄了這件鼎。
這個村莊叫任家村,在1890年,一個叫任致遠的農民在村南的土壕裏挖出了一個青銅器窖藏。出土青銅器達120多件。
|
|
|
窖藏青銅器出土地點 |
50年以後的公元1940年,還是在任家村,非常巧合的是發現克家族青銅器的任致遠的孫子又發現了一個青銅器窖藏。
1890年和1940年在任家村出土的青銅器,只有一少部分收藏在中國,大部分都已流失國外或者下落不明。
|
|
|
1890年任家村出土的青銅器“克鼎” |
在周原這塊不足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銅器的出土,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巧合。
|
|
|
1940年任家村出土的青銅器“梁其鼎” |
1961年,齊家村的農民種田時挖出了三件形制完全相同的青銅器,它的名稱叫簋。在中國的周朝,像這種青銅簋都應該有蓋子,但這三件簋卻都沒有蓋子。從器底的銘文我們知道了做器人的名字叫周我父。這三件無蓋的簋出土後,被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收藏。
23年後的1983年春天,一個青銅器窖藏出土了有四件帶蓋的完整的方座簋,但卻多出來三件簋的蓋子。周原博物館館長羅西章先生,61年參加了三件無蓋簋的發掘,這次見到這三件簋蓋後,他興奮不已。
|
|
|
“粱其壺” |
周原博物館館長、西周青銅器考古專家羅西章:“61年挖出來的這個周我父簋,就是這個樣子,再一看銘文,他上面也是周我父做什麼什麼。我於是就把這三件簋蓋背上,乘火車就跑到西安陜西省博物館去,叫人從倉庫裏面把周我父簋拿出來,我把蓋子一蓋,不大不小正好合適,三千年前的東西分離,到現在破鏡重圓了。”
1976年12月15日,又一個青銅器窖藏在莊白村被發現了。
|
|
|
“梁其鼎”與“粱其壺” |
由於窖藏坑小,器物多,許多器物都是互相套放的。
窖坑的四角各有一隻大銅壺,這種銅壺在周朝時是用來裝酒的器皿。大壺裏撈出來二十五六件東西,其他的壺裏邊大小不同的都裝了七八件十來件。
|
|
|
無蓋的青銅“簋” |
從銅壺裏撈出來的銅爵和觶都是酒具,區別在於,爵就像今天喝白酒用的小酒盅,而觶卻是喝紅酒用的高腳杯。
當羅先生清理出一件造型奇妙、酷似一隻綿羊的青銅器時,一個近乎神話的傳説也迅速傳遍了整個村莊,圍觀的人突然越來越多。這只被傳得神乎其神的銅羊,正式的名稱叫折觥。雖然沒有傳説中的那樣神奇,但它最終被權威機構鑒定為國寶級文物。
|
|
|
1983年齊家村出土的青銅器中出現了三個多出來的“簋”蓋子 |
這個窖藏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1米,深1.12米。這是自1949年以來,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窖藏。
考古工作者將這裡命名為:莊白一號青銅器窖藏。
|
|
|
周原出土的青銅器 |
莊白一號窖藏的103件青銅器,全部屬於微氏家族,其中有74件鑄有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涉及微氏家族的七代作器人,同時也涉及自周王朝建立以後、三百多年的歷史。
這種器物名叫盤,是周王朝的國王和貴族們在祭祀禮儀上凈手時接水用的器皿。
|
|
|
編鐘 |
這件盤上,有微氏家族叫“墻”的這一代人的標記,所以它也被稱作墻盤。墻盤是這批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它上面總共刻鑄有284字,分成為前後兩段;前一段銘文頌揚了周王朝的七代國王,尤其是最早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墻在第二段銘文中講述了自己的家族史。
|
|
|
出土的其中兩隻壺內裝滿了清澈的液體 |
莊白一號窖藏的青銅器不僅數量大,種類也多,它們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同時還涉及周王朝各種不同的禮儀。
周王朝的青銅器除了實用性的禮器外,還有成套的樂器。
|
|
|
銅爵,古人用來喝酒的器皿 |
按照史書中的描述,鼎是用來盛放肉食的,在它下面還可以生火。而簋是用來盛放黍------也就是今天我們稱作“黃米”的一種主食。
根據周代的禮儀規定,天子也就是國王享用九鼎和八簋;諸侯也就是周王朝的附屬國的王,可以享用七鼎六簋;用五鼎四簋的主人是大夫一級的大臣;三鼎二簋是上士的等級;下士則只能用最低的一鼎一簋。
|
|
|
銅觶,也是用來喝酒的器皿 |
然而,在莊白一號微氏家族的窖藏中,卻出現了完全相同的八隻簋,但相配使用的鼎卻沒有出現。
專家認為,從以往周原貴族墓葬出土鼎和簋的配置情況分析,結合微氏家族這八隻簋的形制來看,它們應該是五鼎四簋的兩套,從而説明微氏家族應該是屬於大夫級別的高級貴族。
公元1978年5月5日,有“簋王”之稱的害夫簋出土了。它不僅形體碩大、造型精美,更重要的是器底鑄有124字銘文,記載了周王朝的第十一位國王周厲王祭祀祖先的祝詞。害夫簋是目前所知的極少數明確的周代王器之一。周原遺址還出土過一件叫盂的青銅器的底部,根據上面的銘文記載,它也是一件王器。
|
|
|
“刖人守門鼎”剛出土時 |
周代的青銅禮器和樂器,通常是擺放在王室或是各個貴族家庭的宗廟及居所中,那麼埋藏這些青銅器的窖藏附近可能就有相應的建築存在。
標尺所在的位置,就是莊白一號青銅器窖藏的出土地點,考古工作者經過對窖藏周圍的鑽探和試掘,果然就發現了一處大型的建築遺址。
他們在遺址內發掘出一排石柱礎,柱礎之間的距離達到3米遠,還出土了大量的周王朝時期的陶器殘片,瓦片,紅色的燒土塊和白色的石灰墻皮。
|
|
|
“墻盤”是這批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 |
從公元1976年開始,在周原遺址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建築基址的考古發掘,經過兩年的時間,召陳村和鳳雛村旁邊兩處大型建築基址呈現出來。
鳳雛村旁邊這組建築基址經過碳14測定,大約是在3100年前建造的,屬於周人的宗廟建築。中國清朝的皇宮紫禁城,它和北京衚同裏的民居四合院一樣,在建築格局上與三千年前周朝的宗廟建築沒有多大差別。
公元1999年,一支聯合考古隊又在周原遺址的雲塘和齊鎮之間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建築考古發掘。
考古發掘表明,中國是從周代開始在屋頂用瓦,起先是在草頂上局部鋪瓦,隨着制瓦工藝和産量的提高,逐漸改為全部鋪瓦。
這處建築基址中其主體建築的樣式和規模,經過考古專家的研究判斷已經初步形成復原的方案。接下來考古工作者們在主體建築前清理出一條U字形的路。
|
|
|
周瓦 |
這條U字形的路位於建築基址的正南方,人們從古文獻中,找到了與之對應的記述,並且重新解釋了它的作用。在這幅考古平面圖中,庭院東邊是主人行走的路,西邊是客人行走的路,兩條路的交匯點,正好是大門的位置。
考古工作者根據所掌握的資料,一直在試圖復原地面建築的樣子。
生於1723年的清代大學者戴震,曾經繪製過一幅周代的宗廟圖,它與今天考古發現的結果有着驚人的相似,因而,考古工作者對於復原地面建築更是充滿了信心。
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先生經過縝密的研究,終於將這處建築基址的地面部分復原出來,使這座三千年前的建築原貌得以再現。
新的考古發掘依然在進行之中,人們期待着新的發現來解開消失於歷史長河中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