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探索查詢

考古中國 第三部 藏寶現身之車轔轔?馬蕭蕭(下)(2004-84)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7日 16:15


古時造車工廠復原模型

  這是發現馬骨的河?頭村,清朝末年修圍子墻的時候,就發現過許多骨頭。1964年夏天,山東省臨淄文物工作隊來到這裡,剛剛大學畢業的王恩田興致勃勃地開始了工作。

  清理了周邊的泥土,現出了一個清晰的馬的頭骨。很快,考古隊員在極其興奮的狀態下,挖掘出了145具完整的馬骨。1972年和1982年又進行了兩次挖掘。三次總計挖出251具馬骨。根據已挖掘部分的規模推算,殉馬坑全長215米,平均寬度4.8米,淺的部分已經露出地表,深的部分在地表下2.2米。從殉馬密度看,平均1米地段有2.7到2.8匹馬,如果按全長215米計算,全部殉馬可達600匹以上。所有的馬頭都朝着相同的方向。


考工記

  齊國共經歷了39位國君,經過周密的推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紛紛把目光集中到了齊國第25代國君齊景公的身上。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大概是公元前547年到490年。文獻上有這麼一段記載,就是説齊景公有馬千駟。千乘這個邑名就是因為齊景公有馬千駟而得名的。

  春秋時期的齊國,厚葬之風盛行。齊景公既然非常愛馬,那麼他死時帶走他所鍾愛的駿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臨淄古墓群??四王冢

  這麼多生性活潑的馬,是怎麼被掩埋在黃土之下的?它們是慘死在屠刀下的嗎?這六百多匹馬究竟是怎麼死的,至今還沒有一種肯定的説法。

  如果以四匹馬駕一輛戰車計算,600多匹馬相當於150輛戰車的配備。在以馬車為主要戰鬥力的春秋時期,就等於一個“千乘之國”十分之一的軍事力量。

  齊國在春秋時期雄霸中原,戰馬帶來的輝煌刻記在以寫實風格著稱的齊瓦當上。田忌賽馬的故事就發生在齊威王時代。現代經濟學家説,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統籌法的實踐。


臨淄-家莊墓模型

  古生物物種專家根據測量結果斷定,這些殉馬一律都是蒙古馬種。

  中國的馬在秦代以前都是屬於蒙古馬種,這種能吃苦耐勞,很適合我們的環境、飼養條件,可這種馬的缺點解決奔跑的速度不塊,所以從漢武帝他就要求改良馬種。

  中國不斷地從西域引進優良馬種,最具神話傳奇色彩的就是汗血馬。它體格健壯,奔跑速度極快。人們把它皮膚上由於攜帶寄生蟲而産生的明顯的紅斑,形容成它在奔跑時流出的帶血的汗珠。


齊長城

  馬似乎給漢代人留下了過分深刻的印象,從西域得來的馬更被當成了神物。武威雷臺出土的銅奔馬,從出土之日起就讓全世界為之驚詫,漢代的人,認定它是標準的千里馬。

  這是從西域引進的六匹良馬,他們跟隨唐太宗馳騁疆場、出生入死,為李氏江山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將它們刻在自己的陵墓前,無疑是對他這六位戰友最後的嘉獎。

  熱愛良馬的唐太宗,使馬得到了最高的禮遇。這時的養馬業在民間同樣也具備了廣泛的基礎,我們在唐代佚名畫家的《百馬圖》中,看到的就是人和馬怡然親和的情景。


唐太宗

  經過人類訓練的馬,智力明顯增強了,可以接受馴馬師的各種信息,領會騎手發出的各種命令,做出相應的動作。中國早在漢代就有馬術表演。馬術對於游牧民族來説更是一種最基本的技能,馬上獻花、騎馬飛刀等馬術項目至今還是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喜愛的體育活動。

  1970年10月,陜西西安何家村出土了一隻唐代銀壺,但是壺上的銜杯紋卻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極大關注。這匹嘴裏銜着酒杯的馬,正好與唐詩中“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的詩句相印證。文字記載的唐代舞馬終於有了實物見證。


田野、王恩田考古隊

  唐代的舞馬,當時訓練了很多跳舞的馬,它是可以按照走步子,走陣列,它還可以在有的臺子上做各種姿勢。這些馬因為它受過訓練,聽見奏樂就要跳舞。

  在現代人的心目中,無論是作為戰備資源還是交通工具,馬一般都要配馬鞍、鑲馬蹄、裝馬鐙。然而在臨淄的殉馬坑裏,我們卻沒有發現任何一件馬具。

  中國古代現在看起來在車戰時期,在商周車戰用馬是沒有鞍子的,它不需要坐鞍子。一直到戰國晚期騎兵開始出現,出現了鞍子。


銅奔馬

  早期的馬鞍只是一個簡單的墊子。隨着騎兵的發展,到了東漢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馬上前後鞍橋很高的這種雙輪的高橋鞍子。

  到了隋唐的時候,特別是到了唐代,唐代李世民和李淵他們原來守太原主要是與突厥騎兵作戰,所以他們引進了突厥的馬和突厥的鞍子。所以我們看到昭陵六駿最典型的,那個馬都是突厥馬。

  在這一匹匹殉馬的馬蹄上,我們試圖找到馬蹄鐵的痕跡,但始終沒有發現。


文姬歸漢圖

  中國古代也完全認識到在長途騎或者奔跑之後,馬蹄子會裂開,甚至於出血等等問題,而且以當時的冶煉水平,齊國完全可以冶煉鐵,也可以打制馬蹄鐵,但是一直到了南宋中國還沒有蹄鐵,中國的蹄鐵的出現大概是元朝以後才出現的,從西方傳來的蹄鐵。

  據古生物專家測算,春秋時期的馬與今天的馬相比沒有太大差別,平均高度在一米四五左右,人們要想一步跨上這樣的高度,不借助別的東西是難以想像的,今天人們踩着馬鐙上馬,但在臨淄的殉馬坑裏,我們就是沒有看到類似馬鐙的東西。

  在湖南長沙金盆嶺的一座晉墓中出土的騎馬俑上,馬的左側有一個近似三角形的小馬鐙,這個小馬鐙僅僅是供上馬時踏足之用。墓室中的記年銘磚分明記錄着“永寧二年”,也就是公元302年。如此説來,早在公元302年,中國就出現了單馬鐙。


殉馬坑

  這就是在南京象山一座東晉早期墓中出土的雙馬鐙,真正意義上的馬鐙出現了。只有馬鐙的出現才使得重裝騎兵才真正成為可能,才真正在世界歷史上出現。也就可以説是有了中國的馬鐙以後,西方的騎士制度才成為可能。

  至於馬鐙是在什麼時候傳到西方,又是怎樣傳到西方的,現在都已很難考證了。


百馬圖

  世界科學史專家懷特説:“只有極少數的發明像馬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産了如此巨大的催化作用”。

  在這個沒有馬鞍、馬鐙和馬蹄鐵的殉馬坑裏,我們同樣難以找到任何痕跡來證明這些馬生前是做什麼用的。但是以春秋時期馬的用途來看,馬主要是用於戰爭。馬被綁在戰車上,成為戰車的一部分。


淄河古道

  從戰國末年開始,匈奴這個系統的民族從北方和西北就不斷的和燕國,三晉這一帶作戰。用戰車去對抗匈奴的騎兵很困難。所以趙武陵王要推行胡服騎射。這樣中國古代的騎兵就開始出現。戰車依然與騎兵並行了數百年,直到漢武帝北逐匈奴時,才真正完成從戰車到騎兵的轉變。

  此後,馬為中國歷代王朝都建立過功勳,大略雄才唐太宗馳騁南疆北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鐵騎曾經踏遍歐亞大陸,飲馬塞納河畔。馬在戰爭中的作用空前顯著。

(編輯:陳??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