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探索查詢

哥德堡號:沉沒與再生(下) 2003?72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04日 09:31

  1745年,遠航歸來的哥德堡號帶著滿載的中國貨物和冒險故事,沉沒在自己的家鄉--瑞典哥德堡港口附近的海底。兩百六十年後,人們決心按原樣複製哥德堡號,並再次揚起風帆駛往中國。

  然而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卻不得不一再延遲,開工七年之後,它還躺在船塢裏沒有完工。人們沒有料到,複製一條260年前的木制沉船,竟然比建造一艘現代化的萬噸巨輪要困難得多。那麼,新的哥德堡號究竟能否完成?能否再次遠航中國呢?

  哥德堡號:沉沒與再生(下)探索發現2003-72

  編導:董冰卉


  1986年沉船打撈工作開始時,約克姆還是一個24歲的業餘潛水愛好者,3年後他成為職業海洋考古隊長。如今約克姆已經為哥德堡號的沉沒和再生,付出了十六年光陰,他因此被稱為“造船高手”。

  與此同時,哥德堡號的複製計劃更是吸引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1994年造船工地開工的時候,造船基金會已經收到社會各界總計80萬美金的贊助,還有相當於50萬美元的志願者工作量。

  1995年,人們在沒有遮蓋的船臺上開始建造船底的龍骨。接著,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哥德堡號的輪廓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


  由於原始的設計圖已不復存在,復原設計工程師們經過數千小時的研究,借鑒海底打撈的殘骸和部分文字記載,用電腦繪製出新船的結構圖紙。

  之後,要建造一隻等比例縮小的倣真模型,這個模型已經通過了瑞典查摩斯大學的流體力學實驗室檢測。

  建造整艘船大約需要1000顆樹的木材,每根木料的選擇都非常講究:離地1.3米,直徑60厘米以上,長度6米以上的木料方可供使用。

  不同的樹種用做建造哥德堡號的不同部分。建造船體需要松木和櫟木。而龍骨則要用橡木。而且只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直徑5米以上的橡樹才合乎要求。


  從森林中運回的木料,經過編號和分類堆放在這裡。這些木料將通過古老的工藝被加工成彎曲的船體。

  在船肋搭好之後,還要在骨架之間鍥入短縱?,讓結合面彼此咬合。這是一項需要高超技藝的工作。只有善於處理堅硬的橡木材料的老工匠,才能勝任這項工作。

  重建的哥德堡號在儘量保持原貌的情況下,也做了一些改進。現在,讓我們為您層層解構這個龐大的船體。

  尾部區域是船長、大副和舵手的艙室,中部放置救生筏,而前端突出的兩根斜木,則是係錨架。

  我們跟隨約克姆來到了甲板的下一層,也就是模型上所顯示的放置側舷大炮的火炮艙。平時炮身順著船壁放置,只有準備開火時才伸出炮口。

  在這一層的尾部艙室,建有現代化的餐廳、醫務室、領航員及二副的房間。而當年海員們擠在這裡,每天伴著豬羊睡覺,內急的水手們更是要把自己懸挂到前甲板外面解決問題,以免船上糞臭沖天,這種生存狀況在今天實在難以承受。因此,現代生活設施是必須具備的。


  下一層是新哥德堡號上水手們的居住區。兩?是水手艙,由雙層鋪位和吊鋪組成,後部是船長和技術人員的臥室。據説,由於艙室按18世紀的高度設計,身材過於高大的人將不被挑選。

  現在,我們終於來到了哥德堡號的最底層。在底部兩層艙面圖中有五道藍色的縱隔板,採用鋼制材料,把船艙隔成四段,這樣當一個艙進水時其他艙可以不受影響,這是原哥德堡號上沒有的設計,而這項發明來自古代中國,稱為“水密隔艙”。

  整個哥德堡號重建工程的宗旨,是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真實,採用原始的材料和工藝還原一切。國際海洋航行的法規嚴格規定了一系列必須遵守的航海安全標準,這使哥德堡號的建造者們遭遇了大量難題。

  哥德堡號的新航行將不再是盲目的冒險和財富之旅,它必須拒絕以生命作為代價的魯莽冒險。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和實驗,終於決定在船上安裝整套備用的螺旋槳推進裝置。當然,為了保持哥德堡號的古船特徵,所有現代化的電力設備都被精心藏在了底艙,只在危急情況下才會啟用。


  一對主引擎,各具有500馬力動力,當它帶動一對螺旋槳,能使船隻達到每小時14公里的航速。當然,在古船上安裝一副現代的螺旋槳,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在底艙的其餘部分,還裝有兩個發電機,一隻供電,另一隻備用。既然是以風帆作為航行動力,船上的燃料箱容量有限,最多能裝載33噸油料。在底艙其餘部分,還有每晝夜能産出40噸淡水的海水淡化設備,有冷藏室、洗衣機和烘乾機,污水處理系統和排水泵。

  動力系統、海水淡化系統、空氣調節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將整個“躲藏”在木制船體結構的最下邊。

  船上所有的鐵製品,包括手工打造的56000枚鐵釘和10000隻螺栓,都來自這間不起眼的鍛工作坊。


  鍛工間的頂級大師是老波茨,他花了許多年研究哥德堡號古老鐵錨的鍛造方法,使這種失傳100年的手工技藝重獲新生,並因此獲得了1998年歐盟頒發的文化遺産獎。

  經過研究得知,在18世紀,最優質的鐵料産自英國的蘭開夏,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但是哥德堡號絕對要用蘭開夏鐵,它有優良的延展性,即使把舊鐵器熔化了反復使用,也能保持優良的質量。

  當然,大的部件也偶爾使用汽錘,但是全船總共12噸重的生鐵製品,絕大多數是靠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船上所有的木板,也是靠幾萬隻鉚釘和螺栓緊緊固定成為一個整體的。

  帆船的動力來自於船帆,而帆的每一次升降變化,都靠纜繩和帆索來控制,而纜繩的製造也是一門大學問。

  瑞典人在18世紀建造一條大船隻要18個月,而今天重建哥德堡號,已經耗費了整整7年還沒有完成。但在這次重建中,速度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重要的是現代人在這7年的過程中體會到的點點滴滴的智慧。

  船上所有的滑輪,都是用堅硬的榆木做成的。海底發掘出來的滑輪原件,為人們提供了難得的範本。按照中國的傳統方法,加工成型的滑輪還要浸泡在桐油裏,以避免發生乾裂而損壞。若干個滑輪形成一組,才能完成拉動纜繩、控制帆索的目的。


  哥德堡號的航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帆裝系統。因此,桅桿的製作舉足輕重。哥德堡號原船採用的是尾翼風驅動的帆裝系統,從模型上我們可以看出,它由三個直立桅桿和前端的一個斜立的牙檣組成。

  建造桅桿要用高大筆直的杉樹。砍倒之後拖運回來,要存放在木材場上風乾,經過加工切割,送到高溫蒸箱裏進行處理之後,才能使用。

  木質桅桿高達47米, 18根木料彼此“咬住”還不算,在航行中某一部分受到損壞時,它可以在不拆下桅桿的情況下,分段更換桅桿上受損的部分。

  三根主桅之外,船首還有一根16.5米的斜桅,也叫牙檣,是由7根同樣長度的松樹木料拼合而成的。它複雜的組合方式,以及紅色的防腐塗料的配方都已失傳一百多年,經過長久的摸索才最終得以投入製作。


  許多來參觀的人,會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再來,追蹤了解哥德堡號建造的全過程。瑞典的國王、王后和公主,也非常有興致地前來工地參觀,了解技術細節。也有許多人,從參觀者變成了志願者。在網絡上,人們可以查找每一根捐獻木料的下落,清楚它用在了船上的哪一個部位。花25美金,就可以捐一枚大鐵釘,釘在船上,同時收到一份捐贈證書,還蓋著一個古樸的紅色蠟印。

  應當説,重建哥德堡號已經成為一項文化工程,並且成功地吸引了社會公眾的參與。在它的船頭,將要裝上一副特製的雙尾獅雕飾,代表瑞典的歷史文化傳統雲遊四海。

  現在,讓我們看看船上最漂亮、也是形狀變化最大的部分--風帆是怎麼誕生的。總共17張帆,最大的一面有250平方米,船帆的全部面積達到1964平方米。

  這種傳統的帆布原本已經絕跡,現代帆船運動已用更加堅固的化纖原料代替了布帆。尼龍帆,無疑要比布帆結實,但體積龐大的哥德堡號,恰恰要避免船帆過於結實。因為遭遇大風時,傳統的布帆會在特大壓力下破裂解體,而過於結實的帆反而會造成翻船的慘劇。


  按照目前的進度,哥德堡號將於2003年下水,瑞典海運管理局將對它進行全面檢測,在公海上以不同載重、在不同風力下航行,一切合格之後,它將於2004年扯起風帆,前往遙遠的大陸--中國。這將不再是一次生死未卜的冒險。船上將配備最先進的衛星定位和導航設備,運用衛星通信設備和電腦網絡,使全世界隨時知道它的位置、它的航行狀況,聽到它發出的聲音。

  哥德堡號當年遠航的路線,往返時間為一年半左右,而今天它的航程要更長一些,因為它增加了若干個停靠的港口。但它最後目的地仍為中國廣州。

  透過250年的歷史塵埃,人們致力於再現當年的遠洋夢想。追逐商業利益和金錢不再是哥德堡號的目標,它將充當和平使節,展示瑞典人走向世界的勇氣和智慧,在不同的文化和種族之間,架設一座橋梁。

  哥德堡號船廠和博物館經常會舉辦“中國日”,介紹和傳播東方文化。少林武術大師的“洋弟子”也來到船臺表演,功夫十分了得。


  所有的人都期待著哥德堡號神話般的遠航獲得成功。

  讓我們在中國的港口,期待哥德堡號的身影。

(編輯:陳??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