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澆花器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2日 15:34)
編導:湯玫梅
下午的歷史課是同學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老師像往常一樣把課講得繪聲繪色。可是徐洪今天卻有點走神,他在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第一初中上初一,聽講一向都非常認真的,今天的心事還得從一盆花説起。
徐洪家裏有一個大陽臺,養了很多花草,爸爸媽媽工作忙,平時給這些花草澆水自然成了徐洪的任務,儘管他很用心,可是前天還是有一盆花死掉了,難道是因為沒有及時澆水的緣故?徐洪決定請教生物老師,搞明白植物到底需要怎樣照料。
生物老師聽了徐洪的描述,基本上判斷是因為澆水出了問題。水是生物的命根子,澆多澆少可馬虎不得。通常説,土壤的含水率在17%-48%之間比較好,用農民伯伯的經驗來説,就是把土捏起來能成團,摔下去又能散開。
原來給花草澆水也得這麼細緻,要是有個自動的機器;來完成這個工作就好了,徐洪靈光一現,乾脆自己設計一個能自動澆水的機器。
想到容易實現難,從哪開始呢?根據老師説的,澆水的關鍵就是使土壤保持合適的含水率,徐洪決定就從研究土壤的含水率開始。他先用捏團的辦法試了試,發現這個方法太籠統,尤其是平時對土壤接觸比較少的人,沒法掌握好這個乾濕的尺度。
那麼,用什麼方法來測量比較好呢?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天平,微波爐,這些就是徐洪測量土壤含水率的設備,挺像回事的吧,其實思路很簡單,先稱出一定量的土壤,用微波爐加熱去除水分,減輕的重量就是這土壤所含的水分。如何保證土中的水分已經去除乾淨呢?這也難不倒徐洪,只要多次加熱和稱量,當重量不再隨着加熱而減少時,就表示土壤中的水分已經去除乾淨。
結果表面,這份土壤樣本的含水率是百分之十二,要是種着植物,植物肯定會喊渴,需要澆水的。但是如何才能自動完成澆花的工作呢?
定時也許是個解決方案,像微波爐的定時器一樣,如果用一個定時器控制水流,隔一定的時間就澆一定量的水,這樣不就能保持土壤的濕度了麼。
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有了,既然測量含水率是通過重量,我們也可以通過稱重的原理來控制是否給植物澆水。把花盆放在一個類似電子秤的裝置上,由於水的不斷蒸發,花盆輕到一定的程度,就自動澆水。
看,測了一次含水率,想到兩種自動澆花的控制方法,收穫真是不小,究竟應該採用哪種方案呢,還是有更好的辦法呢?
這一陣, 徐洪在下課後又有了新的任務,參加班裏排演的小品,雖然不是主角,但他要在其中先後飾演幾個角色,真不輕鬆。而這時徐洪自動澆花器的設計也到了關鍵時刻。排練之後,他還要在這裡繼續奮鬥。
定時器的想法由於不能視陰天與晴天需要水量的變化而被否決了,而通過稱重來決定是否澆水看來也不可行,因為每一盆花的大小輕重都不相同,而且植物也在不斷地生長,所以通過重量進行判斷並不現實。看來只有另想辦法。
偶然間,徐洪在爸爸的一本書上看到有關電阻的內容,忽然想到,潮濕的土壤能導電啊,那麼土壤的電阻是否和含水率有關係呢?
徐洪找來萬用錶,嘗試着測量花盆裏泥土的電阻。果然有所差異,土壤的電阻值與乾濕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土壤越幹電阻越大。另外,倆個電極之間的距離增大,電阻也會變大。找到了土壤濕度與電阻之間的關係,就能夠通過測量電阻來控制是否要澆水,既不受天氣變化的干擾,又不受花盆大小的影響,那樣就太完美了。
有了思路就好辦了。第一部就是建立土壤含水率與電阻之間的對應關係。徐洪準備了七份完全烘乾,含水率為零的土壤,再用量筒量出由少到多六份清水,按順序加進七份幹土中。這樣就得到了含水量由低到高的7組樣品。通過測量7組樣品的電阻,就能得到電阻與含水率的關係。不過先別忙測電阻,要等水分把土壤充分濕潤才行,而且還有一個工序沒有完成呢,就是電極的處理,因為如果電極之間的距離變化,電阻也會發生變化,看這樣一來,正負極之間的距離就固定了,是個聰明的辦法吧。
根據含水率與電阻之間的關係,徐洪確定了在他的測量條件下,400歐姆左右的電阻對應的含水率適合一般植物的生長。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設計電路了來實現控制了。
爸爸為徐洪提供了一個現成的控制電路,只要稍作改動就可以用了,聽起來簡單,可對於剛上初中的徐洪來説就沒那麼容易了。幸虧有個搞電器工作的老爸,所謂家學淵源,對於電路,徐洪要比其他同學精通多了。電路完成,零件備齊,開工組裝!親手把自己的想法變成實物,再看著機器一步步裝備完整,這可真讓人興奮。
工作很順利地完成了,徐洪大聲的向爸爸報喜,爸爸趕緊放下手裏的工作跑過來,果然,水正從管子裏一點點地向土壤中滲透呢。不過爸爸還是有懷疑,這玩意兒能靈嗎?他決定再實驗一下。爸爸把一整杯水倒了下去,感應到土壤潮濕以後,機器開關“啪”地一聲合上了。成功了!爸爸感慨地説,唉,你發明了這個機器,我可就要下崗了啊!
責編:艷芳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