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沒有終結的比賽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9日 16:23)

  遠離家鄉,我來到這個城市——北京。

  3月14日工這一天,懷揣簡歷的我來到中央電視臺,見到了《勞動就業》欄目《勞動話題》節目組的製片人,三天后,我作為《勞動就業》節目的一名出鏡記者,參與準備在四月份召開的《國際就業論壇》節目的創作,開始了我在北京的生活。

  剛到欄目組時,我心裏真有一股畏難情緒,因為自己剛剛進入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存在一個業務轉型的適應過程。這個欄目與我原來做過的任何一個欄目都不同。從事電視工作4年來,在地方檯不論從事主持人、播音員還是編導工作,雖涉及的業務範圍廣泛,但涉及的內容遠不及《勞動就業》如此專業化,無論從欄目的定位上還是風格上説,它不再是我所熟悉的“社會新聞”、“專題片”,而是關注民生、關注底層的話題。何況,一開始就介入這樣大型的國際性論壇,感到壓力倍增。幸運的是,我跟隨了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優秀的團隊,於是一同進入一場比賽。

  在我拿到策劃方案時,其中清晰的描述了關於欄目組如何將本次論壇進行大規模深度報道的每一個細節,明確了各個角色的分工,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央電視臺製作節目的嚴謹,並且這種態度始終貫穿在每一位編導的創作過程中。這是央視也是《勞動就業》留給我的第一印象。

  為了更好的宣傳本次論壇,也為了提高《勞動就業》在觀眾中的知名度,欄目組做了精心策劃。節目形式是除節目內容外又一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於是放棄了常規版節目形式,改用演播室座談的形式進行報道。然而談話節目有它的弊端,如形式單一使人極易産生疲勞感,內容很容易流於空洞等,為了提高節目的可視性欄目組最終決定,採用以演播室為主,記者現場報道,重要人物訪談及資料短片結合的形式,以達到實效、規模、深度並舉的效果。這種敢於創新、不拘泥于一種形式的大膽嘗試是我在《勞動就業》的第二感受。

  好的形式僅僅是好節目的一部分,吸引觀眾繼續關注的是它的內容。三天的就業論壇議題繁雜,涉及就業問題的方方面面,想要面面倶到,根據我們的節目時長只能泛泛而談,那就背離了深度報到的初衷,為了讓每天的節目主題鮮明,總策劃將編導們兵分五路,各自選定各集主題並著手拍攝人物訪談和資料短片。這是一個相當繁重的工作,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它是串聯整片的主線,於是編導格外投入。為了確定主題,利用休息時間請來專家向他請教、與之探討。編導之間也相互學習,甚至發生爭論,但誰都知道這是為了工作並不摻雜私人感情。為了節目與論壇結合的更緊密查閱了大量數據,翻閱了大量有關論壇的資料,一時間走進話題組辦公室你會誤以為就業論壇在這裡召開。正是編導們這份勤奮使我明白,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進步,才能不落在退伍的後面。

  為了節目更具權威性,安排採訪專家,然而相關部門也在為論壇忙的不亦樂乎,根本無暇顧及我們。於是製片人再次出馬(節目籌劃時就已出了一馬)穿梭在《勞動就業》與勞動部之間,為了説服他們還常常長時間“逗留”在勞動部,毅然一副勞動部編外人員的身份。終於説通了,然而時間不定,怎麼辦?等!為了節目我們等!這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終於感動勞動部的同志找空接受了採訪。這些只是編導投入精力付出心血的一部分,也是真真實實的一部分。

  從節目設計策劃到內容的表現形式,從前期拍攝的投入到對工作嚴謹的態度,我已深深的體會到了央視匯集了全國電視節目製作的精英,我感受到了今後的競爭和壓力。同樣,我非常高興的感到:我已經站在了進步的階梯上,思考著變革自己。

  我們正在為采編順利進行而忙碌的時候,2003年4月6日國際勞工組織技能開發司司長派克在北京因“非典”去世。該司長是本次論壇的與會者,這是我們頭一次感到“非典”離我們如此之近。第二天,“論壇”被通知停止製作,這時,大家已經看到“非典”的影響不僅是在“論壇”,在勞動部,而是全北京,全中國。“論壇”的無限期推後讓我品嘗到辛勤勞作而沒有收成的辛酸。所有編導無言以對,也許只有製片人的一句話能夠代表此刻的心情“當時真想哭,可臉上卻挂著無奈的笑!”

  《勞動就業》特別節目就這樣被擱淺了,像是一場沒有終結的比賽。四月底的北京,柳綠鶯紅,春光無限,然而街上行人稀少,很少有人駐足觀賞,這是一個特別的春天,因為一場還沒有終結的疫情。但是在這個倍受打擊的城市裏,我看到街邊火紅的迎春花依然綻放,過了這個春季,該終結一定會終結,不該終結的還會開始,收穫還會到來。我相信。(《勞動話題》編導:吳玉玲)

責編:福偉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