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編導手記

和大師一起

------《湯用彤1949》編導手記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7日 14:26

  一天,我們的“頭兒”池建新把我們召集到一起,興衝衝地告訴我們,他拿到了一個好選題,要做一批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哲學大師。“在那樣一個動蕩混亂的年代,在那樣一片貧瘠困乏的土壤上,一批思想大師橫空出世。被人稱為最後一個大儒的梁漱溟,新理學家馮友蘭,國學大師湯用彤……”池建新在慷慨激昂地陳述他的構想,而我卻開了小差:這些人有的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現在卻要把他們搬上屏幕,我開始擔心起來:為了能使收視率從小數點之後蹦到小數點之前來,欄目組每一次開會幾乎都要振臂高呼:我們必須面向大眾,擴大我們的收視人群,如今這些哲學大師連我們自己都不知曉,更何況那些觀眾呢?當然還有一層顧慮:讓我們這些孤陋寡聞的小編導去拿捏這樣的哲學大師,無異於四兩油撥千斤,為難為難!就在我為大師和自己的前途憂心忡忡的時候,我已經被分派到一個人物:國學大師湯用彤。

  回到家裏,我一邊上網狂搜湯用彤的資料,一邊聯絡他的兒子湯一介先生。網上的資料少得可憐,但是聯絡工作還算比較順利,我們很快聯絡上了湯一介先生。就在我準備動身去拜訪老先生的時候,手機響了,顯示“池建新來電”。電話裏,池建新似乎在一如既往地詢問我的工作情況,但卻掩飾不住話語背後的沉重和急促,他問我有沒有買那本湯一介回憶他父親的書,我根本沒聽説過。池建新的語氣更加沉重了,“那我買吧。”我為池建新的話語摸不著頭腦,更為我即將開始的採訪工作擔憂。

  第二天,我和池建新約在北大門口,他手裏拿著那本書。他見了我,就開始語重心長起來:“你可知道,昨我和周利芬去採訪馮友蘭的女兒宗璞,被她收拾了。她問我們有沒有看過她寫的書,我們一下尷尬了,她終究覺得跟我們説話沒勁,沒有談出什麼來,不知這個選題接下來該怎麼辦。於是想到要採訪湯一介了,我趕緊買了一本他的書。”池建新一路上跟我介紹書裏的內容,説著説著就到了湯一介的家。池建新的有備而來達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們對湯用彤的略知一二,成了我們和湯先生之間交流的心理基礎。池建新有的放矢地拋出話題,湯先生絲毫沒有怠慢,仔仔細細地跟我們説起來龍去脈。我少有插言,沉默中,我一邊慶倖,一邊自責:既然知道自己孤陋,為什麼不多做一點作業補補課呢?如果你要和別人推心置腹,你總得知道別人一二,給別人些許尊重,否則必然落得掃地出門的下場。尤其是和素昧平生的大師,只有充分的尊重才能為我們的第一次交流搭起一個平臺。

  沒過幾天,我去接湯先生進演播室。我們比較熟了,開始攀談起來。我想向他借一些資料,保證原物奉還。他停頓許久,最終婉言拒絕了。他語氣平和,卻透著一絲不滿:我實在有些不放心,不是對你,是對你們中央電視臺的人,多次答應做完節目要給我節目光盤,但是總是每每落空。我無言以對,為同行的一些疏忽嘆息,更為我們的聲譽捏著一把汗,不管怎麼樣,這次節目播出以後,我得把節目帶給別人送去。見我一陣跼踀,大師反倒安慰起我來,這就是大師,既是嚴格的,又是寬容的;既很自尊,又很尊重別人,和這樣的大師在一起,我們給予的惟有尊重,不是説在嘴上,而是做在每一個細節之中。

  和大師一起,我誠惶誠恐;和大師一起,我愈加豐富。(編導:曹琳)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