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到電腦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7日 13:53
火箭、汽車、計算機、機器人……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對這些高科技的産品早已經是耳熟能詳,科技在不斷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對科技又有多少了解呢?如果您去過中國科技館,您也許會覺得科技原來並不是抽象的科學符號以及枯燥的試驗,科學源自於您的好奇與發現。
《相約中國科技館(1)-從大腦到電腦》
當人類已經實現了遨游太空、登陸月球、探測火星等等夢想的時候,科學家們卻仍然無法解釋人類大腦的全部秘密。
在這個巨大的大腦模型前,人們在深深地思索着:由不足1.5千克腦細胞構成的大腦為什麼會那樣普通而又神秘呢?
現代腦電活動測試儀的使用,讓科學家們開始認識大腦的生理功能,但大腦更重要的功能是心理活動能力和智力思維功能。
科技館用許多富有趣味性的圖畫,告訴觀眾,人的大腦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不同,所以對大千世界的認識也是一個艱難的歷程。
“延異圖形”似乎在説,相似的圖形不一定是同樣的物體,人的感官感受外界事物時,産生差異是可能的;而“少女和老太婆”,卻讓人們對同一個事物,産生不同的分析結果。這説明眼睛看到的只是現象,而經過大腦處理,才有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人類是逐漸認清這一點的,這就使得人們開始涉過愚昧之河,登臨科學的彼岸。
人類的大腦雖然有着強大的思維功能,但在計算功能上明顯不足,於是,科學家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電腦,專家們賦予電腦使用0和1兩種符號語言的本領,編制出各種控製程序,讓電腦幫助人們工作,它的發明可以説是人類大腦功能的延伸。
“人機對弈”形象地表現了電腦的優勢,這臺電腦雖然輕鬆地打敗了8個棋道高手,但是,電腦下棋顯示的是自己計算速度的優勢,而完全和人腦下棋的思維方式不同。
下棋時,棋手每步棋可以有30種走法,高明的棋手還能看到15步之遠,電腦卻是計算出30的15次方那麼多種不同的走棋過程,才選擇一步。 “人機對弈”體現了人類對自身能力永無止境的挑戰。
但是即使這樣,電腦依然不具備發明創新的能力,而人腦卻閃耀着高度發達的創新思維的能力。
如何讓電腦具有思維能力呢?科學家能不能製造出具有思維能力的人工智慧産品呢?答案也許就在這些機器人身上。
這是“機器人樂隊”指揮,像真正的指揮家一樣,瀟灑自如地揮動着指揮棒,指揮着它麾下的機器人樂隊,一曲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讓人們聽得如癡如醉。
單臂“機器人舞劍”時,那行雲流水似的劍術,猶如天馬行空般的輕靈:再看那陀螺走劍鋒,旋轉快速,精確自然;可謂神來之筆。
雖然這些機器人有的近似人類;有的只是簡單的一隻手臂;但科學家們都使它們具有為人類工作的本領。
從大腦到電腦這些有趣的展示中我們可以發現:科技就是這樣在對未知領域的不斷追問與探索中逐漸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並融入我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