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甌江春曉”拍攝活動

貼 近,就 意 味 著 精 彩

------中央臺《金螺號》欄目“甌江春曉”拍攝活動散記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5日 17:38

  5月,黨中央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風傳九州。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金螺號》欄目醞釀已久的“甌江春曉”實地拍攝計劃,得此機緣,迅速付諸實施。

  溫州廣播電視局得悉中央臺“甌江春曉”策劃方案,一拍即合。潘銀寶局長通知溫州、瑞安、泰順、樂清、永嘉廣電局,聯絡各縣市風景旅遊主管部門協助籌辦,全程參與。溫州市天馳機械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慷慨解囊,甘願為少兒電視藝術貢獻力量。

  5月20日,內蒙臺、福建臺、濟南臺、瀋陽臺、佳木斯臺、本溪臺、九江臺、上饒臺、河南油田臺、常州星辰臺、瑞安臺、樂清臺、溫州臺和中央臺《金螺號》欄目等14家電視臺的30多位少兒節目編導,匯聚“溫州模式”發祥地瑞安,開始了南北雁蕩、上下甌江的電視采風和交流活動。

  梅雨潭訪綠

  “甌江春曉”拍攝活動的第一項,就是梅雨潭踏青。

  半個世紀前,朱自清先生探訪梅雨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美文《綠》。從此,梅雨潭因“綠”聞名遐爾,《綠》又因梅雨潭而廣為人知。

  “甌江春曉”的字面意義,本來就暗含一個“綠”字,因此,各地少兒編導們在趕往溫州之前,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途徑,早就多次神遊梅雨潭,拍片構想成竹在胸;一旦身臨其境,便爭先恐後地擺開架勢,認真比拼起來。

  濟南電視臺的周瑞根導演,人稱“老頑童”,慈祥樂觀,功夫超群。他拍梅雨潭,不是實景加解説,也不是風光大掃描;而是用音樂描繪,用心靈感應。他指揮10多位小演員,在梅雨潭邊鮮衣盛粧、吹拉彈唱,鏡頭裏全是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或舉手或投足,婀娜多姿,嫵媚動人,反襯的梅雨潭越發綠的嬌柔、綠的純凈。

  很快,前來梅雨潭的中外遊客,並不急於觀賞瀑布、清泉,而是把周瑞根老師的現場拍攝當成了意外收穫,駐足觀賞,流連忘返。領銜表演的小姑娘于喜,自然是注目焦點,一挨拍攝結束,小遊客、大遊人都熱情地邀她合影留念。小于喜美得是喜形於色、喜笑顏開。

  古宅農家飯

  告別仙岩景區的三潭一寺,又匆匆結束寨寮溪的走馬觀花;興奮不已的“甌江春曉”拍攝大軍,揮師直奔南雁蕩山,去泰順覓古。

  泰順位於浙江和福建省交界處,有著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和橋梁,只是深藏崇山峻嶺,尋訪不易。電視人儘管見多識廣,可走進泰順還是頭一次領教如此崎嶇之山路。九江電視臺孫敬梅副臺長,從踏上征途,兩手就緊握把手,不曾絲毫放鬆。到達目的地時,孫敬梅的手掌裏冷汗淋漓,大呼酸痛。內蒙臺的攝像師高步欣,竟説“坐這趟車,比在草原騎馬還顛簸”。

  仿佛通過了時間隧道,忽然撲入電視編導們眼簾的,竟是二百年前的一處處浙南民居,黑瓦白墻,飛檐鬥拱,當地人稱“胡氏祠堂”。因為年代久遠,胡氏祠堂的來龍去脈眾説紛紜,但見畫棟雕梁、曆盡滄桑,木屋石階、飽經風雨;蒼松靜謐,神龕安詳;一派從容,雅致。這一下,旅途勞累灰飛煙滅,各位攝像師如蜂入花叢,忙得個不亦樂乎。

  天過正午,勤勞善良的胡氏後裔們耕田歸來;得知大院裏不請自到的是各地電視臺的導演攝像,喜出望外。泰順廣電局的領導,連忙招呼老鄉生火做飯,臨時宣佈以“農家宴”款待來賓。電視人也不客氣,坐著、站著、蹲著,就著屋檐的陰涼,品嘗山裏的鮮菇和米酒,與村民們談天説地,其樂融融。

  誰曾想,粗茶淡飯,如此開胃,城裏來的電視人,桌桌吃得是碟凈盆空,還意猶未盡。村民們有些羞愧,直説飯做少了,菜也沒了。電視人卻也豪爽,稱謝道:“這樣最好,顆粒歸倉”。孫敬梅畢竟是老電視工作者,感慨説:“只可惜,這樣返樸歸真的好鏡頭,沒人拍下來!”

  月瀉靈岩

  雁蕩山有“東南第一山”的美譽,雁蕩名勝十之八九在樂清境內。

  春到雁蕩,遊人如織。要想清清靜靜、從從容容地拍攝雁蕩藝術片,若大一座山,雖然不是安放不下一架攝像機,可也確實倍受打攪、多有不便。

  樂清市雁蕩山風景旅遊管理局的朋友,想“甌江春曉”拍攝之所想,特別叮囑各位電視編導:晚間出行,重點拍攝夜遊雁蕩。

  天公作美,是夜風清月朗,靜下來的雁蕩山,樹幽幽含煙,水潺潺細語;燈火明滅,似真似幻;蛙鳴陣陣,時隱時現。白日裏雄奇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崖,月光下竟然變換出人的頭像和建築的剪影,甚至是蠢蠢欲動的飛禽走獸。

  嘿,這下可讓少兒電視編導們過癮了。為孩子拍片,本來就需要想象和神奇,月下的雁蕩山簡直處處顯露著神奇和想象。你説這山像是老艄公,他説這山更像黃道婆;你説那峰像是黑熊母與子,他説那峰更像玩童哥倆好。你剛發現五指山,他又驚呼石頭林,還有什麼仨姐妹、葫蘆娃的,遠近高低,一步一變,那真是怎麼想怎麼拍,怎麼拍怎麼像。

  本溪電視臺的譚笑副主任,虔誠厚道。導遊説倒著看,他就倒著拍;導遊説扒著看,他就扒著拍。一來二去,他還真拍了不少絕妙的畫面。有此心得,譚笑副主任每看一景,都要倒過來、側過去,“上竄下跳”,越拍越好。

  收工時,大家都説,雁蕩夜景讓50歲的譚笑老師返老還童了!

  楠溪江放排

  永嘉也是溫州旅遊資源的富庶之地,芙蓉古村、麗水街、“浙南天柱”石桅岩等,風景如畫,美不勝收,楠溪江更是秀色可餐,艷甲天下。

  楠溪江,是“甌江春曉”拍攝活動的最後外景地,竹林、青山、梅園,魚鷹水車、竹排,凡是浙江標誌性的自然風光,楠溪江無不應有盡有。正因此,各地電視同仁都鉚足了力氣,做大決戰的一搏。

  5月26日,“甌江春曉”全班人馬抵達楠溪江上遊的下家岙,每四人一組,分乘8隻竹排,順流而下,浩浩蕩蕩。沿江兩岸的田園、農舍和人影,竹排上孩子、導演和攝像,瞬間融合成一個流動的藝術空間,讓現場拍攝變得美侖美奐,詩意盎然。

  幾個小時過去,參加“甌江春曉”拍攝活動的所有電視臺的磁帶均告用盡,可楠溪江猶如無盡的畫卷,滾滾而來。江山如此多嬌,電視人情不自禁放聲吼叫。

  也不知是誰&&喊了一嗓子,結果一發而不可收:尖叫的,悶響的,吆喝的,大喘氣的,深呼吸的,高八度的;喊叫不斷,此起彼伏。

  喊聲又激動了岸邊的遊客,於是那些拍照的、游泳的、野餐的青年,也高聲喊叫,揮手致意。最後,連狗也汪汪、牛也哞哞,天人合一,群情激昂。“甌江春曉”拍攝活動至此可謂達到了高潮。

  相聚時難別亦難

  6天拍攝,爬山涉水。開機、關機之間,少兒電視編導們親眼領略了仙岩、寨僚溪、胡氏祠堂、泗溪廊橋、雁蕩山、芙蓉古鎮、麗水街、楠溪江、石桅岩等溫州區域的風土人情,完成了少兒音樂、舞蹈、器樂、散文、遊記等一系列電視片創作。

  然而,烙印在各地少兒電視工作者記憶深處的,卻是溫州人高效務實的開拓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無疑,它將極大地滋潤中央臺《金螺號》欄目奮發進取之心。

  貼近就會發現精彩。

  我們實現了預期的目的。

  (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金螺號》欄目

  2004-6-11)

(編輯:溫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