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記憶 > 正文

《記憶》欄目春節特別節目《一年又一年》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5日 16:55)

  

一 方寸流年

  本集通過小小生肖票所經歷的變化反映改革開放多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生肖郵票是我國原創的一種郵品。自中國1980年首次發行十二生肖“猴票”以來,在1/4個世紀裏,中國人在小小的郵票上與可愛的猴子三度相遇,而中國已經發生了讓世界驚奇的巨變。 被譽為“集郵史上的神話”的中國首枚生肖“猴票”名為《庚申年》,無論造型還是工藝都堪稱精品。郵票上的猴子眼睛炯炯有神,毛髮根根可見。中國傳統的大紅襯底烘托著喜慶的節日氣氛,也折射出剛剛走出封閉的中國渴望騰飛的迫切心情。

  中國第一張“猴票”是資深郵票設計專家邵柏林根據畫家黃永玉的作品設計的,首張“猴票”只發行了三百多萬張。和中國GDP從1978年的3624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398億元一樣,首張“猴票”的價值二十多年裏也扶搖直上,原本8分錢的價格現在足足漲了2萬倍。

  在首枚“猴票”面市的12年間,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物質匱乏的時代一去不返,老百姓的文化追求也水漲船高。郵票在人們心中不僅具有實用的郵政功能,更成為一種生活樂趣,甚至是回報豐厚的投資。而方寸郵票也成了多種風格美術流派展示的舞臺,郵票設計觀念由封閉轉向開放。

  

二 和畫一起過年

  作為我國傳統的習俗之一,貼年畫一直是普通老百姓在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活動。色彩鮮艷、造型誇張、充滿喜慶氣氛的的年畫貼在家家戶戶的門上、墻上、窗上、櫃上,渲染著。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基於社會形勢的需要,年畫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現實主義色彩,開始反映生活、宣傳政策。貼在家裏的年畫和宣傳畫是當時社會生活的濃縮,我們可以通過年畫宣傳畫的創作者、研究者、收藏者和普通老百姓的敘述,回到50-70年代的記憶中,看看畫裏的故事,回憶畫外的生活。

  

三 新年新掛曆

  掛曆是由皇曆、日曆、年畫逐步演變而來。曾幾何時,掛曆是那麼風光,成為新年前幾個月最搶眼的寵兒,是人們心中祈盼新年的靚麗風景,是人們新年送禮的首選佳品。如今,特別是近三四年,掛曆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然而,一本設計製作精美的掛曆不止提供年月日,也給人美的享受。同時,掛曆又是人們記載歲月的檔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也承載著人們的記憶。

  

四 童年夥伴

  白塔寺前抄手衚同的一個四合院裏,住著一個出了名的“老玩童”,他叫梁祖望。從會玩的那天起,他就與玩具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玩就玩了一輩子。改革開放以後,梁祖望就沒在家過過一個塌實年,哪有廟會,哪有玩具他就往哪鑽。

  因為玩具,他結識了許多民間老手藝人。有做了100多年絨布玩具的唐家,有做風車做出了國的梁俊……

  歷經風雨,老手藝人與他們的繼承者共同講述他們與玩具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

  

五 熱鬧全家福

  許多年前,每當春節臨近,陸熙成的哥哥姐姐們都要想方設法,從外地趕回天津。他們是回家過年,與親人團圓,但更重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大年初一去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這個習慣在陸家從解放前一直保持到了文革前期,幾十年的世事變遷、風雨冷暖,都在那一張張黑白照片中留下了痕跡。現在過年陸家已不再拍全家福了,許多源遠流長的年俗都已成為了永遠的記憶,那些曾經真切的影象也一天天模糊。我們是徹底遺忘,還是讓往事重來?

  

六 唱片溯源

  三年前一次意外的發現,讓趙玉新與唱片結下了不解之緣。要追溯老唱片的源頭,記憶的指針會被拉到一段幾近模糊的歲月。

  聽著趙玉新的唱片藏品,能夠感受到唱片帶來的有聲的歷史記憶。

  1949年,新中國接收了上海大中華唱片廠,很快開始錄製《解放區的天》、《軍隊向前進》、《唱勝利》等節目,第一張名為《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于1949年6月6日在電臺首播,這一天被定為新中國唱片誕生日。

  到2004年,中唱公司為紀念中國唱片的100週年而推出了音樂專輯《百年經典》。由20張CD收錄的336首“金曲”組成的這套專輯,被認為是“歌聲中的百年唱片史”“中國音像的百科全書”。

  

七 電影往事

  沒有電視的時候,我們過年看電影。六十年代的電影院比現在紅火多了,買票要排隊,逢年過節還得整夜地排。看電影的不容易,放電影的更辛苦。那時候,四、五家電影院共用一個拷貝,放完第一本,跑片員得在十幾分鐘之內將它送到下一個影院,無論風霜雨雪,騎著自行車,送。就這樣,銀幕上還經常會出現“影片未到,請稍候”的字幕。那時候電影中的英雄人物好多,其英雄本色還都是在戰鬥中體現出來的,看了電影的男孩子就會“玩打仗”,那玩法可就五花八門了。青島的一位收藏愛好者江祖龍先生,保留了一些自己看過的電影票。

  尋著這些電影票的蹤跡,我們回憶電影留給我們的喜怒哀樂。

  

八 過年看電影

  過去在農村有句話:看電影趕上過年了。可見看電影給無數中國農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城裏人喜歡看《佐羅》,喜歡看《葉塞尼亞》,可農民們不喜歡,他們喜歡看什麼呢?權勇最清楚。

  權勇是山西祁縣的一個以收廢品為生的普通農民, 1982年起擔任村裏的電影放映員,1992年村裏的放映機報廢。為了村民們能繼續看電影,權勇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老本行,用父母的積蓄買了一台嶄新的放映機。從此,他到處蒐羅電影拷貝,為村民們在春節免費放電影。現在連城裏人看電影也要器能夠農村人放。為了能使大家過個好年,權勇在家的小院,舉行了一個民主討論會,會上大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村民們到底願不願一在過年期間收看電影,看什麼電影,村委會是否支持?權用的願望能否順利實現。

  

九 戲單 話劇 當年

  現在我們看戲或是話劇,總能在進場之前領到有關這齣戲或是話劇的簡介何和演職人員名單等的介紹的單子,這被稱為戲單子。他更多的出現在聯歡晚會、話劇表演之前,由工作人員發給觀眾。你可知道這個也有收藏價值。在北京人藝有這樣一個人,他既不是導演,也不是演員。可他看過的劇目卻超過所有的人,他的工種是拉大幕的。他叫杜廣沛。50年前杜廣沛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散戲之後他都有意保留當天的戲單,北京人藝到外地或是到外國演出,他也有意留下這齣戲在當地演出時所印的宣傳品,這樣從1952年到2005年這50多年來,杜廣沛收藏的話劇的印刷品已多達4000種,而這些戲單見證新中國話劇的歷史。

  

十 開鑼大戲

  舊時候有句民謠叫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唱大戲……,因為每年的臘月二十四,各個戲班子要把他們最好的劇目拿出來演給觀眾,而且一演就是三四天,這叫封廂戲.到了正月初一戲班子再開張演戲.整個正月的戲臺子上是一年當中最忙活的時候.

  那麼,為什麼要在二十四這一天演戲?二十四演的又是什麼戲?為什麼在正月裏戲臺子上最忙?梨園行的角兒們又是怎樣過年的,本期節目將通過老一輩的專家和戲迷們的講述和回憶,帶領人們重溫那個年代的戲裏戲外和梨園內外的生活,故事.

  這首民謠不知傳唱了多少代,但是也許沒有幾個人會去探究,為什麼要在二十四唱戲?二十四唱什麼戲?本期節目將用童聲童氣的民謠開篇,以戲單戲服貫穿全劇。

  

十一 甜蜜的回憶

  現在早已是尋常食品的糖果,曾幾何時,卻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喜慶婚嫁的場合才能夠吃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中方作為國禮贈送訪華團的就有一種糖果,您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麼?如今叱詫風雲的影視明星、社會名流,有誰曾經為了吃到一塊糖挨了打,哭了鼻子?為什麼有人會為了一張糖紙起早貪黑,煞費苦心?一年又一年過去,小小糖果,究竟還能勾起多少人對過往歲月甜蜜的回憶呢?

  

十二 結婚的日子

  1963年,山東人許善斌在老家結婚,寫著“互敬互愛”,畫著大紅喜字的結婚證被他一直珍藏到今天,而與老伴相敬如賓的日子仿佛一直在印證著那紙婚書上他所留下的承諾。十年前,老許的生活裏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因為這個變化,使他對自己的婚姻有著更多的認識。

責編:小文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