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頻道 > 海峽兩岸 > 正文

兩岸情緣——施瑯將軍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13日 18:03)

  李紅:平定並治理台灣的施瑯將軍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功臣,也是聯絡海峽兩岸施氏子孫的紐帶。在福建的泉州有施瑯將軍的紀念館,台灣台南縣的將軍鄉也是因為施瑯將軍而得名。施瑯將軍在清朝關於台灣的棄留之爭中,主張絕不能棄而不守,施瑯將軍在祖國統一的思想和行為中,是如何聯絡兩岸的情緣?請看《兩岸情緣——施瑯將軍》

  這裡是台灣海峽西岸、福建晉江的一個濱海小鄉村,原來名叫南潯村。十七世紀下半葉以來,這個小漁村因為出了一位載入中國史冊的武將軍,而逐漸為人津津樂道。這位聲名遠揚的武將軍,就是統一台灣的清朝靖海將軍施瑯。

  在福建晉江的施瑯陵園,每年的清明節,海峽兩岸的許多人士都會懷着景仰的心情,來到這裡獻上一束鮮花、一片心意。

  而就在附近海邊矗立着施瑯的塑像,這尊栩栩如生的高大雕像總高19.83米,其中立像高度16.83米,塑像坐北朝南,遙望著海峽對岸,施瑯將軍執著的身影仿佛要將人們帶回到300多年以前,剛毅的眼神則飽含着對兩岸最終統一的無限期望。

  2003年,來自世界晉江同鄉總會及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菲律賓、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海內外人士,集聚施瑯的故鄉福建晉江,參加紀念施瑯暨清廷統一台灣320周年大型活動。現在施姓的海外宗親有12萬多人,主要分佈在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區及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施氏宗親代表、來自香港的施祥鵬先生和來自台北的施河先生和施鐘響先生對祖先施瑯跨越海峽、一統南疆的歷史驕傲不已。

  香港施氏宗親代表 施祥鵬:我的祖先施瑯將軍平定台灣,把台灣納入我們中國的版圖,這個功績是沒有什麼人可以取代的。

  台北市施姓宗親會代表 施河:今日台灣的發展,其實也就是當時開創出來的,如果沒有這一段,那就可能沒有今天。所以我覺得施瑯將軍的功勞是很大的。

  台灣知名人士 施鐘響:我們300多年前還不是從這邊去的,我們到這邊來,原來就是一家人。

  後人為緬懷這位當年平定並治理台灣的一代功臣,在施瑯府衙的舊址,今天的衙口修繕起一座紀念館。它佔地兩千多平方米,是具有明顯閩南風格的建築。館內保留了當年施瑯的一間起居室,展示了將軍戎馬一生,為中國統一事業殫精竭慮的歷史史實。

  大陸著名的清史專家戴逸説施瑯將軍統一台灣的功績非常大。

  清史專家、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施瑯將軍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統一台灣前線的主要統帥,也是一個重要的決策人。他對統一台灣的功績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們將來清史裏邊必然要大書特書對他。

  在福建泉州一帶,世代相傳着許多關於施瑯的故事。施瑯,字尊侯,號琢公,出生於明末天啟元年即1621年。由於當時社會紛亂動蕩,加上家境衰落,施瑯幼年時念過幾年私塾就被迫中止學業。13歲時,少年便胸懷大志的施瑯就一邊從事傭工等繁重勞動以補家計,一邊拜師習武,研習戰陣兵法。

  明代崇禎十年即1637年,17歲的施瑯加入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的軍隊。憑藉着智勇雙全,迅速成長為鄭軍中最出色的將領。

  1662年2月,鄭成功打敗佔據中國台灣島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台灣。此時的施瑯,已順應時代進程成為清朝軍隊一統疆域的一名將領,受命於清軍駐泉州同安總兵。鄭成功病逝後,他的兒子鄭經據守台灣。意圖與清軍分庭對抗。施瑯明判軍情國務,以過人的戰略眼光向清王朝力主平定台灣,以固中國南疆。

  廈門大學歷史系施偉青教授對施瑯將軍傑出的軍事才能推崇備至。

  廈門大學歷史系 教授 施偉青:他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熟讀兵書,而且他本身從當一個普通士兵開始,一步一步升上來成為一個大將軍的,所以他既有軍事理論修養,又有武裝鬥爭的實踐,兩者的結合使他成為一個突出的軍事將領。

  1662年到1683年,清政府主動與鄭氏集團先後十六次和談,但都以失敗告終。1668年後的13年間,施瑯連續四次上疏,力諫康熙皇帝統一台灣,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並授太子少保,享有專徵台灣的權力。

  與此同時施瑯提出了“因剿寓撫”的政策,具體做法是出兵攻佔澎湖,扼住台灣的咽喉,造成大兵臨臺的有利態勢,再派使者往台灣進行招撫。因此澎湖一戰的勝敗成為能否收復台灣的關鍵環節。

  據史料記載,為了激勵將士,施瑯當時設立了一種叫“先鋒銀錠”的賞銀,想當先鋒的將領可以自行領取,領這種賞銀的將領也將在戰鬥中率先衝破敵人防線。施瑯同時還命令各戰船的船帆上書寫該船將領的姓氏,一來便於觀察戰船的進退,利於賞罰,二來也有利於激發將士的榮譽心。

  施瑯還把他的四個兒子分別送到各路戰船上,其中三個還都不滿18歲。施瑯的這些做法顯示了他決一死戰的決心,極大地激發了將士們的鬥志。

  福建東山島宮前灣,這是一個少有的天然良港。1683年農曆6月14日,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瑯,統領一支由500多艘戰船組成的強大水師,乘西南風從福建的東山島揚帆出海,目標直指台灣的前哨澎湖列島,開始了他平定台灣的作戰征程。廈門大學的施偉青教授介紹説,如果想借助順風順流進攻澎湖,就必須在每年的六、七月間乘南風,施瑯正是在農曆6月16日,出其不意地攻打了澎湖。

  同期: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施偉青

  為什麼説出其不意呢,因為在"鄭氏集團"的主要將領劉國軒看來,6月是颱風多發季節,我們生活在南方的都知道,那你施瑯既然熟悉海上風信,絕對不會在這個颱風多發季節來率領水師橫渡台灣海峽,恰恰就是出乎劉國軒的意料之外,他就是在這個他認為不可能來的時候,就率兵來了,所以劉國軒手腳大亂,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呢?

  公元1683年6月22日,澎湖總決戰打響,當時南風大發,清軍水師乘風而上,分三路向澎湖主島發動進攻,以手擲的火罐、火筒等作為主要武器,火借風勢,很快台灣鄭氏軍隊的戰船就燃成一片火海。決戰的結果,施瑯大軍憑藉嚴密的指揮和訓練有素的戰力,全面攻陷了澎湖列島,從而打開了通往台灣島的門戶,為清王朝最終平定台灣奠定了基礎。

  這是座落在澎湖馬公島上的一座施公祠。祠內至今主祭的,仍然是靖海將軍施瑯。這恰恰表明後人對他以63歲之身軀為清政府統一台灣血戰沙場的由衷敬佩。

  澎湖一戰後,施瑯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台灣。據守台灣的鄭氏集團見大勢已去,歸降清朝。寶島從此納入中國大清王朝統一管理。康熙皇帝為此加授施瑯為靖海將軍,封世襲靖海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稍後,朝廷內部有些官員稱,台灣乃渺小所在,是孤懸海外、鞭長莫及的“荒壤無用之地”。消息傳來,施瑯迅即上書,及時向康熙皇帝奏上《恭陳台灣棄留疏》,以親身閱歷,陳述台灣物産的豐富及其位置的重要性,指出一旦放棄台灣,將引來海外殖民者的覬覦,造成無窮海患。康熙皇帝洞察後,最終接受施瑯的建議,在台灣設一府三縣,正式重繪版圖。從此以後,中國東南部海防得到鞏固,台灣的土地也得以迎來新一輪的開發熱潮。施瑯紀念館秘書長施青剛説歷史上台灣的開發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施瑯紀念館秘書長 施青剛:第一個時期就是明朝末年,鄭芝龍也是鄭成功的父親,在海上貿易以台灣作為一個基地,這是對台灣的第一次開發。第二次開發是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回台灣。第三次可以説是最大的開發時期,是施瑯對台灣的開發。

  施瑯將軍的卓越功績,不僅讓大陸人民景仰,也讓海峽對岸的台灣同胞所銘記。台灣台南縣的將軍鄉,就是因為施瑯將軍而得名。它是歷史上朝廷為表彰施瑯平定台灣的功績,而賜給他廣袤土地的一部分。那時候,平臺的有功之臣都得到了大片的封賞土地,他們就成為了台灣島內最有活力的土地開發新軍,這些台灣開墾的先行者們還促使家鄉福建的鄉親移居台灣,大面積租用和開墾土地。一時間,台灣山野上燒荒之火四起,墾荒的勞動者大批前來。大陸移民不僅將先進的生産資料、農耕技術更多地傳入,也引進了更多的資金,使台灣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時期。

  施瑯平臺後福建和廣東等地移民大量移入台灣,到康熙60年,台灣人口已達26萬,到嘉慶年間,更達到了190多萬,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增長了30多倍。由於吸收了先進的生産力,台灣從蠻荒狀態很快進入農業文明的社會。富饒的寶島真正迎來了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而這巨大的歷史變遷,從一定程度上來説正是施瑯開創的。

  施瑯將軍一統台灣,結束了海峽兩岸多年的戰爭,使東南沿海和台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他不僅治理台灣,還隨時牽掛着家鄉的發展。在閩南民間,至今傳頌着施將軍從台灣帶回一草一木的故事。其中的木,就是這棵種在泉州清源山上的洋蒲桃樹。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工作人員 劉冬清:這顆樹,就是當年清朝靖海候施瑯將軍的部將從台灣帶回家鄉,移植栽種的。那現在這顆樹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仍生機勃勃、年年結果,所以引得許多游客在這此拍照留念。特別是來到這邊探親旅游的台灣同胞見到此樹更是倍感親切。

  一草一木中的草, 就是這種沙蓬草。當地人叫老鼠刺。三百多年來,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草,一直是晉江沿海一帶防風固沙的一道屏障。

  自小就知道家鄉百姓風沙之苦的施瑯,在台灣期間,因巡視海疆,見這種沙蓬草既耐鹽鹼,又抗乾旱,可以防風固沙,當即命人採集,並引種到家鄉晉江。

  自從引種了沙蓬草,海風再來時,捲起的細沙就不再肆虐,而是堆成這樣一堆堆安靜的小沙丘。晉江沿海一帶的老百姓從此有了相對安寧的生活。

  這是一棵施瑯親手栽種的玉蘭樹。傳説施瑯喜歡種植花草,經常在玉蘭樹下品茶賞花。每到開花的季節,這滿樹的玉蘭花依然芳香撲鼻,人們睹物思人,如見施大將軍音容笑貌。

  這是晉江高甲戲劇團新近排練的高甲戲《施瑯將軍》,它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施瑯平定和開發台灣,推動台灣島內文明發展的一段歷史。在這濃濃的鄉音中,唱出的是鄉親們對這位英雄深切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施瑯畢生維護祖國疆域完整統一的心願,讓後人永遠銘記於心。

  主持人:施瑯將軍有着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優秀品質。他力主收復台灣,目的是為了祖國的統一,他的愛國思想和行動,他在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上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必將為後人所牢記。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賀亞莉)

責編:王京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