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本期內容更多

尋訪藍印花布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6日 21:04


  主持人: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讀書時間》。今天的節目我們首先為您介紹的新書叫作《藍印花布》。光聽書名,您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談論紡織技術的書,其實不然,這是一本充滿了文化色彩、圖文並茂的散文集。

  解説詞:

  浙江溫州,雁蕩山深處,有一個叫澤雅的地方,直到今天,還保持並且使用著宋代以前的造紙方法。

  很久以前,澤雅的先民們從福建的南屏遷徙到這裡,山上的毛竹和山間的溪水為他們提供了維持生計的條件,從那時起,澤雅這個地名就和一種叫作南屏紙的産品一起為外界所知了。

  據説南屏紙的製作需要經過七十多道工序,有些程序甚至比《天工開物》和《夢溪筆談》的記載還要古老。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看到古代的造紙工藝了。歲月像溪水一樣平緩卻義無反顧地流淌著,澤雅的山民們也一代一代義無反顧地傳承著造紙這種古老的傳統。

  作家祝勇在他的新書《藍印花布》裏寫到了澤雅的手工造紙,在他的引領下,我們在山鄉中找到了澤雅紙坊。

  祝勇(作家):

  這就是澤雅紙坊了,這些坊差不多從明代開始就開始有了,大概有個幾百年的歷史了吧,這一帶的山民都是從南方遷移過來的。因為躲避戰亂,到了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然後呢,在謀生的時候怎麼謀生呢,因為這邊自然條件一個是有水,就是這個水利資源特別充沛,河流特別多,河澗特別多,另外就是這個山上都有毛竹,到處都是竹子,給他們提供了造紙的這種想法,這樣的話,從幾百年間吧,他們就一直在這兒做這個紙坊,我們看到這個地方以後特別意外,就是咱們古代記載的那些造紙法,從書上能夠看到,親眼目睹的沒有,現在就是這個村子還完整地保持著那種(造紙法)。我們跟那個《天工開物》呀,包括《夢溪筆談》這些古籍做了個對照的話,幾乎沒有變化,所以我們看了以後覺得是一個活化石的這種感覺,覺得特別特別珍貴,而且他們現在這個整個村子呢,他們現在還是在以紙業作為他們主要的一個謀生手段吧。這是一個既是一個文化的一個創造,同時也是他們一個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這個地方,這一帶現在還是叫紙山。

  解説詞:


  青山綠水,茂林修竹。在風景如畫的澤雅,吸引我們的不僅有純美的自然景色和古老的造紙技藝,還有山崖上那相連成組的四聯水碓。據當地人介紹,這組四聯碓已經成功申報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竹子在水碓裏搗成紙絨、紙漿,最後變成一張張的紙。幾百年上千年,水碓一直這樣有節奏地循環往復運轉著。

  村民:

  這有什麼意思呀?沒有意思!

  解説詞:

  在澤雅人看來,造紙不過是維持生計,實在沒有什麼好稀奇的。

  村民:

  爛衣服不好看呀!

  解説詞:

  當初和祝勇一道來探訪澤雅紙坊的還有一位著名攝影家李玉祥,他為《藍印花布》一書拍下了很多照片。

  李玉祥(攝影家):

  這個就是在舂紙啦。這個就是黃坦洞,黃坦洞那邊過去都是種植靛青原料,就是叫板藍根嘛。但現在因為市場不需要了,板藍根除了做藥材以外,基本上就沒有人種了。所以當地都改種生薑了。你看這兒種的全是生薑。這個是當地僅存的一戶會做撈紙的那個叫撈簾的工具的一對老夫妻。他們這種技藝快要失傳了。因為他們也沒有後人再繼承他這個手藝,所以這種手藝也面臨著失傳的那種可能性吧。因為做一個撈紙的那個撈簾要費時費工,要費不少時間。後來我聽説那一個撈紙的簾子好像賣到80塊錢。

  解説詞:

  李玉祥和祝勇不僅是朋友,而且對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有著同樣濃厚的興趣。

  提起創作《藍印花布》這本書的最初想法,我們還得從李玉祥的《老房子系列》説起。

  李玉祥:

  那時候最早做那個《老房子(浙江民居卷)》的時候,在浙江跑了很多地方。但也有些遺漏的地方,遺漏的地方都是個別的地方,一個是聽當地的人給我們介紹,那個時候跑的話,因為手頭沒有任何資料,完全就是憑自己掌握的一些東西。去年我準備把這幾個遺漏的點再跑一下,當時就約了祝勇和冷冰川,正好在江南四月的時候,沿了這幾個地方又跑了一圈。

  祝勇:

  現在我們是在到皤灘的路上,這條路我去年走過一趟,去年就是和攝影家李玉祥在一起,去年我們主要的目的是在楠溪江,到楠溪江去考察一下,然後很意外地走上了這條路,因為對皤灘,對於仙居這個地方呢,我們過去了解不多,搞這方面研究的人也比較少,我們意外地聽説了,在仙居皤灘的這個鎮裏頭有個楓樹橋村,裏面有一個三透九門堂是一個家族建築,到現在就是經歷了這麼多的戰亂,經歷了文革呀,沒有破壞,保存非常好,我們懷著很強的興趣,馬上就到這兒來了。我們是在4月份過來的,正好趕上江南的梅雨季節,所以我們就是帶著自己的行李走了很遠的路,很艱苦地到了這個地方。包括走這條路,走現在我們的這條路,包括我們一直到這個楓樹橋村村裏面,一直在三透九門堂整個過程中都是在下雨,那種梅雨季節,但是我們儘管是歷經一些辛苦吧,但是看到那個三透九門堂的時候我們還是非常震撼。

  這就是三透九門堂了,站在這個角度看得比較清楚,這個村子一代一代人的這麼興衰呀,人已經消失了,已經看不見了,但是這個建築留下來,一直到今天,這三透九門堂是一個明代開始興建的一個家族建築,就是一個周氏家族吧,他們幾個兄弟,就是整體上他們是一個大的家族,但是他們因為南方的院子一般都是四合院或者三合院,所以它幾個院落之間也是一種獨立的關係,跟我們在福建看到的那個土樓不太一樣,土樓基本上是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那麼在這個三透九門堂裏頭呢,我們看到,它從外圍上來講是一個總體的大的建築群,那麼裏面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而且就是統計了一下吧,大概整個三透九門堂有一百多間房子,而且這些房子和院落之間相互之間都是連通的,就是在民國的時候呢,據這個村子裏面的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講,就是民國的時候,抓壯丁的時候,就是當局來抓人的那個人,進了村子以後,進了三透九門堂以後,就好像進了迷宮一樣,這個村人從任何一個房間進去都可以通到其他的院落,通到其他的房間,就根本抓不到,所以這是一個很奇特的建築,這樣的家族建築在咱們中國民居當中也是比較少見的。


  解説詞:

  三透九門堂的建造起源於一個口口相傳的家族記憶。據當地的周姓老人講,他們的祖先在五百年前的一次洪水中,發現從河流的上遊衝下一口紅漆棺材,出於惻隱之心,他們打算給亡靈重新安排一處安身之地,卻意外地發現,棺材裏面全是金銀財寶。這個傳説在當地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無人質疑。但真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就無從查考了。

  祝勇:

  這是八卦窗,這是整個三透九門堂最精美的一個門雕,它的來源就是易經,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整個就是那種把易經作為宅子的這種鎮宅之寶的那種感覺,一種圖騰吧,裏邊有很多細節,你看這裡邊有很多吉祥的動物像螃蟹呀,還有一些什麼各種的吉祥動物,是一種圖騰象徵,雕刻非常精細。而且就是説在這麼幾百年的歷史當中沒有受到破壞,現在不斷地有些文物販子到這個村子裏面來,然後呢,就是可能是想打這些文物的主意吧,這個村民包括三透九門堂裏面的居民吧,現在文物保護意識都非常強,我上次來的時候,去年春天來的時候,他們整個用木條把八卦窗給封了起來,然後我們再三解釋我們是來宣傳,是來介紹的,這樣老鄉才同意幫助我們把上面的封條給摘掉。然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八卦窗的真實的面目,而且拍下了它的真實的一個情況。這個東西現在已經是非常罕見了。

  解説詞:

  溫州話很難懂,但是從熱情的介紹中,還是能流露出當地人的自豪。

  村民:

  祠堂好,祠堂好。祠堂要不要去呀?就是這裡要不要去?就是這個。

  祝勇:

  我們上次來的時候也是您給開的門吧?

  村民:

  可能是吧。

  祝勇:

  去年,對!

  解説詞:

  平日裏,周氏祠堂木門緊鎖,已經很久沒有人進去了。在有關的資料中記載著,周氏祠堂位於楓樹橋北面村口,是一處三進式的清代建築,正殿為三開間石柱結構,每根石柱都刻有楹聯;木構件雕梁畫棟,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整座建築富麗堂皇,氣宇軒昂。眼前的景象與資料的記載形成了強烈反差,讓人不由得驚嘆歲月無情。


  告別楓樹橋村,我們跟隨祝勇來到了《藍印花布》一書中寫到的皤灘龍形古街。皤灘距離繁華的溫州市其實並不遙遠,但這裡的人們卻仿佛生活在遙遠的童話中,日子過得從從容容。

  祝勇:

  這就是皤灘的龍形古街,因為皤灘這個地方,它在歷史上是一個交通要道,有五條江在皤灘這個鎮匯齊,所以它歷來是這個商旅雲集的一個地方,所以整個這條街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就慢慢地形成了一個商業街,很多的店舖商號,包括賭場,包括什麼,都在這個街上聚集。可以想像這條街在過去幾百年呢,在歷史中是一條非常繁華的一條街,人聲鼎沸的這麼一條街,現在我們坐在這兒呢,已經是空空蕩蕩,有一種人去樓空之感了。現在它這座小鎮幾乎成了一個空巷了吧,我身後的這個就是一個藥店,一家老字號吧,同慶和,同慶和號道地藥材參茸官燕丸散膏丹,像這樣的字號呢在皤灘古鎮非常非常多。

  解説詞:

  走在龍形古街上,到處可以見到各种老字號的招牌,有些寫在木匾上,有些寫在墻壁上,像:蘇松布莊、兩廣雜貨、煉石補天、山珍海錯、蓬島源流、色賽春花等等,這些老字號的匾額與落日余輝一道,誘發著關於古街昔日繁華的想像。

  尋訪藍印花布最後的旅程終於來到了。今天我們要去拜會一位重要人物薛勳郎。

  薛勳郎(夾纈製作者):

  哎呀,我家裏搞得亂七八糟。

  祝勇:

  不,挺好,挺好。

  解説詞:

  傳統的藍印花布,根據不同的印染方法,分為夾纈、蠟纈和扎纈等四種,其中夾纈的製作技藝,據典籍記載已經失傳了。薛勳郎師傅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一方面拜師學藝,一方面自己研習,終於恢復了這種古老的印染工藝。但是,由於原材料的缺乏和市場銷路的問題,這種好不容易才找回來的失落的手藝再次面臨困境。現在,薛勳郎每年只能印染一兩次藍印花布,我們很遺憾沒能趕上機會。還好,我們找到了一段資料片,從中可以看到夾纈的製作過程。

  提起夾纈,薛師傅有很多話要説。

  記著:

  這木版不用的時候就得泡著它是吧?

  薛勳郎:

  唉,你不泡不行啊,它就變形了。

  好,我們就這樣擺吧。

  記著:

  品種少就是説這個模子很少是吧?

  薛勳郎:

  模子就沒有了,基本上也是沒有人刻了。

  記者:

  沒人刻了,喲,這種工藝要丟了那就很可惜呀?

  薛勳郎:

  那沒有辦法,上次我們浙江電視臺也採訪過了,問題就是你刻這個版子現在沒有什麼生意呀,他生活怎麼過,沒有辦法,他也感到很可惜的,他刻這個版子也是祖宗祖傳下來的,有幾十年了。他現在也感覺到很可惜,但是沒有辦法,他也為了生存呀,只好做其它生意去了,所以説我們這個版子在我們解放初期的時候,只要幾十塊錢刻一副版子,現在要幾千塊錢他還不給你刻,你説這個東西成問題不成問題,靛青也是一樣,我們這個三個是配合起來的,這個靛青你現在不染這個布了,它就是染這個布起作用的,如果不染布他這個靛青就不製作了,所以説他這個靛青只能夠曬乾了以後給國家收購,是這樣子的。

  祝勇:

  這就是百子圖的那個版子吧?

  薛勳郎:

  對,這個是百子圖。那個龍鳳的版子是這一個。

  這一副版子刻一下子要8千塊錢,他還不願意刻。

  現在就是我們這種布實際上很簡單的,但是這種布叫人家織呢,叫人家織50塊100塊都不願意。為什麼呢?你就是織那麼幾匹布,不是長期搞下來,如果長期搞下來,這種就好辦了,你現在織布的工具都沒有了,有的買都買不到,所以説現在這個工藝很困難的,想保留很不好保留就是。

  解説詞:

  過去當地人結婚,是一定要用印有百子圖的夾纈做被子的。平日裏,人們也離不開夾纈。現在,粗糙的藍印花布已經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古老的技藝還能不能有一條陽光明媚的出路呢?

  主持人:

  看完了剛才的《尋訪藍印花布》,又到了新書推薦的時間。我們首先要為您介紹的這本書叫作《城記》,這是一本講述北京城上個世紀百年滄桑巨變的城市史書。對於一座城市特別是像北京這樣的歷史名城來説,百年只是轉眼一瞬。但上個世紀這一瞬間所爆發的力量,至今仍使這個城市保持著一種歷史的慣性,塑造著它在今天以及將來的形態,有形有體地影響和決定著這裡每一個人的生活。本書所引用的史料,均來自老報紙、老期刊、尚未面世的文字資料、當事人的口述以及與之相關的史籍論著,並選配了與文字同樣重要的三百餘幅插圖。

  接下來要為您介紹的這本書叫作《城市及其周邊》,副標題是《舊日中國影像》,這是一本老照片專輯。書中收入了展現十九世紀末中國六座城市面貌的珍貴照片,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寧波、香港和威海衛。這些照片都是收藏家方霖從海外購得的,大多出自當年來華的外國攝影家之手,真實地再現了當時中國一些城市及其周邊的景觀。

  現在擁有私家車的朋友越來越多了,特別是對於一些新司機來説,在享受駕駛樂趣和出行便利的同時,也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那麼接下來我要為您介紹的就是這一套《車主掌中寶系列叢書》。這套叢書一共有三本,書名分別是《汽車途中故障應急處理》、《汽車駕駛技巧與禁忌》和《汽車使用養護隨身手冊》,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內容實用、形式活潑、可操作性強。

  最後我們要向您介紹一套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叢書,這就是《提姆與莎蘭系列叢書》。這是一套引進版的圖畫故事書。這套書在日本的累計銷售量達到了130萬冊,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這套叢書一共有7本,書名分別是《遠方寄來的生日禮物》、《聖誕夜收到的禮物》、《爸爸送給我的禮物》、《提姆與莎蘭去野餐》、《提姆與莎蘭的新朋友》、《提姆與莎蘭的小木屋》和《提姆與莎蘭大反串》。

  好,觀眾朋友,這一期的《讀書時間》節目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如果您對我們的節目有什麼建議或者是意見的話,請隨時和我們聯絡,聯絡方式打在了屏幕上。觀眾朋友,我們下周同一時間再見!(完)

  《城記》58元

  王軍 著 三聯書店出版

  《城市及其周邊》45元

  方霖 銳明 編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車主掌中寶系列叢書》45元(3本)

  李東江 於海明 李和 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提姆與莎蘭系列叢書》126元(7本)

  [日]芭蕉綠 圖/文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