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本期內容更多

設計生活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0日 17:21


  解説詞: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讀書時間》,節目一開始我先為您介紹幾本新書。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叫作《性感:一種文化解釋》。我相信大家對於性感這個詞並不感到陌生,但是究竟什麼是性感?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説得清楚。而這本書告訴我們,性感就是一種慾望的表達。這個慾望就是——我想吸引你。本書作者江曉原教授的學術研究涉及兩個不同的領域,一是天文學,一是性學。這本書就是作者性學研究之餘的收穫。江曉原教授直言不諱地説,我不想將本書寫成一本面面俱到、一本正經的書,那樣就太乏味了。當然更不打算寫成所謂的“學術著作”。我想嘗試將它寫成一本相對輕鬆一點的讀物,或者説是一本有點“好玩”的書。

  再來看這本《劍橋插圖天文學史》。這是一本很好看的天文學史書。無論對於專家還是非專家來説,都是一部興味盎然的讀物。它將奇聞軼事與迷人的細節融為一體,不僅描繪了我們如何觀天,並且解釋了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觀測天象的所見;這些所見又是怎樣影響了人類的信仰和神話;以及畢達哥拉斯、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等,為今天的天文學知識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一直在奔跑》。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藝術大師對話》,書裏收入了作者與二十幾位各門類藝術家的對話。作者熊育群是一位記者,於是本書充分體現了新聞作品的紀實性特點。文字是根據錄音整理出來的,沒有做大的改動,每個人獨具性格的話語方式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參與對話的作家包括韓少功、張承志、莫言、余華等十多人,另外還有評論家葛紅兵、音樂家譚盾、畫家黃永玉、朱德群、蕭瀚、宋雨桂等人。

  最後我們要為您介紹的是一套叢書,《回家》書係。這個書係當中首先與讀者見面的是這兩本書,《設計私生活》和《回家真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首印的7千套書已經全部銷售告罄,準備加印;而更為看好的《兩個人住》現在已經新鮮出爐。

  《兩個人住》虛擬了這樣的現實生活:都市茫茫人海中,兩個人相識相戀,最後決定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他們如何從家徒四壁開始構建他們的愛巢、營造家的情調和氛圍?家在這裡被分解成一件又一件細微的元素,一盞燈、一扇門、一隻花瓶、一幅窗簾……作者推崇簡約的風格,未必名貴,未必奢華,重要的是一種理念和十足的個性。

  《回家真好》是作者探訪香港、台北、上海、北京四城市18位名人家庭之後的"寫真集",18位個性不同的人,18種不同的生活追求,18處精彩的家居風景。跟著作者登堂入室的腳步,追隨作者東張西望的眼光,在靈性十足的文字和感性幻美的圖象中,去體驗窺視人家隱秘的欣喜和感悟。

  《設計私生活》既有小至調羹、T恤的精緻把玩鑒賞,又有大到9.11事件和切格瓦拉的話題評議發揮,作者行盡花花世界,看盡設計百態,反觀生活細節,才發現原來身邊物件是那麼的迷人。作者深有感觸地説,生活中有很多選擇可以讓自己快樂,一把椅子、一盞座燈,提升了舒適,點亮了空間,也改變了生活的氣氛。樂趣來自變化。多一分對設計與生活的關注,也就多了一分選擇的自由。

  好,觀眾朋友,新書就為您介紹到這兒。接下來呢,就請您跟隨我們的鏡頭,一同去探討"設計生活"的話題。


  解説詞:9月的一天,香港設計師兼作家歐陽應霽先生到北京,聯絡《回家》書係的再版事宜,我們便有了這次採訪的機會。在事先約好的見面地點,我們發現早已有人搶先了一步。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歐陽又有了新的想法,責任編輯正在與他討論新書的選題。歐陽在北京的行程安排得很緊,為了讓他的新書能夠早日與讀者見面,我們決定不打擾他們的談話。

  談完了出版事宜,回到下榻的賓館,歐陽先生跟我們談起了他的《回家》書係。

  歐陽應霽(作家):這三個書包括《回家真好》、《設計私生活》跟《兩個人住》,都是我所理解的生活書寫。為什麼定義生活書寫這個名詞呢?就是説,因為我覺得,我現在最關心的就是,我們可以怎麼簡簡單單地、快樂地生活。所以貫通三個書,都是一些對平常大家不一定留意到的生活裏小東西、細節的一些觀察,也儘量會希望換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好像很普通很平凡的事情。比方説我們在唸書的時候,老師常常跟我們説一些很經典的設計的故事。不是什麼大師的作品,老實説也真地不曉得是哪個發明的,就是我們用來裝雞蛋的那個盒子,就是那個好像用紙糊成的那個盒子。我們怎麼叫,就叫那個雞蛋盒子吧。那個其實就是一個最聰明、最環保、最厲害的,一個有點像是天然的一個設計品。因為用那個來裝雞蛋,雞蛋這麼容易破,但是它就把它安排得好好的。其實,在東方的整個設計的概念裏頭,有很多很多這一類無名英雄做出來的設計。

  [歐陽應霽——一個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標簽定位的人]

  解説詞:歐陽應霽曾就讀于香港理工大學設計係,先後獲取了榮譽學士和哲學碩士學位。畢業以來,他長期對現代家居生活及建築設計潮流觀察研究,撰寫大量相關評論推介文章,發表于我國大陸和港臺地區的報刊雜誌。文字寫作以外,歐陽還熱衷於漫畫創作,也有多部專集問世。用朋友們的話來説,他是一個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標簽定位的創作人。你真的很難分清,他到底是一位設計師,還是一位漫畫家,或者是專欄作家。

  歐陽應霽:從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尤其是剛剛畢業之後,我在香港就做了蠻多的平面設計,這裡頭就包括很多唱片的設計,也替很多流行歌手或者是一些演藝圈的朋友做形象設計。那個是一個比較早期的,我的所謂真正的設計的工作,那段時間。但是慢慢我就覺得,哎,我除了做自己的設計之外,我還是比較願意跟人家分享我對其他人、其他朋友的一些設計作品,或者是他們的整個設計觀念的一些看法。就是因為我覺得大眾除了他們在用這個設計,其實也需要一個,嚴格來講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就是他們怎麼去看設計,怎麼去用設計。我覺得這個還是需要一些訓練跟培養。如果我剛剛好在這個位置上面,比較就是用心地去看人家的設計觀念的話,我覺得這個也可以,怎麼説,就是推介、介紹,讓大家對整個設計品背後的一些理念跟想法,有多一點認識的話,我覺得我們整個所謂的設計的氛圍,就會健康一點。就是不只是我有錢,買這個設計用完,丟掉,不是這樣。

  解説詞:上海的《世界時裝之苑》是一本很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雜誌。歐陽應霽是這本雜誌的專欄作家。有些讀者就是通過這本雜誌上的文章,認識歐陽應霽這個名字的。由於有了這層關係,這本雜誌的編輯小姐們對歐陽都很熟悉;歐陽的書,她們也總是第一批讀者。要想了解歐陽應霽這個人和他所推崇的設計理念,我們不妨先來聽聽她們是怎麼説的。

  薛莉(《世界時裝之苑》專題總監):我覺得他是一個,他不忌諱物質。這一點,我非常欣賞他的一點是,他不像有一些文人,對這個尤其是舶來品的這種高端的物質生活,先是還沒有了解之前,就以一種非常負面的這種態度去評論它,去貶低它;他沒有用這樣的態度,他是用一種接受,嘗試,對任何的新生的事物以一種很好奇,然後去體驗,然後去感受,或者最後是厭棄,這不管。但是他至少,他去體驗過了,他是一個這樣的作家。

  歐陽應霽:其實如果很個人來講,我還是比較喜歡簡約一點的,就是簡單、乾淨、明快的一些東西。從産品到服裝,到我們翻開的書等等,整個生活裏頭每一樣東西,我其實都要求一個,就是純樸、簡單到一個所謂就是大家説最BASIC,最簡約的一個狀態。但是回過頭來也會覺得,其實生活也不應該是很清教徒的那種,還是要隨時有不同的顏色出現,不同的感覺會跑出來,所以你越是要求簡單乾淨,你就越有空間去接受一些突然跑出來好玩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彈性倒是蠻大的。我知道我心裏頭真正需要什麼。但是某一個狀態,或者跟不同的朋友在一起的話,我也不介意,就是大家,反正開心就是。

  解説詞:放下歐陽不表,讓我們先去認識一下他的朋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先生。江老師是上交大科學史係的系主任。除了負責系裏的行政工作和帶研究生之外,他還身兼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等學術職務。每年,江曉原先生都有多項科研成果問世,著述頗豐。據熟悉他的朋友介紹,江老師平日是不坐班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裏專心做學問,很多科研成果和學術專著就是在家中的書房完成的。江老師家的書房很有特點,不僅藏書量大,通訊方便,而且設計獨特,很有創意。提起自家書房的話題,江老師一開口就滔滔不絕。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我已經搬過幾次家了,前面幾次我都是拿出一間居室來作書房,然後很快就是過幾年它就擱不下了。那麼這回搬家的時候,挑了這間最大的屋子作書房,但是還是有限的嗎,不久它還是要放滿的。那麼原來的這些書架,比如説這種,這個書架都是我在我以前的住宅裏就一直是使用這樣的。就是我每次到了一個新的家,我就要做這樣的書架。這一回呢,是有一個朋友給我出的主意。他説你這個屋子不是正好有一條,這邊這一條,五米長,一米寬。他説你不如在這裡拿檔案館的那種東西做一套。我就跑到檔案館去看這東西,當時我去看了以後,我回來就把造這個檔案館的公司的人和設計這個屋子的人都請來了。我説你們倆在這兒給我商量這事情,看這樣事情可以做嗎。他們交換了一些數據之後,他們説這個是可以做的。因為它對承重有要求,一般的預製板隔架的那種,那個是不能做這個東西的。我正好這間屋子因為它是不規範的,所以它是整澆的,就跟那個鋼筋水泥澆的,它是可以做的。然後他説可以做之後呢,具體這裡面的,這是我自己設計的。

  解説詞:江老師家書房裏的組合書櫃,原本是圖書館專用的密集櫃。櫃子原來是有門的,為了取書方便,江老師把所有的門都去掉,並把櫃內的隔層改裝成高低可調的,書櫃底下有滑軌,推拉很方便。江老師説,書房裏的一切設施都要便於看書。過去家裏的書一多,就分兩層摞起來擺放,後面的書平時看不到,用起來也不方便。日子久了,就會把很多好書淡忘掉。現在,有了自己設計的這套書櫃,就避免了類似問題的發生。中英合拍紀錄片《龍騰》的攝製組,曾經到江曉原先生家採訪,導演驚嘆于江老師的藏書量,説:您的家簡直就是一座私人圖書館。提起這段往事,江老師不免有些小小的得意。他説:其實,關鍵還是方便了。做研究,查資料,足不出戶,手到擒來。

  江曉原:現在這樣子的話,連同這個我原來的傳統形式的書架,現在這個屋子裏大概有兩萬多冊書。

  解説詞:除了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者到學校帶必要的課、處理份內的事,平日裏,江曉原老師總是安心地留在家裏,有紀律有計劃地把自己的研究項目一一完成,也引領和鼓勵學生們走上更專精的科研新路。到過江老師家的人,無不為他書房的精妙設計稱奇叫好,這其中就包括香港設計師兼作家歐陽應霽先生。於是,江曉原老師的家,就作為一章寫入了歐陽的新書《回家真好》。

  [家是心之所安——歐陽應霽《回家真好》]

  歐陽應霽:比如説我的家,我的家基本上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的意思是白的天花,白的墻壁,然後地板是木頭地板;然後基本上什麼畫了,什麼雕塑都沒有放出來,也儘量收拾得比較乾淨;然後東西都放在櫃子裏頭,有門關上,就是眼不見為乾淨的那一種。我就希望外頭的世界已經是這麼混亂了,就是回到家裏頭,還是比較舒服一點好。但是我有一些朋友,也會很花時間,就是可能三五天就把家裏頭動一動,然後可能漆上不同的顏色,然後他們比方説,也收集很多東西,有些是喜歡很古典的、懷舊的東西他們收一堆;有些就是比較愛那些很民俗的,比較有那個民族類的東西,他們也到處旅行的時候收一堆。我覺得這也很好啊,我也可以跟他們分享他們這些,就是對顏色,對形狀,對各種各樣趣味的設計的愛好。所以我覺得人最重要就是有這個彈性,你知道你自己愛什麼,但是也允許或者説包容人家愛什麼。

  解説詞:家,不只是棲息的住所。一個舒適自在的家,能夠提供給我們創造的能量和靈感,讓自我得以精彩展現。家還是每個人心靈的港灣,是家人與愛人樂於安頓身心的據點。“你可以走出房子,但你總要回家”。於是,家的風格,不僅反映居住者的喜好與生活質感,也直接影響居住其中的日常心情。我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變化,變化了的生活需要精心設計。那麼,究竟怎樣的設計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加有滋有味呢?

  歐陽應霽:我們強調的就是,有沒有創意,有沒有就是一個比一個更不同的那種新的想法。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這個社會裏頭,好像什麼都有,但是其實有很多東西也是重復的。怎麼可以就是讓每一個東西都長得有點不一樣,然後都有它的特點。其實我們看每一個東西為什麼喜歡,也是因為它有個性,所以也很難説,我就是在推動一個什麼,要有個性生活,或者是設計應該是怎麼怎麼樣。我沒有那個力氣,去做那些很學術的發表,或者是很有理論背景的。因為我性格不是這樣,我不能當一個教授,一個什麼老師,我只能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怎麼看。然後可能看對了,可能看錯了,但是都沒關係。就是一個你旁邊的人怎麼看一個事情,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就看嘛,也可以提出批評,因為如果你站得高高的,就是説我要發表一個什麼主義、什麼理論的話,下面的人其實都比較不敢説話了。只是,我是覺得,我就是跟大家在一起啊,我就是隨便説説,但是,也不隨便,因為我是認真的。

  [身處空屋 有所領悟 我們並不孤獨——歐陽應霽《兩個人住》]

  解説詞:正像他自己所説的那樣,歐陽應霽在書中總是既隨便又認真地自説自話,傳達著他所推崇的設計理念。在《兩個人住》這本書裏,他從家徒四壁開始寫起,他説:加減乘除,種種運算到現在,原來減法最實用,我們拿出白紙一張,認真地寫下搬遷前後的指定動作:

  將儲存超過上千本的雜誌一一解體,三思再三思,只留下最有參考價值的部分,以便存檔。

  將已看未看又不會再看的書本,送人或者忍痛賣掉。

  認真篩選所謂紀念品和禮物,只留下至愛。

  不為新居預先添家電、傢具,避免忙亂出錯,説不定沒有也能安然活下去。

  從這簡短的百十來字中,我們不難發現,歐陽對生活的設計,不僅指向外物,而且觸及內心。

  薛莉:在《回家真好》裏面,他可以在寫一個人的家居環境的時候,同時能夠寫到,他放在窗臺上的十幾個同樣口味、同樣品牌的意大利麵粉的空罐子。就是説他能夠在做家居文章的同時,用一個小小的一句話來把這種都市人的,比較孤獨啊,比較那種很有一點無奈的這種情緒,用一句話、一個畫面把它體現出來。我覺得這一點,其實很有意思。因為我們平時在做家居文章的時候,往往會流於表面。那麼他在做同樣的一個選題,他能夠稍微地觸動一些情感的深處的東西。

  歐陽應霽:其實作為一個寫字的人呢,或者是一個愛文字的人,應該是對自己有要求吧,所以我也很怕看那種,怎麼説,只是很採訪類的,或者報道類的,談設計、談藝術的文字,好像站在遠遠的,就是只是寫兩筆,這是什麼什麼。我是比較不傾向做這個事情,所以我必須也把自己的直接的一些看法寫出來。不論大家認同不認同,這就是歐陽的一個看法。也希望這樣讓整個文章活起來,讓大家好像就在這個環境裏頭,感受到我看的、我愛的東西,所以我有了這個選擇,就是我不要那個文字是死的文字,我要整個東西活起來。

  [始終相信我們應該有權去選擇——歐陽應霽《設計私生活》]

  解説詞:在《設計私生活》一書中,歐陽説他從來沒有正式擁有過一隻手錶。他還坦陳:沒有手錶,完全是個人喜好原因。不喜歡腕上沉甸甸的有個負擔,怕麻煩。但就是這樣,他也曾一度癡迷于風靡世界的各種意大利名牌手錶,以至幾番站在米蘭的專賣店裏徘徊掙扎,連信用卡也幾乎拿出來要付賬了。

  歐陽應霽《回家》書係的三本書,為我們介紹了很多世界大師級的設計作品,對已經開始注重設計生活的人們來説,無疑具有拓寬視野的作用。但他同時説,我們應該有權去選擇,在蕓蕓眾生眾物中選擇出此時此刻合適自己的,至於何者高貴何物低賤,完全看你自己怎麼定義。爭取不要活在別人的指點與期許當中。嘗試在這個物欲社會中,在拜物戀物之餘,尋找人的彈性和可能性。簡單地説,也就是在一堆精彩絕倫的設計物的團團圍困當中,清楚明白如何設計更厲害的自己。

  歐陽應霽:雖然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比方説每年去米蘭家居展,看到很多很多大師的作品,他們的家居作品,或者是也跟這些大師有過正面的接觸、採訪,跟他們有一些也變成好朋友,但是我一直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需要這些大師的作品在我家嗎,或者是我究竟可以有多少錢,買進我喜歡的作品放在我家裏頭呢。所以我慢慢,大概你知道學生的時候,或者是剛開始的時候當然都覺得這個我要,這個我要,但是我覺得這五六年來,慢慢都變成另外一種看法,就是覺得看的也看得差不多了,新的東西出來也會越來越挑剔。就是它好在哪?為什麼要跑出來?是不是可以省一點?還是回到原來一些很基本很簡單的經典已經夠了。所以常常會在這個矛盾裏頭,告訴自己,就是説,認識、知道是需要的,但是不一定要擁有。所以我自己首先就是告訴自己,我的有限的錢應該用在點子上面,就是要用到我真的最喜歡,最覺得應該擁有的上面,然後其他的,大概也就是看過已經很好了。所以我就是覺得,我的書裏頭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必須要有這個求知欲,要認識、了解,我們外頭的一切。但是最後要讓你自己來決定你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我很相信一個説法,就是你知道越多,你需要越少。這個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我整個幾本書裏頭的一個,我覺得是蠻堅持的一個精神。所以我會願意做一個很快樂的導遊,就是帶著大家看看看看。

  (完)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