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穆青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0日 18:38
解説詞:2003年10月11日,享譽全國的一代名記者穆青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青少年時期,穆青受進步思想的影響,于1937年參加八路軍從事宣傳工作,1940年到延安就讀于魯迅藝術學院。1942年起,穆青到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當記者,開始了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新聞生涯。新中國成立後,穆青長期擔任新華社領導職務,特別是在擔任社長的十餘年間,他為強化新華社的國家通訊社職能,為把新華社建成有影響的世界性通訊社,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生前,穆青還擔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作為一名傑出的記者,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穆青都有催人奮進的新聞力作問世。
提起穆青,人們不由自主地就會想到那篇新聞史上不朽的通訊傑作《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
字幕: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東西是1965年冬天採訪的,1966年的2月7號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同時發表的。這個人物的報道呀,可以説是穆青同志在戰爭年代寫了趙佔魁,陜甘寧邊區的勞動英雄,勞動模範,趙佔魁之後,就是説解放以後寫的有影響的人物第一篇。
當時人民日報正在開展關於縣委書記的討論,就是説應該做什麼樣的縣委書記,我們並不知道人民日報有這個討論,我們只是覺得我們國家的整理來説,從全局考慮,需要這樣一個典型,他在非常危難艱難的時刻,義無反顧地帶著人民群眾,去迎接困難,戰勝困難,特別是跟災害做鬥爭,而焦裕祿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特別是他所在的蘭考縣那是我們河南最苦的縣,他是黃河故道,本來我們準備要到那個林縣去,去採訪紅旗渠的戰天鬥地的這個時機,後來一商量我們到蘭考去,因為蘭考這個焦裕祿這個人物是在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具有時代強烈的時代感,所以他當時周岩同志先去打前瞻做了一個大體一個星期的採訪,然後我們三個一塊去的。
轉了五六個縣吧,七八個縣,然後最後轉到蘭考,蘭考到蘭考以後呢,當時我們了解焦裕祿有些事情我們了解一些,但是沒有想到到蘭考以後,群眾反映那麼強烈。不管是給幹部,給群眾談話都是流著眼淚講焦書記的事情。這些對我們非常感動了,所以現在從那以後我們就把其它的東西都丟開,就集中力量寫這個焦裕祿。那個時候覺得一個縣委書記能夠在群眾中,在那裏工作了一年半的時間,能夠在群眾中間産生那麼大的凝聚力那真是不簡單,所以聽了他的許多故事,我們群眾説了哭了,我們聽了也哭,就實在是感動,令人感動。所以説不把這篇文章寫好,那簡直是太對不起老百姓,所以當時就下決心就,當時一再下決心就抓住這個典型呀,向全國來做一個宣傳。所以當時也不知道能夠産生那麼大的。在全國産生那麼大的影響也沒有想到。所以那個稿子一共但是我們是下了功夫的,一共寫了七遍,七稿。
實際上大概大改小改也不止七次,最後改出來的稿子以後又返回河南,請周岩同志繼續到蘭考,徵求縣委負責同志的意見,徵求蘭考縣三級幹部的意見。根據他們的意見再做修改,最後請我們當時的社長吳倫齊同志,還有當時的書記處的彭真同志,總書記是鄧小平了。他主持日常工作。因為是縣委書記嗎,彭真同志最後都看過定稿的,這才是2月7號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同時發表的。
那個廣播,特別是廣播,7月廣播廣播的非常好,它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廣播那篇稿子怎麼也廣播不下去,他本身就哭,念著哭,那個哭聲不行呀,你不能在那個廣播裏面搞了好幾次才廣播成,成了以後確實挺感人,念了以後聽著,那個蘭考那個全縣都在電線桿子地下,那個大廣播喇叭底下都圍著一群人在那兒聽。所有人都要求廣播,再多廣播幾次,多廣播幾次。
人物報道,或者是寫人物的新聞作品,穆青同志強調一點就這個人物必須具有時代感,必須具有時代感,就是説你選擇這個典型,它對我們當今的時代,當今的人民群眾到底給他們帶來什麼,人民群眾從這個人物裏面能夠吸取什麼營養?所以他非常強調這個時代感。你比如説焦裕祿,就是那個時代是我們國家處在困難的時刻,這個時候需要一個這樣一種人物,他能帶領群眾抗災來振興發展恢復發展我們的經濟。而他恰恰是這樣認為的。
我感到穆青同志他是對時代的邁步把握得還是很準的。所以他的作品裏面你看充滿時代的精神,而且他是應該説是站在時代的,站在潮頭,他是站在潮頭的。你看他這些作品應該讀了一些作品以後感到有一些正氣有一種風度,就是説反應了那個時代大家想説的話,他説出來。
原諒我在想焦裕祿,一直在想,比如説焦裕祿他為什麼有那麼好的魅力,後來我就在想穆青就是抓住了這個時代精神,抓住這個時代的本質然後站在很高的歷史視角,然後來完成了這件作品。
而以後一般的記者很難達到這個高度,穆青作為一個記者來講,他有幾點是別人達不到,第一他的使命感我發現穆青是一個使命感很重的記者。歷史感,別人更難達到。最後一條還有文筆好,文筆好的記者容易做到,有新聞敏感的記者也容易做到,但是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記者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
解説詞:穆青一生撰寫和創作了大量新聞文字和攝影作品,新聞史上許多不朽的名篇都與他的名字連在一起。早在1943年,穆青就創作了廣受讚譽的通訊名篇《雁翎隊》,以冀中抗日遊擊隊雁翎隊的英勇事跡,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建國後,穆青采寫和參與采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託——記農民科學家吳吉昌》和《歷史的審判》等新聞佳作,更是膾炙人口,影響了中國幾代讀者。
字幕:穆青寫了焦裕祿以後,又寫了這個比如後來想了潘純正,還寫了吳齊昌這個,關鍵是他寫了焦裕祿以後就是帶動了中國在新聞學,在新聞採訪學裏面實際上成長了一個專門的報道領域叫典型報道,而且是人物的典型報道,這個典型報道似乎成了我們中國新聞學的一個很有特色的一個東西了,這應該説穆青對典型報道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當時穆青開創了一個就是怎麼用文學的、新聞的手法更豐滿地表現英雄人物的世界,當然這個在文革當中這個是比較多的,但是從從新聞學研究來講,從這個應用新聞學來講,就是穆青他在典型報道這個研究這個領域裏面他做出了突出的甚至可以説是開拓性的貢獻而現在我們是搞新聞學家,我們經常在研究這個典型報道,我們研究典型報道常常講到穆青的新聞作品經常拿他的作品來作為範例來分析來研究來對比,所以穆青他的新聞作品應該説是很有歷史穿透點,他對新聞學裏面的典型報道領域,他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是供後人去研究去分析的,這應該説也是穆青的另外一種貢獻了。
在他的新聞工作生涯裏面有許多創新。我給你舉幾個例子。這個散文是新聞,就是用吸收文學方面散文的寫法來寫新聞,這是他提出來的,視覺新聞你們不是聽視藝術。嗎。視覺新聞就是讓人讀到新聞以後,如身臨奇景,親臨其境視覺新聞是他提出來的,還有適用性新聞,就是你這個新聞是其中一類了要讓讀者有關的行業看了以後他馬上能用地現場新聞等等這都是他提出來的,這個最後實踐證明它這些新的觀念的提出,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説他都是他在新聞學實用理論上的發展。
解説詞:穆青曾長期擔任新華社領導,對我國新聞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的領導下,一批有為的年輕人成長為名記者、名編輯;在他的幫助下,一批後起之秀走上了新聞戰線的領導崗位。在同事們眼裏,穆青是一個平易慈祥的好老頭;在青年人眼裏,穆青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良師;在採訪對象的眼裏,穆青是一個為人民寫作的名記者。
字幕:特別是他主持新華社編輯以後,把新華社由一個國家通訊社建設成世界型通訊社這個是很了不起,在這樣情況下工作這樣忙擠時間去寫作,去拍照片我覺得這個很了不起,這個可以説帶出來一批幹部都是這種作風,所以新華社的分社社長都是首席記者,不是光開會,髮指示,傳達總設計指示,文章把關,不是這樣子。都要親手寫,比如説中央領導同志去了,那麼社長有的時候參加採訪,不僅要會寫,還會拍照,這些我覺得都是向穆青同志學習,就是怎麼説社長首先是他一邊領導新華社工作,同時他還寫作,這個帶出一些好的作品來,這一點我感到也受穆青同志的影響也很深的影響。就是像我當時在河南就是首席記者,首先是首席記者,當然每年從是這方面對我們有考核,這些是有些新聞單位是沒有的。那到那頭你要把把關,不然你要親自寫,要親自拍照,親自寫,我到光明日報工作以後,穆青同志也囑咐我,你一定要保持這個不能放下手中的筆和照相機。穆青同志攝影作品也是他也很有特色,他的攝影作品的水平、水準也是很高的。那麼他去河南除了採訪寫些文字報道之外,他也經常拍照片,那麼我過去在河南也拿過相機,但是基本上是不行的,那麼在18年當中我就帶著相機跟著他,可以説穆青手把手教我,如果我在新聞攝影方面有一點進步的話穆青同志手把手教的。
過去那種傳統觀念,新聞界不是全部,是局部,傳統觀念,重視文字報道,不重視圖片報道,當時還沒有電視呀,什麼這些還沒有這種新聞的欣欣媒體還沒有,不重視圖片報道,穆青首先提出來而在大聲疾呼就是要圖文並茂,兩翼齊飛,既要重視文字報道,同時要重視圖片報道,甚至有些時候一張圖片的作用超過了一篇文字報道,這都是他的觀點。他為了實踐他這個觀點,他自己背上照相機,我不記得那一年開始照相,學照相的,身體力行。
解説詞:對年輕人,穆青重言傳更重身教。他要求別人做到的事,首先自己做到。身為領導幹部的他,為了培養出全能的新聞記者,以身作則,在花甲之年開始習學攝影,刻苦鑽研,半路出家,居然有多幅作品在國際國內的攝影大賽中獲獎;身為一代名記者的他,採訪中總是深入一線,深入基層,來到田間地頭,與普通百姓打成一片。
字幕:我們這一代人是在農村里長大的,站在那邊跟老百姓一起滾的,那麼老百姓出生入死的都是老百姓掩護我們,支援我們,所以跟老百姓的感情是非常之深。至於他共同的一種感情都有所以他他既能夠體貼老百姓,老百姓也能體貼我們。即便是這種心靈共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些創作者中間有一個人叫任養成,是穆青的好朋友,這個人是幹什麼呢,普通的石匠,普通的打石頭的石匠,他在紅旗渠建設過程幹什麼,幹的最危險的活,紅旗渠不要把這個山劈開嗎,甚至要鑽山洞嗎,在這個劈山和挖山洞過程中間,往往是一些非常危險的石頭懸在那個地方,這個任養成呢就是專門去除掉這些險石,他怎麼除呢,那太行山很高呀,他在腰裏捆一個繩子,這個繩子係到太行山頂上,懸空,懸空就在那兒用鑿子把那個危險的石頭除掉,當然也需要打石頭,也需要除石頭,這紅旗渠建設了好多年了,他盡幹一天到晚盡幹這個事,你想一想那個懸下來的,懸空的有時候還蕩來蕩去,腰裏還係個繩子,年長日久,整個的腰都磨成,全都成血了,全成血了。
我把他的衣服脫下來,我説把你的衣服脫下來我看看你的腰,那個就是搞紅旗渠的時候,腰裏係個繩子,在那個懸崖上抖呀,搖來搖去,那麼轉,那麼血紅的拉的。這個地方血紅的拉的,拉扯用這個,他脫衣服都脫不下來呀等等都是沾上了呀。疼得要命,那個皮肉都揭下來了,就那樣子天長日久就變成了一條老繭,這個腰裏面生了一條繭。我一看我就,我把他衣服脫下來,脫下衣服看一看我一看就掉眼淚了,我説這樣,為什麼呀,還不是為了建設我們國家,這麼個苦幹,那個精神實在另人感動,我説這樣的共産黨員上哪兒找去。
解説詞:穆青的筆,總是飽含情感;穆青筆下的人物,總是催人淚下、催人奮進;穆青的作品,總能把住時代的脈搏;穆青作品的讀者,總會深受鼓舞、深受感動。穆青的新聞作品,無疑是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塊豐碑。對此,研究新聞史的學者會從不同的角度給以評價,但有一點卻是大家的共識,穆青的一生對人民群眾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
字幕:穆青同志非常平易近人,他下去採訪呀,群眾都願意跟他説心裏話,一點架子沒有,就是也不是説上來採訪拿個本子,就是採訪那篇報道就是人民呼喚焦裕祿,就到各地和幹部群眾就是,讓大家談談心裏話,就談心當中就形成了這樣的主題,最後回來到現場了。這是我是全程陪同,就是這個好像不經意間他這個構思都有了,實際上他和群眾談話,和基層幹部談話這個交流當中就很自然地把這些把握住了,把握住了群眾在想什麼,廣大幹部群眾在呼喚什麼,就把握住這個問題了,這一點也是穆青採訪作風對他的一些作品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新聞工作是一個非常艱苦的工作應該説,但是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值得為之奮鬥一生,特別是我們現在這個共産黨員這樣的一些人雖然艱苦,從而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更應該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所以能為人民做出點奉獻我説那是最大的榮譽,也是最大的幸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