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歷屆展播作品目錄

以母親的名義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25日 15:09

  作者 王耀成


  一個乍暖還寒的春日,一位白髮老人從香港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他探視了祖居,祭掃了祖墳。祖居門前的小河,流逝了他的童年;熟稔的家門口,不見了依門翹望的親娘……在母親的墳前他默默佇立,一任思緒如雪白的髮絲在春風中飛舞。

  12歲那年,他要到離家十幾裏的學校寄讀去了,母親送他到門口,走出很遠很遠了,他回過頭去,母親還在門前凝望。記得每逢清明假、寒暑假回到家裏,母親頭一件事就是給他洗腳。母親的洗腳水總是不冷也不燙,母親的手總是那麼柔柔的、輕輕的、癢絲絲的,沒有再比母親洗腳更熨貼、更舒服的了。

  已經記不清母親給他洗過多少次腳了,但他永遠不會忘記母親最後一次給他洗腳的情形。22歲那年遠行歸來,他不好意思再叫母親給他洗腳,但是母親不由分説把他的雙腳按在暖融融的腳盆裏——在母親跟前,再大的兒子也是兒子啊!

  可是就在那年春上,母親去世了,年僅40歲。那時他出門學生意已經8年了,正當可以報答養育之恩的年歲呵,怎奈“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撒手去了。從此,他一別故鄉,浪跡天涯幾十年。然而,不管闖蕩世界的他身在地球的哪一方,故鄉那條穿鎮而過的小河總像血脈一樣在他心中流淌,在那記憶之中的母親河上,飄搖著他的生命之舟。


  這以後,他的事業獲得了成功。他有了滿堂的兒孫、有了轎車、有了別墅、有了名譽、有了地位……別人有的,他都有了;人生應該有的,他都有了。但是在他內心深處的一角,始終還空缺著一塊,那是一種無法補償的深深的遺憾。晚年的他,佇立在香港玫瑰新村18層的公寓陽臺上,眼望著繁華的維多利亞港,心中卻每每想起祖國大陸的老家,想起鄉下外婆家,想起那個叫作團橋的浙東小鎮……而每一想到母親就不禁潸然淚下。他千百次地默想著、幻覺著,要是上蒼能夠賜給他為母親洗一次腳的機會,什麼樣的代價他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一次,哪怕就一次!

  又是一個春天,他帶著這份深深的遺憾,再次來到昔日外婆家的小鎮。走過那座童年的小橋,就是他最初的母校。母校年久失修,教室漏雨。家鄉想造一幢新教學樓,但苦於缺乏資金。他冒雨考察了母校,決定出資重建。

  新樓在6個月之後順利落成。但就在即將舉行落成典禮的時候,卻遇到一個難題:鄉親們為了永久紀念他的善舉,要求以他的名字“趙安中”命名新樓。但是他堅決地謝絕了,因為他壓根就沒想過要為自己揚名。

  兩難之際,鎮上的老人想起了這樣一段往事:

  在上一個世紀的初葉,就在這所寺廟改建的小學剛剛興辦起來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也興高采烈地走過了這座小橋,走進了課堂。但是僅僅29天之後,這女孩便失學了,帶著失望,帶著哀怨和無奈,又從這座小橋退回到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老路……這個有著不平凡求學經歷的普通女子名叫林杏琴,她是這所學堂創始人林炳榮先生的女兒,也就是如今秋霜滿鬢的安中老人的母親!人們提議:為了緬懷並告慰這位早年失學的慈母,就把新樓命名為“林杏琴教學樓”吧!在鄉親們熱切的眼光中,老人點頭默許了。


  鄉人提及的舊事激起了他心中的波瀾,他忽然明白了母親給他洗腳時那深深的目光,那裏麵包含的,是一個渴盼知識的母親對於求學幼子的熱望,是延伸了一代的殷殷寄託。在過去的60多個春秋裏,他都沒有讀懂,而現在,他終於領悟了,他要竭盡所能,去完成母親這從未言傳的夙願。

  浸潤萬物的纏綿春雨勾起了他無盡的思念,也萌發了潛藏在他心中的希望的種子:以母親的名義,儘自己的財力所及,在故鄉的貧困山村建造一批教學樓,讓像母親小時侯一樣的孩子都有書可讀,讓像母親一樣望子成龍的慈母實現夢想,不正可以告慰母親于九泉之下,實現母親未遂的心願嗎?

  就從那個春天開始,他每年春秋兩季都要回鄉。匆匆到母親墳前祭掃一番之後,就在市縣領導的陪同下,跋涉于山區、海島,考察貧困鄉村的教育狀況,確定一批批新的捐建項目。就從母校第一幢“林杏琴教學樓”開始,在四明山革命老區、在象山半島的漁村,第五幢、第十幢“林杏琴教學樓”相繼落成;在浙江溫州、麗水、金華的貧困山村,第五十幢、第一百幢“林杏琴教學樓”拔地而起;在長城腳下朔北塞外的國家級貧困縣,第一百零一幢,第一百零五幢“林杏琴教學樓”巍然聳立……16年來,他賣掉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房産,幾乎用盡了畢生的積蓄,在國內省內捐建教育項目123個,捐款總額超過5000萬人民幣。林杏琴,一個普通母親的名字,被一百多次化成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世人面前。

  在貧困的河北灤平山區,“林杏琴教學樓”被稱為全鄉第一樓;在許多山鄉,“林杏琴教學樓”是當地最漂亮的建築,甚至男女青年結婚的時候,往往要在“林杏琴”這個名字下留個影。而數以萬計、十萬計的少年兒童,在一百多幢明亮的“林杏琴教學樓”裏,沐浴著一個本與他們無緣無故的、去世已經60餘年的普通母親給他們帶來的恩澤。


  又是一年春草綠。84歲的趙安中老先生,再一次回到故鄉,再一次來到母親的墳前。與16年前初次回鄉不同,現在他覺得可以稍稍告慰母親了,他以一個母親的名義,盡到了一個兒子的心意,可以求得一個心之所安了。但他還是在心裏對母親説:“在我有生之年,總要為家鄉、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竭盡全力,願天下的小孩子都有書讀。”因為,他知道在世間所有的情感中,有一種情感是永遠無法報償的,那就是母愛,因為她最深厚,最無私。

  縱然子女是參天大樹,母親永遠是白雲悠悠的藍天;縱然子女是奔騰咆哮的長江大河,母親永遠是容納百川的大海。古人説得好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而他唯一能尺寸相報的,就是完成母親從未言表的夙願,幫助更多的孩子重返明亮的課堂,就以一個母親的名義。

(編輯:費溢群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