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回顧

五嶺逶迤説道縣(下)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8日 21:12

  道縣雖然位於五嶺山脈中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歷史上長期被稱為蠻荒之地,但中原文化的底蘊卻很深厚,原因就是這裡的北方移民很多。

  秦始皇平定南越後,曾強行遷徙北方幾十萬移民充實南越,其中一部分就居住在道縣。漢代和唐代平定南方叛亂時,也因這裡是軍事要道,留下大批軍人實行軍屯。

  歷史上黃河流域幾次大動亂形成的移民潮中,有很多北方人沿湘江南下定居在這裡。

  據史書記載,僅唐代安史之亂時,大詩人元結在道州任刺史,就按收安置中原移民一萬多戶。現在道縣人口最多的周、何二姓的家譜上,都寫明他們的祖籍地原來在山東青州。

  道縣城西八公里有一座山,稱為道山,一條清沏的濂溪從山旁流過,山下有一個叫樓田的村莊。

  就是宋明理字的開山鼻祖周敦頤的故居。村旁被稱為"聖脈"的清泉,就是濂溪的支脈。樓田村西邊的月岩,據説是周敦頤幼年讀書的地方,站在岩洞中向兩邊望去,一邊的天空形似初升的弦月,一邊恰如渾園的滿月,周敦頤在這裡開始領悟到日月盈虧,萬物變化的哲理,後來成為一代理學大師。成年後,他借道山下的蓮塘寫出著名的以物喻人的"愛蓮説"。今天生活在樓田村的周氏後裔依然過着恬靜的生活。

  周敦頤的後代中有一支在宋代末年遷居浙江紹興,在這一支中産生了魯迅,周恩來等名人。

  1993年,一支考古工作隊來到位於道縣壽雁鎮的白石寨村。

  在玉蟾岩的山洞中找到了中國二十世紀100大考古發現之一,它就是12000年前的稻粒和原始陶器。這是一種從野生稻向栽培稻轉化初期的古栽培稻,它的發現不僅將我國的農業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三、四千年,説明湖南南部是水稻的發源地,而且證明至少在一萬兩千年前,這裡由於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已是遠古先民比較集中的居住地和原始農業、制陶業的發源地,是中國遠古史上最早的文明地區之一。

  從一萬兩千年前的原始栽培稻到現代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新型雜交稻,都産生在湖南這塊瀟湘大地上,不能不讓我們聯想到,

  這裡是中華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道縣的道也許可以改稱為水稻的稻了。

  編導:郜慶生 張銳

  攝像:李明國 蔣衛民

  鳴謝:永州市委宣傳部永州廣播電視局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