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師》:名醫吳孟超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3日 11:23
主持人:50年代,肝臟外科手術在我國還是空白。以中科院院士吳孟超為首的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科研組只用了四年時間,就實現了肝外科手術零的突破,隨後他創造了手術切除最大海面狀血管瘤的世界紀錄,創造了出神入化的吳士刀法,被稱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白皙、修長,指甲修剪整齊,這是一雙外科醫生的手。
1958年,這雙手的主人、一位36歲的年輕人曾寫下過這樣的誓言:臥薪嘗膽,勇創禁區!他,就是我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吳孟超教授。
片名:虛懷若谷——名醫吳孟超
吳孟超:我是1992年出生在福建閩清縣鄉下,當時家裏很窮,因此在我5歲的時候,我就跟我的媽媽和弟弟去馬來西亞找我先期到馬來西亞的父親,在那過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生活還是蠻艱苦的,一面幫助做家務,到了9歲才上學唸書。
吳孟超小學畢業後便考入了當地華僑辦的光華中學。“光華”就是“光耀中華”的意思。從那時起,在吳孟超幼小的心靈裏就播下了愛國的種子。
吳孟超:1939年底我初中畢業,我是家裏老大,父親想培養我,要我上高中,但當地沒有華文的高中,同時那個時候又是抗日戰爭時期,因此我就約了幾個同學,一定要回到祖國想繼續深造,以便報效祖國。
一、一雙神奇的手
説來也怪,一位80歲的老人,寫字時手還會微微顫抖,可一旦拿起手術刀,猶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讓人嘆為觀止。
周偉平教授(吳孟超學生):我記得有一次我當他的助手、他帶我做手術的時候,這個腫瘤長在大血管的邊上,在分離的時候我們不慎把血管給搞破了,當時我們大家都一愣,感到非常的束手無策。可是吳老他沉著鎮靜,把手伸到腹腔裏面去,我們當時也搞不清楚他的手在做什麼事情,他的眼睛有的時候朝著天花板,看著無影燈,手在腹腔裏面,不一會,這個腫瘤就被他給拿出來了。很快他就用大彎針把創面縫合起來,前後也就是幾分鐘的時間,當我們回過神來的時候,他的手術過程已經完成。
手術,就是手的藝術。外科醫生靠的就是一雙手,一把刀。要知道,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需要付出多麼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
在外科領域裏,肝臟素有“手術禁區”之稱。當吳孟超立志向肝臟禁區發起衝擊時,我國肝臟外科還處於一片空白。
吳孟超:50年代的時候,肝臟外科在我們國家是比較落後的,沒有一本書,同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也沒有學過肝臟的解剖和肝臟的病理等等,同時在臨床上也沒有像樣的肝臟外科手術。當時我們在老師的指點下,我和方子揚教授一起就找了一本國外的《肝臟外科入門》,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就把它翻譯出來了;翻譯出來以後,我的老師裘法祖教授就幫我們出版了,這樣子了解了肝臟外科的初步情況。
無怪乎,當年一名外國肝膽外科權威曾斷言,中國人要有自己的肝膽外科,起碼要等二三十年。然而,吳孟超和他的同事做到這一點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時間。
50年代中期,以吳孟超為首的三人小組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從翻譯《肝臟外科入門》入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又經過數百次的反復試驗,製成了肝臟腐蝕標本,從肝臟攀緣纏繞的無序狀態中找出了血管走向和分佈規律,並由此創立了“五葉四段”為特色的肝臟解剖理論。
吳孟超:從58年我們就研究肝臟解剖,解剖做了100多例,總結了,也開了會,所以對肝臟比較熟悉。到了60年3月1日,我們收了一個肝癌的病人,要做手術,當時我是一個主治醫生,當然由主任來主刀了,當時請的是鄭寶琦主任。在手術的時候,鄭寶琦主任主動地讓我當手術者,他當助手,這使我非常地激動。
關鍵時刻,吳孟超沒有辜負前輩的期望,在四小時的手術過程中,他以精湛的刀法和對肝臟解剖理論的嫻熟掌握,將拳頭大小的癌腫順利切除。術後三周,病人康復出院。
短短的四年,實現了肝外科零的突破,外國權威的預言被徹底擊碎,吳孟超以此成為我國打破肝膽外科禁區的先驅之一。
“吳教授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過。”不止一個人這麼説。翻開吳孟超勇闖禁區的記錄,可謂碩果纍纍。
1963年夏,運用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我國首例中肝葉切除術取得成功,順利闖入“禁區中的禁區”。
1975年2月,為安徽農民陸本海切除直徑63厘米、重達18公斤的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直到今日,仍然保持著手術切除的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的世界紀錄。
1983年,憑著超人膽識和智慧,成功地為一個年僅四個月的嬰兒摘除重達600克的肝臟腫瘤,震驚了世界醫學界。
1997年,率楊甲梅教授等,採用世界最先進的減體積和背馱式原位肝移植兩種新技術,成功地為嚴重肝豆狀核變性的9歲患者進行了肝移植。
1999年,與陳漢教授一起,再次為一術後33年肝癌復發的病人行肝癌切除術,術後病人健康如常人,是該院存活時間最長的肝癌病人。
就這樣,吳孟超練就了一雙神奇的手,創造了出神入化的“吳氏刀法”,成為名不虛傳的“神州第一刀”。 正是這雙起死回生的手,創造了許多生命的奇跡:從1958年收治第一個肝癌病人,如今,吳孟超率領同事們已成功實施肝葉切除術12000余例,手術成功率高達98.5%。
程月娥護師(吳孟超同事):我跟他做手術的時候,他看起來是不慌不忙的,但是他每一個動作都非常有效的。像這些細節的問題,內行的人懂,因為我是一個職業的手術室護士,所以我就看得非常仔細。你跟他上臺配合手術,整個過程很流暢,你會覺得很舒服,感覺有節奏,沒有讓你覺得很枯燥,怎麼那麼難受,搞半天搞不下來,沒有!你再怎麼覺得非常困難的,他上去非常快,其實為什麼?這有基礎的,他對這個肝臟瞭如指掌,他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一輩子玩的就是這個肝臟,他對肝臟太了解了,所以你跟他上手術臺整個過程非常舒服,感覺是一氣呵成。當然這個過程有驚心動魄的時候,我儘管很緊張,但我心裏覺得絕對沒問題,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還是沒問題。
……
吳孟超:外科醫生手是非常重要的!做手術完全靠手技,裏面帶有藝術性,又有科學性。我小的時候就喜歡做雕刻,喜歡編籃子等等,所以我對手很重視。開刀的時候,一針一線都需要手去操作,所以手比人生命還重要。文化大革命有個傳説,要砍我的手,哎呀!我嚇壞了,所以我的手保護得非常好。
二、一雙睿智的眼
吳孟超有一雙睿智的眼,就像他有一雙神奇的手。
吳孟超:78年的時候,我們肝膽外科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了,那個時候正好碰上開全國的科技大會,我記得很深刻:鄧小平同志講,知識分子是勞動人民的一分子,科學是第一生産力。所以回來以後,我就要求成立肝膽外科的建制,那個時候領導給了50張床位。但是床位增加了,事業的發展靠一個人是不行的,靠兩個人也不行的,是要有一個團隊。
他的眼光永遠是超前的,他把培養人才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早在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制度時,吳孟超就率先在學校內申報了碩士點和博士點。
吳孟超:我想通過對研究生的培養,這人才才會越來越多,這樣子,事業發展就更快了。
從選拔人才到培養人才,從打造人才進而多出人才,多出成果。通過“滾雪球效應”,吳孟超在他的醫學王國裏構築了一個臨床醫學和科研教學的互動平臺。
吳孟超:我在工作的時候要求很嚴的。因為我的老師對我要求很嚴,像我寫一篇文章請老師看,一個字一個字改,我這種精神也學到了。也應該對下面(的學生)你要想成才,必須要嚴格要求,哪怕一點點差錯都要指點給他,可能他聽得不舒服,但是到了我這個年齡會感激我。
名師出高徒。在吳孟超的學生中,先後有十名研究生獲得全國優秀中青年論文一、二、三等獎,兩名博士榮獲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獎”和“精英提名獎”,一名獲上海市衛生系統最高獎“銀蛇獎”,一名被國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楊甲梅教授(吳孟超學生):我是從湖南洞庭湖水鄉的農村出來的一個孩子,現在是作為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的一名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這一切都是吳老手把手的帶教,手把手地教,把我培養成為外科教授。由於從一個農村的孩子培養成外科教授,這裡面花費了吳老大量的心血,而且特別是他在教我們技術的時候,他首先教我們怎麼做人,應該做一個誠實的人,辛勤勞動、刻苦學習的人,所以才能夠到今天,能夠成為一名外科教授。
吳孟超無疑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醫學科學家,為實現培養世界一流人才、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宏願,二十幾年功夫,他為國家培養肝膽外科專業碩士、博士、博士後近50名,為全國各地的培訓了400余名進修醫生。這些學生大都已成為學科&&人和業務骨幹,在軍內外摘取了數以百計的科研成果。現在,吳孟超領導的肝膽外科研究隊伍,已經由最初的三人小組,逐步發展為世界一流的人才群體、四世同堂的學科梯隊。
張柏和教授(吳孟超學生):肝膽外科,顧名思義是包括肝臟和膽道系統的疾病,一個外科疾病的總稱。原來在我們醫院主要是以肝臟外科為主,膽道外科方面發展速度比較慢。從1993年我們獨立以後,吳老在這上面下了很大的力量,他抽調了一批精兵強將,組建了膽道外科。在6年時間裏膽道外科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這都是與吳老的支持和關懷是分不開的。
20世紀80年代初,吳孟超又把自己的學生相繼送到國外深造。這些從世界發達國家學成歸來的莘莘學子,把肝膽外科的觸角伸到了高科技的各領域,於是有了聞名遐邇的“啞鈴模式”——臨床研究在中國,基礎研究在外國,科研人員半年在國內,半年在國外。
王紅陽教授(吳孟超學生):除了在國外保持了一個基礎研究基地以外,又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裏面建立了研究所和實驗基地。比方我就在這裡建了一個國際合作的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做一些比較前沿的基礎研究,就和吳孟超院士他一直開展的肝癌臨床工作結合起來。這樣就保持了一個穩定的國際合作基地,在兩邊都能做一些基礎研究,但是工作的重點還是放在了國內,而且結合了肝癌研究的臨床,這樣做了一些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工作。經過幾年努力,這個實驗室建設得比較有基礎,也比較紮實,也做了一些工作,這些工作都是和國際前沿的一些研究是密切相關的,也促進了肝癌的一些臨床方面的研究。
在這個團隊裏,與肝癌病因學相關的信號轉導,以生物治療為主的干預性治療,包括肝細胞凋亡、肝再生機制的生理研究,關於肝移植的免疫耐受、臟器保護等,都在吳孟超的指揮下,各有領軍人物向前沿衝刺。
1993年5月,經過多年嚴謹思考和縝密籌劃建造起來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大樓正式落成剪綵。吳孟超首創了一個臨床與科研相結合、醫教研為一體的嶄新模式,實現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通過科學研究解決問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的目標,並在國際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
吳孟超:做一個人必須有四種精神,第一,應該無欲無求,獻身精神。我們都是為黨獻身,為人民獻身。第二,要治病救人的服務精神。要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第三,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做科學工作都應該要實事求是,不能半點摻假。第四,要有創新精神。才能夠不斷地向前發展。
三、一顆赤誠的心
吳孟超成功了!一個個美麗的光環環繞著他:國家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成果獎、何梁—何利基金獎、陳嘉庚醫學科學獎和“模範醫學專家”、全國“僑界十傑”,黨和國家給了他很高的榮譽。
然而,在病人眼中,他永遠是一個富於同情、滿懷愛心的普通醫生,一個樸素平凡、可親可敬的長者。他們忘不了吳教授給他們的第二次生命,更忘不了吳教授對他們的一片赤誠和愛心。
熟悉吳孟超的人都知道,無論高低貴賤,任何人來找吳孟超看病,他都一視同仁,傾心治療。由於找他的病人太多,他往往記不住某個病人的名字、相貌,但是只要你把這個病人的CT或核磁共振片子給他,他馬上就能記起這個病人當時的所有情況甚至手術過程。對住院病人,他更是瞭如指掌。每次查房,他都能講出上次查房時這位病人的檢查數據,挑出住院醫生彙報的數據錯誤。
吳孟超:作為一個好醫生,不僅僅是要有高超的醫術,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你有了愛心,有了責任心,那你才能夠做得好;那麼你有了同情心,才能夠為病人解決他的痛苦。這樣子醫患之間的相融結合,共同努力,把病治好,所以,這樣子就是我感到最幸福的。
為了感謝他的救命之恩,病人們給他送來各種各樣的禮品和紅包,有些華僑還送上外幣、金戒指求他“笑納”,有的甚至還跪在地上求他收下,他都不為所動,婉言謝絕。在吳孟超看來,醫德是最神聖的。在他心中,醫德就是一座雕塑、一首交響詩、一幅最美的圖畫!
沈 峰教授(吳孟超學生):吳老在這個方面非常的與眾不同,就我跟他接觸的一些例子吧,我覺得這方面體會特別深。比如説他開完刀,開完會,出差回來,哪怕再累,哪怕覺得時間很緊,只要是一個普通的病人找他,要給片子給病例給他看,他都會從頭至尾,一絲不茍地看,把病情研究清楚,然後解釋清楚,然後把診斷、治療,包括開藥,一系列的醫學方面的問題,都給病人解決好。我覺得這一點作為一個著名的專家來説,是特別的不容易的。
即使是年輕人和吳孟超對話,也常常會自嘆弗如。一個耄耋老人,思維竟如此活躍、敏捷,考慮問題又如此縝密。據説,有的學生想糊弄“老爺子”,以為他日程排得滿滿的,對一些最新的前沿科學不見得了解,彙報就打馬虎眼。誰知吳孟超明察秋毫,連哪篇學術論文登在新出版的哪一本雜誌上都清清楚楚,還加以補充,嚇得學生們再不敢懈怠。
吳孟超:作為一個名師,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給學生們做個榜樣,同時你還要培養更多的人,更多的學生,最好希望所有的學生能夠超過我,這樣子才算成功了。
愛黨、愛國、愛軍隊,這正是吳孟超一生高揚的主旋律。“告別南洋五十載,服務祖國大半生”,1940年,當吳孟超離開馬來西亞的父母,登上回國的小輪船時,涌動在年僅18歲的吳孟超胸中的,正是一顆愛國之心!
吳孟超熱愛醫學,獻身醫學。自從他五十多年前報考醫學院以來,他對醫學的熱愛非但沒有稍減,反而日趨濃烈。在他漫長的醫療生涯中,幾乎有一半時間在手術室中、在無影燈下度過的。他創新的理論,他發明的手術方法,他那神奇的一整套“吳氏刀法”,都迅速地、毫無保留地向同行公開,並熱切希望掌握和應用的人越多越好。
吳孟超:我所學到的技術都是黨培養的,都是人民培養的,都是病人培養的,因此我沒有什麼專利。這種技術如果對病人有利,應該説傳給所有人。醫學沒有國界的,所以更應該培養更多的人,使大家都能夠掌握,治療更多的病人。這樣使我們的事業就有更大的發展,而且病人會治療得更好,如果能夠留下這樣的事業,自己也感到於心無愧。
無論在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還是後成立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吳孟超都有著很高的威信。這固然是由於他多年來作出的種種成就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如果換一個角度看,他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也和他隨和平易的性格、寬大無私的胸懷以及善於和同事、助手、學生相處有關。
吳孟超:做個醫生一定要會做,會講,會寫。會做,做手術要做得漂亮,做一個成功一個。會講,你在各種講臺上或者會診等等,要能説出一套科學的道理。會寫,要不斷總結經驗,寫文章,這樣子可以使其留下為後人參考。
正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才使這位貌不驚人的老人從裏至外閃現著令人崇敬的人格力量和光彩照人的精神風貌,以及寬闊胸懷和遠見卓識。
與吳孟超在同一盞無影燈下工作40多年的陳漢教授,也是一位極有造詣的資深名醫,多年來卻心甘情願做助手,樂於拉第二小提琴,因為他親身感受到在吳孟超的身邊工作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心情舒暢。
陳 漢教授(吳孟超同事):我和吳老共事已經有46年了,從57年開始我就一直跟他在學習,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我們做一個優秀外科醫生必備的一些條件,而且我看到他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而且對病人也非常和藹可親,所以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在其他方面、書本上學不到的一些東西。
吳孟超:一個人活一輩子,就要學一輩子,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古人講的。所以要不斷地學習才能進步,否則就等於現在所講的,要與時俱進,開拓前進,這樣子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國家也好,我們做醫生也好,我們醫務事業也好都會不斷發展。
吳孟超,我國肝膽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當代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對於他來説,80歲不過是人生又一個新的起點,因為,“臥薪嘗膽,勇闖禁區”的誓言將永遠激勵著他。幾十年來,他創造了一個個醫學奇跡,他還將去攀登人生道路上又一個新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