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節目內容

清十二帝疑案之總説 (一)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8日 10:39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興衰榮辱,盪氣迴腸。在她如此漫長的歲月中,演繹著一個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 各有韆鞦。在他們離去的背影中,浸染著一個帝國的滄桑日暮。那麼,清朝何以統治中國長達296年?它又為何喪權辱國、走向衰亡?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給後世怎樣的記憶?

  清王朝曾經以一個強盛帝國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它有著廣闊的國土,有著繁榮的城市,有著繁忙的交通,有著壯觀的人口,當西方傳教士走進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他們的讚嘆曾經難以掩飾。那麼,在那廣闊的疆域之上,曾經有過怎樣一幕繁華的勝景呢?

  296年的清朝不僅締造了一個文明傳承的王朝,而且修建了遠遠多於前代的皇家園林,其規模之大,景致之優美,為當時世界任何王朝所不能企及。與此同時,氣勢恢弘的紫禁城卻也曾險些毀於一旦。那麼,它是怎樣得以倖存的?清王朝又為什麼修建如此之多的皇家園林呢?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與我們一同回望那個遠去王朝的背影,縱覽清朝296年的風雲變幻。

  (全文)

  清朝歷史一共有12個皇帝,就是從清太祖努爾哈赤算起,到清宣統為止,一共12個皇帝,296年,如果從清順治入關算起到宣統一共是10個皇帝。那有人問:為什麼12個皇帝出現了十三朝?還有人在網上問,有人説清朝十三個皇帝?我把這個簡單説一下,清朝是十二個皇帝,每個皇帝一個年號,但是清太宗皇太極兩個年號:先叫天聰,後來改元叫崇德,這樣十二個皇帝就變成了十三朝,所以《清宮十三朝演義》是説的十三朝,皇帝是十二個。這十二個皇帝不好記,我想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把這十二個皇帝給記一下。這十二個皇帝恰好三個一組,就是天命、天聰、順治這是第一組;康熙、雍正、乾隆第二組;嘉慶、道光、咸豐第三組;同治、光緒、宣統第四組,這也不好記。搞清史的人,有人編了個順口溜,這麼説:“天天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這十二個皇帝,四段恰好是清朝歷史發展的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就是“天天順”,是清朝崛興時期。主要標誌是建立後金政權,定都北京,初步統一中原。第二,“康雍乾”是清朝歷史的鼎盛時期。主要標誌是奠定中華版圖,多民族統一,出現“康乾盛世”。第三,“嘉道鹹”是清朝轉衰時期,主要標誌就是白蓮烽火,太平天國,還有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北京。表明嘉慶、道光、咸豐是清朝開始轉為衰落的時候。第四,“同光宣”是清朝危亡時期。主要標誌有北方的捻軍和辛亥興起,外部有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特別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最後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所以清朝歷史這296年,大體上可以分作這麼四個段落,“天天順”是清朝崛興時期,“康雍乾”是清朝鼎盛時期,“嘉道鹹”是清朝轉衰時期,“同光宣”是清朝危亡時期。

  下面我要講第一個題目,清朝歷史的十大貢獻。清朝這段歷史,國內和國外的學者是很有分歧的,你比如説清朝興起這個時期,主要有兩種,一種説清軍入關四十天,中國歷史倒退三百年,這是一種看法;還有一種看法是清軍入關、中原統一,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兩個觀點完全相反,可以説“康乾盛世”,有一種意見認為康乾不是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專制時代。另一種意見説“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兩種觀點針鋒相對。清朝歷史怎麼定位?我想要從縱向來看,還要從橫向來看。縱向來看,就是我們中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始皇帝,到宣統三年,在這2000多年皇朝時代,縱向比較,清朝歷史比前代做了些什麼貢獻。第二,橫向比較。在當時的世界上,清朝的歷史處於一個什麼地位?我想,清朝的歷史對中國歷史發展,對世界文明進步,主要有十大貢獻。這裡我特別要強調,這十大貢獻不是康熙雍正乾隆個人的貢獻,而是我們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的貢獻。譬如説到雅克薩打敗俄國的侵略,不是康熙一個人的作用,是各族軍民共同努力才把俄國的侵略軍打敗,才取得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就是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取得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所以我特別要強調一點,就是清朝歷史的十大貢獻,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

  清朝歷史的十大貢獻,第一,屹立世界東方。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隨之中原統一。清王朝296年,我們中國皇朝歷史從秦始皇稱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統計是492個皇帝。那清朝這段歷史佔中國皇朝歷史的七分之一,我們中國皇朝歷史上滿二百年的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四個,西漢,東漢呢,我算了,東漢159年不夠。西漢、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終是半壁山河,沒有統一,元朝統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夠二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只有漢、唐、明、清,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唯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族人。清帝國在中國兩千多年皇朝歷史上,應當説佔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當時的世界上,順治入關的時候,英格蘭還沒有發生資産階級革命,法蘭西也沒有發生大革命,德國沒有統一,美利堅合眾國還沒有成立,俄國沒有進行農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我認為清朝這個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時候清朝的八旗軍隊是世界上當時最大強大的一支騎兵,清初的大清帝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不是順治個人的事情,不是多爾袞個人的事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事情,這個時候的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二,奠定中華版圖,康乾盛世時候的中華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現在南沙群島還往南一點。北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這個時候清朝版圖的面積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我們今天的版圖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大約多三分之一。漢朝版圖很大,唐朝版圖也大,明朝版圖比較大,但是清朝的版圖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就是清朝對它做管轄的版圖進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統治,是“康乾盛世”時候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歷史貢獻。

  第三,多民族的統一。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把多民族統一起來,在一個政權的管轄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東北,明朝雖然設立了奴爾幹都司,但是明朝對東北地區沒有進行有效地管轄。清朝不同,東北是清朝的肇興之地,從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個黑龍江流域,各個民族統一在清朝的政權之下,一直到庫頁島。

  清朝的多民族統一,在東北地區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這個地區的統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問題也解決了。西部我説,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時候,定了一個《欽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欽定西藏章程》裏面規定,在西藏設駐藏大臣,駐軍,冊封達賴和班禪,活佛轉世的時候,規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還有其他。這個《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續到現在,乾隆時候定下的,《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影響到後來,西藏在清朝完全歸中央管轄,西南的少數民族,雲、貴、川等等的少數民族,通過“改土歸流”,加強了對這些民族地區、對這些民族的管理和統一,我接到一封讀者的來信,説“改土歸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説了,我在雍正時候説了,我説雍正的時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歸流”制度,歷史上有一個淵源過程,真正大規模地把它推行下來,堅持下去,是在雍正時期。東南高山族,隨著台灣統一,高山族也歸到清朝的管轄之下,我們看看清朝的民族,從東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東南,可以説實現了多民族的統一。

  第四,創制滿洲文字。我經常接到電話問滿文怎麼學?在哪兒學?清朝創制滿洲文字這是中華文明史上、東亞文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個東北亞地區滿-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清朝之前沒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創制了滿文,才把整個東北亞滿-通古斯各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記載下來,這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大貢獻。特別是滿文是拼音文字,西方耶穌會士到清朝來,先學滿文,用滿語和康熙皇帝交談,用滿語跟他們講幾何學數學,音韻,講數學,化學,生物學等等。滿文把四書五經,滿文把漢文的四書五經翻譯過去了。西方又通過滿文翻譯的四書五經,再翻譯成西方的文字。所以我説滿文是東西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橋梁,今天很多美國和歐洲的學者學習研究清朝的歷史,他看漢文很困難,看奏折,看行草,行書奏折很困難,我們今天還很困難。他看滿文檔案,那它都是拼音文字,用滿文檔案來研究清朝歷史。今天我們國家大約還存在有兩百萬件滿文檔案,一千多種滿文的圖書,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當中的一份重要財富。

  第五,編修文化典籍,這個我在康熙、乾隆都提到,我再重復一遍,滿族是個少數民族,這麼重視漢文化的典籍,把散藏在民間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過層層官吏把它收集起來,重新把它抄錄了,匯集成《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庫全書,對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傳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幾百年戰亂災害很多的書都失傳了,一家一戶保存的書是很不容易的。但這個書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瀋陽一部,杭州一部,鎮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們,可以到那兒去看書,去查閱去抄錄,就等於建了七個國家圖書館。這些書後來影印了,現在全世界各個大的圖書館都可以找到《四庫全書》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書,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庫全書》很方便,我們圖書館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庫全書》對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人也説了,在編修《四庫全書》時候毀、禁、焚的一些書,這個是乾隆修《四庫全書》的負面作用,我們也應當批判,但是也要看到他積極的一面,還有《古今圖書集成》、《大藏經》、《漢文大藏經》,《蒙古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書,叫《無圈點老檔》,滿文寫的,有人把它叫做《舊滿洲檔》都可以,乾隆時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會兒還修了《欽定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特別這個時候編匯了一些地圖,像《康熙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乾隆京城全圖》,《乾隆京城全圖》每一個房間都畫上,每一個王府、院落,每一個房間,倒座每間房都畫上了,是當時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繪畫最完整的一個京城全圖,可以説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編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貢獻,一直得益於我們的當代以及我們的後代。

  第六,興修皇家園林。清朝它是一個狩獵的民族,長于騎射,它又在東北,到了關內之後天很熱,夏天,多爾袞就説暑熱難熬,還有沒有地方打獵,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園林,開始是在南苑,順治的時候主要是在南苑,繼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後來因為南苑離城裏稍微遠一點,康熙就修了暢春園,就是現在北京大學西門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時候,就開始修圓明園,到乾隆的時候,修清漪園,就現在的頤和園,又大修圓明園。北京的三山五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即頤和園,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和圓明三園。西山這個地區從遼、金就開發,但是基本的格局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時期興修的皇家園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莊,暨外八廟,還有木蘭圍場,瀋陽的盛京皇宮。還有清朝五陵,就是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東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壇,這些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産。故宮、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瀋陽故宮、清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文化遺産了,而且是世界的人類的文化遺産,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貢獻。

  第七,貢獻傑出人才。清朝296年,傑出歷史人物燦若明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科學家等等,出現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的《紅樓夢》,就是清朝傑出人物的一個例子,具體例子很多了我就不多説了。

  第八,中國人口激增,明朝的人口統計不太準確,萬曆的時候一般人認為九千萬到一億,萬曆以後就經過戰爭、災荒人口銳減。清朝乾隆的時候,人口到了三億,道光的時候,人口到了四億。我小時候老説中國人口四萬萬五千萬,基本上還是道光那個時候的。在清朝中國成為世界人口大國,因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國,所以清朝的綜合國力增強。後來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國,或者想吞掉中國,他們辦不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説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使得任何一個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國人,但是,也有負面影響,人口太多了,人口過多容易破壞生態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會的動蕩。

  第九,開發三北地區。“三北”就是東北,正北、西北。東北就是山海關以北,一直到黑龍江下游,這個時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別是黑龍江流域,還處於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清朝入關之前,它的勢力已經到了黑龍江流域,那裏很多原始的部民,歸順了清,加入了八旗,從龍入關,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時期因為東北地區基本上沒有戰爭,一部分關裏的人到了關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強了關內與關外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別是遼河流域,清朝努爾哈赤從都城赫圖阿拉,一遷到遼陽,二遷到瀋陽,加快了遼河流域,遼沈地區經濟開發的步伐,後來清朝在東北設卡倫,派軍隊戍邊,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説齊齊哈爾,呼瑪,璦琿,加強了整個東北地區的開發,一直到黑龍江的北岸,這個是前代所沒有的,正北地區主要是蒙古族,整個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間戰爭、動亂,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飯沒有鍋灶,穿沒有衣服,吃沒有鹽。明朝一個時期對蒙古禁運,禁運一個時期。清朝不同了,滿蒙聯盟,滿蒙聯姻,整個蒙古,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這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大家知道,這個問題不容易,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主要是防禦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問題兩千年沒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説過:“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大家知道清朝沒有修長城,長城沒有用了,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喀爾喀蒙古、漠南蒙古基本上沒有戰爭,二百年的和平環境,大大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經濟開發,也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西北,北疆主要是厄魯特蒙古,南疆主要是回部,中國歷史上從秦始皇以來,應當説清朝第一次把新疆問題解決了,清朝在那兒派官員駐兵、屯墾、貿易,大大促進了西北地區經濟的開發和文化的發展。所以,我認為三北地區,東北、正北、西北地區在清朝時期經濟和文化有一個大的發展。

  第十,保護文化遺産。以故宮為例,大家知道,周朝滅了商,它沒有在朝歌,它又回去了,回到鎬京去了,原來的都城廢了。秦統一了六國,它的都城在咸陽。漢、唐也是這樣,宋代、唐,宋朝建立政權之後,它沒有用舊的都城,它是到了汴梁開封。元朝它開始都城它是在上都,明朝的都城沒有在大都,它是到了金陵,今天的南京,後來永樂靖南之役後才遷的北京。我算了一下,從商朝開始到明朝為止,所有大一統的政權利用前代宮殿概無一例,它們對前代宮殿拆毀焚遷,只有清朝,利用了明朝的皇宮,加以增益。這就使得明朝的宮殿得以保護下來,多爾袞的哥哥,叫阿濟格,他不同意多爾袞的意見,佔了北京之後,把都城還要設在瀋陽。大家想一想,如果清朝都城設在瀋陽,明朝宮殿重要的建築材料肯定就拆了,到瀋陽建去了,今天我們在座的我們都看不到北京的明朝的皇宮了。所以清朝早期這些政治家,把明朝皇宮保護起來,沒有破壞,加以利用,後來修繕,有局部的改造,它使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這個皇宮。所以我説清朝對保護文化遺産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那有人就問了,清朝有十大貢獻屹立於世界東方,那後來怎麼就逐漸地衰落下去了,最後連連吃敗仗?我就要講第二個問題:二,圖強維新的八次機遇。整個清朝這個時代,我們從國際來看,有一個大的潮流就是工業化、民主化,説準確一點,就是清朝這段歷史時期,西方在實行資本主義工業化,資産階級民主化,但是清朝這三百年,在世界這個大潮面前,是怎麼樣的呢?我説清朝有八次機會可以圖強維新,都很可惜了,都失掉了,一步一步衰落下來。

  第一次,順治朝。順治比較開放,我們講過湯若望,湯若望經常出入宮廷,順治也親自到湯若望的住地促膝長談,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但是順治一死,湯若望被關進監獄裏,我們不要看作是一個個人事件,不要看作是一個個案,湯若望他了解西方科學技術,參加修曆法,被關進監獄。通過這個個案可以反映一個問題,就是順治朝剛剛打開了一扇窗戶,和西方的科技文化進行交流,隨著湯若望關進監獄,而把這扇窗戶關上了。

  第二,康熙朝。康熙的時候西方的耶穌會士到了宮廷,傳佈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中國這些古典的文化也通過他們傳播到西方,但是康熙晚年特別是康熙死了之後有了變化,康熙沒有把同西方的科學技術的交流作為一種國策,作為一種政府行為,而僅僅是作為個人的愛好,個人行為,所以康熙死了之後呢,人亡政息,剛剛打開了這扇同西方文化交流的窗戶,又被關上了。

  第三,雍正朝。雍正的時候天主教堂大約有三百座,受洗禮的教徒大約有三百萬人,隨著西方科技文化傳播到清朝,和清朝固有的儒家文化發生了衝突。雍正皇帝下令封閉天主教堂,把大部分耶穌會士趕出去,到澳門。就在雍正朝,在維護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把同西方文化交流這扇窗戶又一次關上了。

  第四,乾隆朝。乾隆朝我只舉一個例子,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派了特使馬戛爾尼和副使斯當東到中國來,目的是為了通商。坐著船從天津上了岸沿著運河到了通州,帶了很多的天文儀器和其它的珍寶,下榻,住的地方就在圓明園,清政府接待他們由圓明園,到承德避暑山莊,路途要經過古北口,馬戛爾尼他們看到了雄偉的長城,非常讚嘆。到了避暑山莊之後,和珅陪著他看避暑山莊,馬戛爾尼也很讚嘆。天造地設,風景秀麗。乾隆要見他就發生了禮儀問題,清朝要求你三跪九叩,英國沒有這個禮節,反復地交涉。這一年正好是乾隆83歲的生日,第一天是八月初六,就是乾隆在萬樹園舉行盛大的宴會,馬戛爾尼去了,要行禮,因為人多,萬樹園大家去看,很大,人很多。馬戛爾尼行了單腿跪的禮節。八月十三是乾隆皇帝生日,在“澹泊敬誠”殿接見了馬戛爾尼,這馬戛爾尼是單腿跪還是雙腿跪?這記載就不一樣了。有人説是單腿,有人説是雙腿,當時有一個軍機章京叫管世銘,他寫了一首詩來説這事,這詩呢四句我讀一下,“獻琛海外有遐幫,生梗朝儀野鹿腔。一到殿廷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這管世銘是軍機章京,他具體負責接待,他説“齊跪地”就是兩腿跪地,但是很多書記載還是一個腿跪,單腿跪,這個我們不管它了。這個管世銘這個詩最後這兩句值得注意,馬戛爾尼肯定是説英語,他的詩説“野鹿腔”,像鹿叫一樣,這就帶有明顯的輕蔑的意思。馬戛爾尼不是跪了嗎,單腿也好,雙腿也好,總之是跪了,跪了就是一個外交禮節嘛。他説什麼,跪表示“萬眾降”,就是萬國都降服乾隆皇帝,完全用了一種天朝的姿態。馬戛爾尼回到北京還住在圓明園,他帶著表文,一份是英文的,一份是法文的,現在還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馬戛爾尼主要的要求,第一,在北京駐個代表。第二,在廣州和舟山要設貨站。第三,要在舟山、寧波、天津設點,進行貿易。乾隆一覽翻譯他的表文,大怒,天朝怎麼可以讓外國人在北京住?下令立即驅逐,這樣馬戛爾尼一行就沿著運河到了杭州,完了就轉程又到了廣州,同年年底返回英國。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國”自居,本來這是一次很好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機會,萬里迢迢送到北京,送到承德避暑山莊,乾隆皇帝加以拒絕,把這扇窗戶又關上了。

  第五,嘉慶朝。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就在馬戛爾尼之後23年,英國的使臣到了北京。到北京之前天津到北京的路上,就討論一個問題,就是禮節問題,是單腿跪還是雙腿跪,還是其它禮儀,英國的使臣阿美施德,副使小斯當東,就是乾隆時馬戛爾尼那個副使,他的兒子,小斯當東,他就最後做了讓步,按照英國的最高禮節三免冠,九拜儀、九俯首,清朝不同意,但是這個官員呢,也是在兩面調和。有的官就告訴皇上了,他們答應下跪了,他們想到時候就愣著按英使跪下,不就跪下了嗎。嘉慶正式接見的時候,英國使臣就問這禮節,清朝官員就含糊,説禮節説清楚再進,不然不能進,沒進到嘉慶那個地方。嘉慶是在正大光明殿,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裏見的,在殿外面來回地就這麼磋商,英國使臣沒説清楚就不進,最後就沒進。嘉慶龍顏大怒,説英國是罪爾小國,要來進貢,勉從其請,勉強我答應你的請求,現在你居然不遵守清朝禮節,立即遣回。所以英國的第二次的外交使團又失敗了,馬戛爾尼總算還見了乾隆一面,這個連嘉慶皇帝面都沒見,就又沿著運河就回去了。這時候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産階級革命了,已經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績了,嘉慶皇帝還把它看作一個罪爾小國,前來朝貢,勉從其請,還是以天朝上國的皇帝自居,嘉慶皇帝把送上門的機會的窗戶又給關上了。

  第六次,道光朝。我們講過,道光朝鴉片戰爭中國打了敗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當然是壞事了。但是應當總結一下經驗教訓,為什麼打敗了?怎麼樣圖強維新?沒有,道光皇帝沒有,道光皇帝感興趣的,是有的書説,他把衣服打上補丁,崇尚節儉,而忽視了圖強維新,這種皇朝的頭等大事,把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窗戶第六次關上了。

  第七,同治朝。咸豐的時候英法聯軍打來,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死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同治繼位以後做了一些維新的舉措,實行了一些維新的舉措,但是同治親政之後,把主張維新的重臣恭親王奕訢罷官。所以,同治朝的晚期,又把中西文化交流的這扇窗戶再次關閉。所以同治晚期把中西文化交流這扇窗戶第七次關閉。

  第八,光緒朝。我們講過了,光緒實行戊戌變法,結果以戊戌政變來做了回答,清朝喪失了最後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機會,第八次把中西文化交流窗戶關上,最後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大清帝國的滅亡。清十二帝總説上,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