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二帝疑案(十四)道光(下)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9日 16:44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一位勤政節儉的皇帝,卻鮮有作為。一個看似平庸的王朝,卻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作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絕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湮沒無聞,但作為鴉片戰爭的頭號當事人,卻成為後世無法回避並屢屢提及的人物。
在鴉片戰爭前的二十年間,他力圖繼承嘉慶帝的遺志,勤政圖治,克勤克儉;他也曾戡定西陲,嚴禁鴉片流毒,以重現盛世的輝煌。但是道光的性格疑慮猶豫、反復無常,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他的治國之舉成效甚微。
他在禁煙時,嚴禁與馳禁猶豫搖擺;他在戰爭時,主戰與主和反復無常;他在用人時,任賢與任姦功罪倒衡。戰爭失敗後,他茍安姑息,得過且過。
鴉片戰爭使清朝懵懂地敗于陌生的對手,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苦難歷程,也成為道光帝人生的轉捩點。
禁煙銷煙,搖擺不定。鴉片戰爭,戰和兩端。《南京條約》,喪權辱國。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戰爭失敗的歷史責任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與我們一同跨越歷史時空,闡述對鴉片烽火的深層思考。
(全文)
清朝的第八位皇帝是道光帝,道光是三十九歲繼位,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歲,他這一生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譬如説懲辦貪污,比如説他整頓吏治,比如説治河,通海運,整頓鹽政等等。道光這三十年皇帝,比較重大的政績是一條,就是新疆回部發生了張格爾叛亂,道光比較堅決,平定了這場叛亂,在道光八年,把張格爾捉住了,到北京午門獻俘,道光在午門城樓上張格爾跪在午門前的廣場,這是道光在位三十年一件重大的歷史政績,因為他穩定和鞏固了清朝對新疆的管理,但是道光這三十年的皇帝,最大的悲苦就是禁煙運動失敗,鴉片戰爭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鴉片問題由來已久,雍正的時候就禁煙,雍正的兒子乾隆的時候又禁煙,乾隆的兒子嘉慶還禁煙,但是,屢禁不止,愈演愈烈。雍正的時候一年流入鴉片二百箱,乾隆的時候增加到一千箱,嘉慶的時候增加到四千箱,道光鴉片戰爭之前,增加到一萬三千箱,白銀每年外流三千萬,當時朝廷兩派,一派主張馳禁,就是以許乃濟為首的叫“馳禁派”,一個是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這個時候道光支持嚴禁派,調湖廣總督林則徐,為兩廣總督、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林則徐很堅決,到廣州宣佈:“若鴉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態度很堅決。
林則徐“虎門銷煙”震動天下,但是林則徐的嚴禁鴉片的運動,觸犯了國內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觸犯了英國殖民者的不法利益,他們必然要內外勾結,進行反抗,道光皇帝呀,作為一個政治家、作為大清的君主,本來應該預料到,我嚴禁鴉片之後可能産生什麼樣的後果,採取什麼樣的防範措施,但是道光沒有。英國殖民者用堅船利炮叩打中國的大門,作為對中國嚴禁鴉片的報復,這樣鴉片戰爭就打響了,先打廣州,由於軍民抵抗不成,英國艦隊又打廈門,因為閩浙總督鄧廷楨率領軍民抵抗,又失敗了,英國的艦船北上,到了舟山,總兵葛雲飛壯烈犧牲,定海失守。英國的艦船又繼續北上,到了天津海面,直隸總督琦善妥協,後來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南京條約》。
我就提出兩個問題思考,我們一起來思考,第一,鴉片戰爭清軍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第二,鴉片戰爭清朝失敗的歷史責任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我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鴉片戰爭清軍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現在中學的教科書説落後就要挨打,因為清朝落後,所以挨打了,的確當時清朝比較落後,大家知道,英國在順治六年,就是公元1649年,已經實現了資産階級革命,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上了斷頭臺,隨後,到乾隆三十年,到公元1765年,英國就開始了工業革命,到鴉片戰爭的時候,已經七、八十年了。英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出現在西方,而大清帝國政治腐敗,軍備廢弛,清朝當時比較落後,但是我們還要想一想啊,落後挨打,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事物還有特殊性,挨了打我可能失敗,我也可能不失敗,那鴉片戰爭清軍失敗是不是必然失敗?只有失敗一條道,沒有成功的一條道?只有失敗的一種結果,沒有勝利的另一種結果?歷史是不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作個分析,從戰略上分析:一,國力。清朝當時是有四萬萬民眾的大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英國當時雖然崛起,但是還沒有做到“日不沒國”的時候,也還是個小國呀,總體的國力清朝還是很雄厚的。二,軍力。英國當時有先進的武器呀,清朝也有武器呀,當時武器差別不是像後來那麼大,英國後方很遠,你在大西洋的那邊,總體的軍事力量清朝還是有的,而且,英國從大西洋那邊到中國,路途遙遠,長驅遠襲,它是以動來制靜,以勞來擊逸,清朝佔有主動。三,人心。英國它是殖民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清朝是自衛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的戰爭,這是作為戰略來説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這是戰略上説。
從戰術上來説,第一是兵力。義律開始進攻廣州的時候,軍隊是四千個人,艦船是四十艘,你四千軍隊,四十艘艦船來對付大清帝國呀,就顯得兵力不足。第二,武器,清朝武器當時是火炮、火槍也都有,英國的武器比清軍的武器先進一些,它的海軍已經有蒸汽機做動力,但是還沒有普及,好多船還是帆船,槍炮它這時候已經用後膛裝彈,清朝主要還是前膛裝彈,這有差距,但是也不像後來差距那麼大。第三,後方。英國軍隊的後方在英格蘭,清軍的後方就在廣州啊,就在廈門,整個大清帝國的領土都是清軍的後方,後方對清軍有利,對英軍不利,所以這場戰爭有可能打勝。在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寡勝眾這种先例是很多的,譬如説道光的祖先,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在“薩爾滸之戰”,就是以少勝多,以寡擊眾,譬如説,道光的祖先清太宗皇太極,在著名的“松錦之戰”,也是以少勝多,以寡擊眾,打敗了明朝八總兵十三萬大軍,有人説那是中國的例子,而且是古代的例子,現在的例子也有,就是埃塞俄比亞,公元1894年,比這還晚呢,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的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全國軍民抵抗意大利的侵略,兩年戰爭把侵略軍打敗了,逼迫意大利簽訂條約,承認埃塞俄比亞的獨立和主權。
英國四千軍隊打廣州打不下來,打廈門,打廈門打不下來,打定海,你就是定海失陷了,四千軍隊一個不死,全上岸,我切斷你後路,也可以殲滅你呀,你這四千軍隊一個不損傷,到了天津,你就是登了岸,道光可以發動天下兵擒王,切斷你的後路,這四千人全部給你消滅,全殲,不是沒可能打勝鴉片戰爭這一仗,我認為有可能打勝鴉片戰爭這一仗,為什麼這仗打敗了?就值得研究,所以,我要講的第二個小問題,就是鴉片戰爭失敗,歷史責任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對鴉片戰爭失敗,從當時到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切,對失敗的原因有一個認識的過程,開始很多人認為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林則徐嚴禁鴉片,招來了英國侵略,所以責任在林則徐,那麼道光皇帝就把林則徐罷了官,把他遣送到新疆伊犁,這是第一種認識了。後來人們認識又深刻了,説鴉片戰爭失敗原因主要應不是林則徐,主要是因為穆彰阿,穆彰阿主和導致了鴉片戰爭失敗,導致了《南京條約》的簽訂。我們分析一下,當時這個朝廷大臣裏頭,軍機大臣五個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五個人,當時的大學士就是六個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琦善,伊裏布,湯金釗,六個大學士裏頭有一個不在北京,在京的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各五人,十個人,這十個人裏面是軍機大臣又兼大學士的只有三個人,就是穆彰阿,潘世恩和王鼎。我們要分析一下這三個人,就是既是軍機大臣又是大學士,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這個潘世恩是狀元出生,他對穆彰阿的態度就是兩個字:阿附,還有兩個字:伴食。再一個就是王鼎,應當説當時軍機大臣和大學士裏面,主和派主要是穆彰阿,主戰派主要是王鼎。
我們把穆彰阿和王鼎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穆彰阿是滿洲人,既是領班軍機大臣,又是首席大學士,《清史稿 穆彰阿傳》對他有一個記載,就説這穆彰阿一共有十六個字:窺帝意移,乃讚和議,罷則徐,以琦善代之,四句話十六個字,我們分析一下。第一,窺帝意移,就是穆彰阿窺視到道光皇帝他的心意轉移了,不主張嚴禁鴉片,不主張堅決抵抗,主張妥協,第二,穆彰阿乃讚合議,因為道光他不主張抵抗了,所以穆彰阿讚和議。第三罷則徐,罷免林則徐,大家知道林則徐是欽差大臣,兩廣總督,你穆彰阿權再大,再專權,你也沒有權力罷免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你還是遵從了道光皇帝的意志。第四,以琦善代之,琦善是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後來改派欽差大臣屬兩廣總督,大學士、欽差大臣、封疆大吏,你穆彰阿雖然是軍機大臣和大學士,你沒有權力任命一個大學士去做封疆大吏,這個權還在道光皇帝那兒,所以清史稿的這四句話是很有分寸的,因為穆彰阿窺測到了帝的意移,窺帝意移,乃讚和議,才罷林則徐,才以琦善代之,是這麼一個因果關係。通俗一點説,就是穆彰阿窺出了道光皇帝的心意,説出了道光皇帝要説而沒説的話,做出了道光皇帝想做的事情,是這麼一個關係吧,所以,穆彰阿的組合是完全秉承了道光皇帝的旨意。
我們再看看王鼎,王鼎是軍機大臣、大學士,這個人是陜西浦城人,陜西浦城在乾隆朝出了一個軍機大臣大學士叫王傑,與和珅同朝,他是狀元宰相,這個人很清廉也很正直。王鼎和王傑是同鄉同族,王鼎到北京來考進士,王傑想關照一下老鄉同族,王鼎説不可,我憑我本事考,第一次沒考取,後來又考,考取進士,就在朝廷裏做官,這個王鼎做官我講幾個事情。一個事情呢,就是浙江發生一個人命案子,三年沒有破案,這個按察使,就是浙江最高的法律的官員,為了這個事情自殺了,王鼎到了浙江去,秘密查訪,查到了,這個人命案子家裏頭很有錢,當地的官員勾結搞了一個冤案,讓你掏錢,不停地敲詐你,最後當事人在監獄裏頭死了,死無對證,王鼎把這個案子查出來了,懲治了一批腐敗的官員,這是一。第二讓他清理鹽政,九百萬鹽政的虧空,他經過清理之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第三就是讓他去治河,黃河決口讓他治河,他是軍機大臣大學士,到了開封,一看呢,一片汪洋,王鼎怎麼辦呢,他有一個小的轎,肩輿扛著一個轎子,來回晝夜在工地奔波,白天在工地視察,晚上他就坐著一個小的轎子,就在工地小轎上睡一覺,接著指揮工地來治河,總共花了八百萬兩銀子,用這個錢堵了兩個口子,花了一千六百七十五萬兩銀子,可見王鼎是很清廉的。
王鼎支持林則徐,不同意罷林則徐的官,建議道光皇帝要重用林則徐,道光不聽,那王鼎怎麼辦呢?我給你提意見你又不聽,奏章你又不同意,用屍諫,“王鼎屍諫”,來用自殺來向皇帝建議勸説皇帝,來堅持反對英國的侵略,《清史稿 王鼎傳》做了記載,他寫好了奏章,裝在衣服裏邊,把他的門關上自殺了,上吊自殺了,想用這個來喚起道光皇帝的注意,來堅持反對英國的殖民侵略。我們可以想一想,我説王鼎和穆彰阿都是當朝的軍機大臣和大學士,他們是道光皇帝的兩面鏡子,照出什麼呢,從這個鏡子裏照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英國軍艦炮打中國大門的時候,把林則徐罷官了,把林則徐遣送到新疆,這使我聯想到一件事情,就是崇禎二年,皇太極率兵攻打北京,兵臨城下,當時的兵部尚書是袁崇煥,崇禎皇帝下令,要袁崇煥到皇城議軍餉,不讓袁崇煥進城,怎麼辦?袁崇煥坐在筐裏頭,用繩吊到城上,這麼進的皇宮。進去之後,崇禎皇帝就把袁崇煥下了錦衣衛獄,第二年就殺了,有人評論説,説崇禎皇帝這是自毀長城,我們聯想一下,英國殖民者炮打廣州大門的時候,叩打中國國門的時候,道光皇帝把林則徐罷官遣送也是自毀長城,所以,我個人認為,禁煙運動的失敗,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南京條約》的簽訂,歷史的責任不是穆彰阿,而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清朝有史以來最為庸暗的一個皇帝。儘管他很儉樸傳説他穿著帶補丁的褲子,這當然也難能可貴了,大臣們也隨著他膝蓋上也綁上這麼一個破綢子褲子補一個,裝儉樸,這當然比奢侈好了,但是你道光作為大清帝國的皇帝,作為一代君主,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在重大歷史問題上,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問題上,你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面,還是退在時代潮流的後面?當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誘發了“三藩之亂”。有的大臣就説,要把提議撤藩的大臣懲辦,康熙怎麼回答,康熙説我支持他,這是我的意思,康熙沒有懲辦主張撤藩大臣,而是下令平叛,八年戰爭消平了“三藩之亂”,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統一。
道光皇帝沒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薩爾滸之戰”的一種勇氣,也沒有清太宗皇太極當年“松錦之戰”的一種謀略,更沒有康熙皇帝親徵噶爾丹的那種胸懷,所以我認為,鴉片戰爭失敗、喪權辱國《南京條約》的簽訂,歷史責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應當釘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恥辱柱上,讓那些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者鑒。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