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侯寶林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30日 15:08
侯寶林是二十世紀中國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大師。他在60年漫長的藝術生涯中把笑聲送進了千家萬戶,也用畢生精力把相聲這門中國的傳統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除創作和表演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相聲名段以外,還對相聲和曲藝的源流、規律和藝術技巧進行了理論研究。他還注重培養年輕一代,一些活躍在相聲舞臺的名家都是他的學生。他曾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指導、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侯寶林,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城市貧民生活的艱辛。1929年,他剛剛十一歲,就拜閻澤甫為師,學京戲。整天打雜、燒水、做飯、看孩子。同時,每天到天壇溜嗓子,練“雲手”、“起霸”等京劇表演程式。
當時曲藝演出叫做“十樣雜耍”,每場十四個節目,誰的藝術水平高名氣大,誰就往後排,倒數第二叫“壓軸”,最後一場叫“大軸”。從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規矩,天津的雜耍園子歷來是劉寶全、白雲鵬的京韻大鼓唱“大軸兒”,再好的相聲也只能排在倒二“壓軸兒”。侯寶林起初排在第六,經過幾年艱苦奮鬥,最終衝破了老規矩,把相聲推到了演“大軸”的位置,並從此再也沒有改變過。
在舊時代,藝人社會地位卑下,又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級趣味和感官刺激換取溫飽,所以舊相聲中含有許多糟粕。侯寶林在當時的環境中卻能出污泥而不染,堅持不“葷”、不貧、不打、不罵,以趣味雋永的文明相聲求生存求發展。他靠着天生的悟性、不懈的學習和鑽研,熟通了語法修辭,語言運用功力深厚,極富特色,被人們稱為語言藝術大師。
1950年初,為了適應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形勢,侯寶林和孫玉奎等幾位相聲藝人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相聲改進小組,他們每週開一次座談會,大家在一起出主意,想辦法,改進舊相聲,編寫新相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相聲中學唱戲曲等稱為“柳活”。侯寶林的相聲大家公認以柳活見長。他天生一付好嗓子,有自幼學京劇打下的功底,學起來當然有優勢。但更重要的還是他堅持一點一滴積累,和一板一眼的磨練。功到自然成,1950年侯寶林和梅蘭芳、程硯秋、譚富英、周信芳一起吃飯,曾當場學他們的唱腔唱起來,門外的服務員還以為真是這四位演員在唱,侯寶林學唱的功夫由此可見一斑。
侯寶林是中國接觸電影較早的相聲演員之一。1952年他參與了《方珍珠》的拍攝,在片中成功地飾演了相聲演員白二立。1955年他再次走上銀幕,主演了電影《游園驚夢》,他在片中塑造了那個不講社會公德的主人公,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最著名的相聲藝術家,他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國內外影響不斷擴大,但卻從不因地位變化而傲視他人。他終生和人民群眾保持着密切聯絡,朋友遍及各行各業多個階層,他自稱是觀眾的“僕人”,始終把觀眾視為恩人,衣食父母和老師。
侯寶林因病於1993年2月4日逝世。臨終前口述“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説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的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眾。觀眾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着再説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眾。現在我難以了卻這個心願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愛、視為生命的相聲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寶林獻給人民更多的歡樂。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別觀眾,我也會帶微笑而去。祝願大家萬事如意,生財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