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談相聲系列之三:“師徒相承——回眸相聲人物”
在相聲發展史中值得一提的藝術家
【網絡主持人:周晏汐】在前兩天的討論中,嘉賓已經告訴我們相聲形成於清代末期,大約發展了有150年。可以説在這150年的歷史發展中,相聲行當裏涌現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相聲人物,他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是一部相聲史,對於現在的相聲發展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現在我們就請線上嘉賓談談除了大家所知道的侯寶林、馬三立、常寶堃、劉寶瑞等幾位相聲大師外,還有哪些人對相聲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並簡單説説與他們有關的相聲趣事。
【在線嘉賓:王大勝】推動相聲藝術發展的人物非常多,除了一些大師級的人物,像侯寶林、馬三立、常寶堃、劉寶瑞之外,還有一大批在他們生活和獻藝的時代赫赫有名的人物。往前推,有張壽臣、相聲八德;往後退,有馬季、姜昆等等,也有不少相聲的作家,還有一些專門捧哏的表演藝術家,是他們共同推動着相聲藝術的發展。咱們先説説張壽臣,張壽臣和馬三立先生同輩,是第五代相聲演員中的佼佼者。他的單口相聲非常出眾,《日遭三險》、《小神仙》、《巧嘴媒婆》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相聲,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家聽到的很少,目前廣播裏留下的錄音僅僅有《賊説話》、《三近視》、《巧嘴媒婆》等個別幾段。但是從這幾段錄音當中,我們就可以領略到他精湛的表演藝術和準確的刻劃人物的本領。單口大王劉寶瑞就是他的徒弟,得到他的真傳,繼承併發展了他的單口相聲藝術。張壽臣先生的對口相聲也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有《哏政部》、《文章會》等。《哏政部》是一段諷刺作品,在當時來説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
【在線嘉賓:王大勝】張壽臣是焦德海的徒弟,是相聲八德之後的集大成者,是一位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人物。他活了70多歲,許多“寶”字輩相聲演員都受到了他的影響。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新華書店裏買到他的《笑話相聲專集》,這本書囊括了他的藝術精華,值得一讀。
【在線嘉賓:李增瑞】應當説在解放以後五十多年裏相聲藝術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除大家熟悉的侯寶林、馬三立、常寶堃、劉寶瑞等幾位相聲大師外,應該説,有相當一批相聲表演藝術家對相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我的啟蒙老師王長友先生,師承趙藹如先生,他的徒弟趙振鐸與趙世忠深得老舍先生的喜愛,被稱為相聲二趙,在相聲界有很大的影響。王長友先生不但是個相聲表演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教育家,很多有名氣的演員都從他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受益匪淺,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重要演員過去都做過他的學生。大家熟悉的李金鬥、王謙祥包括李增瑞都是從十二三歲就開始得到王長友先生的教誨,王長友先生的教學方法是啟發、誘導式的,從不要求學生生搬硬套地學老師,而是讓學生掌握基本要領,自己去慢慢領悟。他給學生講課深入淺出,聽學生説相聲時閉着眼睛,感覺哪點不對就要學生重來一遍,三次都不對,他給學生做一次示範,再讓學生表演。學生把握不好,他就讓學生自己去琢磨,從不強迫學生如何去做。他曾經跟學生説過一句話,在藝術上誰學誰倒楣,這句話是很科學的。學生學藝是需要模倣的,但模倣不是藝術,只有在模倣的圈子裏跟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張揚個性,才能有所成就。
【在線嘉賓:王大勝】在推動相聲歷史發展的相聲名家當中,還有一位值得一提,就是常貴田先生的祖父常連安。常連安原來是説評書的老前輩,他也曾經演過魔術。四十年代的時候,他在北京西單開辦了《啟明茶社》,召集當時相聲界幾乎所有的名家,舉辦相聲大會,培養了一批相聲新人。大家熟悉的表演藝術家,現在坐在評委席上的蘇文茂先生就曾經在《啟明茶社》學習和表演相聲,在那裏舞臺藝術日臻成熟。相聲名家馬季小時候也常在那兒聽相聲,受到了藝術的熏陶。當時,《啟明茶社》中還出現了《笑林五傑》的説法,赫赫有名的高德明就是其中之一。《啟明茶社》給眾多的相聲演員提供了可以固定演出的場所,吸引了眾多的相聲觀眾,不少作品在這一階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實際上,從某種角度上説,常連安是解放以後相聲能夠得到改革提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