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談相聲系列之一:“古往今來説相聲——尋找相聲藝術的脈絡”
相聲的起源
【網絡主持人:周晏汐】請問各位嘉賓,相聲這門藝術起源於何時?為什麼稱相聲?
【在線嘉賓:李增瑞】相聲是中國曲藝中的主要曲種之一。它産生在北京,影響於全國。相聲源於笑話,以甲乙二人一捧一逗的對話為主要表現形式,稱為對口相聲。通常按表演人數分單口相聲和群口相聲。它形成於清代末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聲是具有喜劇色彩的説唱藝術,笑是相聲的靈魂。相聲以幽默對答,滑稽表演引起觀眾發笑,相聲的語言及表演,情節的安排,要做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以達到喜劇效果。説、學、逗、唱是相聲藝術的主要手段。説民間笑話,學萬物生靈,做文字游戲,逗趣逗樂逗人,唱戲唱歌唱詞兒,是相聲演員必須掌握的技巧。並經過藝術的誇張和處理,運用在所表現的情節中,創造出引人發笑的相聲作品。相聲藝術以諷刺為主,發展中也涌現歌頌新人新事的新作品。相聲現在不再是單純的“語言藝術”,相聲小品,化粧相聲,相聲劇的出現,為相聲藝術表演提供了新鮮經驗。
【在線嘉賓:李增瑞】單口相聲叫單笑話,相聲形成是因為有了“捧哏”演員的出現,才由單笑話變成了對口相聲。相聲名稱我個人認為是:相貌之相,聲音之聲,就是説相就是表演,“聲”就是語言,相聲是一門表演藝術、語言藝術,不是單純的語言藝術。
【在線嘉賓:王大勝】相聲這門藝術的發展還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説法也不完全一樣。目前來説,關於相聲的歷史大致有三種説法:第一種就是有一個基本觀點,叫做相聲可溯之源很長,可證之史很短,持這個觀點的主要是侯寶林、薛寶琨等學者,他們把相聲發展的源頭追溯到先秦時期的俳優;另一種説法,把相聲發展的起源,追溯到唐宋時期的“參軍戲”、俗講,任半塘先生等一些學者,大致上持這種觀點;當然相聲前輩一般把相聲的歷史歸結到清代以後,大致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歷史。這三種説法角度不同,都有它的道理。
【在線嘉賓:常祥霖】相聲的由來,經歷了像生—像聲—相聲的發展線索。像聲又稱隔壁相聲,在明代已經盛行。相聲作為行業,起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為朱紹文,阿彥濤、孫春和。他們把相聲作為經營型行業,正式建立三派,自立門戶,授徒傳藝,制定行規、行話,形成慣例。朱紹文,清咸豐、同治年間的相聲藝人,祖籍浙江紹興,漢軍旗人。家住北京地安門外添氈子房,幼年學習京劇丑角,後來改搭蒿祝成班演出,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曾經依靠演戲、教戲為生。
【在線嘉賓:常祥霖】朱紹文之前,有張三祿。張三祿變戲法,使口技,穿插笑話和貫口,比朱紹文年長40多歲,是北京藝人的頭目。朱超文主要唱“太平歌詞”,然後再説笑話,有些是從張三祿那裏學習而來。
【在線嘉賓:常祥霖】從朱紹文開始,有了紹相聲這一行。從這時算起相聲已經是一百五十年多了,朱紹文不是開山鼻祖,卻是相聲建立行業的先驅。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讓老百姓戴孝,勒令一百天不許演戲。
【天堂水果】我的家人都在看,可以聽見他們開心的笑聲……可惜我在網上,聽的不是很清楚。祝願本次大賽圓滿成功!演員們的努力將得到觀眾的笑聲回報!
【貓咪mm】剛才1號的才藝,就自選那個部分來説,表演的不錯,但是兩人配合脫節,一個還沒唱出來,另一個就畫了。可能他們是出於時間限制的考慮才這麼做的吧?
【在線嘉賓:李增瑞】有這種可能,因為才藝表演只有三分鐘的時間,能突出一方面也就可以了,這也是演員的隨機應變吧。
【網絡風暴2000】今天的傳統是昨天的流行,今天的流行是昨天的傳統。但我不喜歡傳統相聲,聽着累;也不喜歡太新的形式,比如一説相聲就唱歌,儘管相聲包括説學逗唱。
【在線嘉賓:常祥霖】你的觀點我贊成,在民間民族藝術中,傳統遺産是很豐富的,是屬於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組成部分之一。但是隨着時間的變遷,隨着社會生活的變化,有些傳統藝術應當在發展中保留,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分寸,是一個藝術辯證的關係。過分強調傳統,可能會導致復古的傾向,有可能忽視今天生活的多樣性,缺少發掘現代生活喜劇性的自覺行為,但是,注重現代生活,也應當研究傳統技法,用比較深厚的傳統技法靈活地去表現現代生活。在這方面馬季、姜昆、夏雨田、常寶華、常貴田等都做過成功的嘗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冷!酷!】我認為相聲應傳統與現代並進,傳統是寶,不能丟,現代是創新,應發揚!
【yelia2002】我對相聲不是很明白,但是喜歡聽,我總覺得現在奇志和大兵的相聲不錯,表演的好,而且內容和我們的生活很近,在聽他們相聲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到一些常識,這次相聲大賽不知道能不能有優秀的作品出現?
【在線嘉賓:常祥霖】索威這個演員,我過去不太熟悉,應該算我印象中的新人,他這段唱應該表現的不錯,在歌的音準表現和感覺上應該説具備了一定的水平。他的學唱,技巧顯然是學習過的,總的感覺還是相聲的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