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頻頻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做文章,繼牛肉身份證之後,又要推廣農産品身份證,個中含義耐人尋味。
本月5日,日本總務省就農産品履歷問題徵求消費者意見,大多數人認為應該標明品種、産地、農藥肥料用量和次數、收穫日期、消費期限、生産者姓名和住址等。24日,日本全國農協組織正式規定食品履歷表示方法,除了以上各項以外,還規定轉基因食品必須明確標出。25日,農水省又決定從明年開始實行大米身份證制度。與此同時,各地也層層加碼:廣島縣重視領導責任,規定要標明管轄生産者的農協組織;岐阜縣重視本地特色,對本地傳統蔬菜給予認證,凡本地蔬菜均有認證標誌。
日本為什麼這樣不厭其煩地推廣身份證制度,不斷給本來已夠複雜的流通環節添亂呢?記者看來至少有三個用意:
其一,確實是為了食品安全。農産品有了身份證,消費者一看便知是不是本國蔬菜,是不是綠色食品,有沒有農藥殘留,新鮮不新鮮。如果仍有疑問,消費者還可以到網上查詢到更為詳細的資料。待所有疑問消失之後,不信你不選擇安全食品。只可惜由於環節太多,價格有點兒貴,但沒辦法,還是要買,有什麼比安全更重要呢?
其二,突出特點,在激烈的農産品競爭中以質取勝。由於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業活動,日本農業勞力主要是65歲以上的老人。由於生老病死,日本從事農業的老人數量也不斷減少,荒地呈逐年增多之勢。如果不實行規模化集團化生産,那麼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靠量取勝目前還不可能,所以只能另辟蹊徑。由於氣候和土壤的不同,日本各地在蔬菜水果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産,如岐阜縣的甜瓜,加賀市的蔬菜等,只要身份證上標明産地,立刻就會出現品牌效應。即使價錢高一點人們也會接受。常言説得好: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嘛。
其三,利用身份證充當本國農産品的護身符。近一個時期以來,由於日本農産品價格太貴,日本人基本上已經接受來自外國的農産品,特別是中國蔬菜,日本農産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衝擊。這雖然引起了農民的不滿,但也不是沒有好處,因為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日本人的生活水平正是由於靠價格便宜的外國農産品才得以維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冒出個“農藥殘留問題”,使日本消費者疑慮重重,日本農業部門便決定用身份證表明本國農産品的清白。中國農産品本來就背著農藥殘留的黑鍋,再加上履歷不明,不僅不在一個起跑線上,而且時刻都有被罰出場外的危險,與日本農産品簡直沒法過招兒。這裡,身份證的作用有多大,明眼人一看不就清楚了嗎?
應該指出的是,身份證雖然可以暫時保護日本農産品,但不可能把所有外國農産品拒之門外,因為除了大米之外日本農産品不能自給自足,60%依靠進口。這就要求外國農産品要入鄉隨俗,關鍵的時候也能亮出身份證,如果那時再遭受白眼兒,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問一聲:“憑什麼?!”(記者何德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