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網上談 > 正文

國家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徐建國就“自主創新”網上談相關問題答網友問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27日 16:21)

  2006年2月23日19:30-21:30,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主辦的“回顧‘十五’輝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網上系列談第三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網上談活動在央視國際網站舉行。>>專題

  出席座談的嘉賓有: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産業司司長許勤、國家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徐建國、信息産業部科技司副司長張新生、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規劃發展局局長王曉齊、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穆榮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等。

  活動結束後,國家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徐建國就活動中未及回答的問題接受央視國際專訪,對網友的提問給予了答覆。


國家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 徐建國

  網友[春之微寒料峭]:海爾、奇瑞等自主品牌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給咱們國人爭了光,強烈希望科技創新的環境進一步優化,國家有什麼優惠政策嗎?

  國家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徐建國:本次《綱要》提出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並明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調整,是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有效整合産學研的力量,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的産業化。

  為營造激勵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發佈了《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下一步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實這些政策。有關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關於財稅和金融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通過財政引導、稅收優惠、期權激勵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或産學研聯盟。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制定《政府採購法》實施細則,政府應訂購、採購或首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産品。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等機制,實施促進科技創新的金融政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新與産業化。制定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政策,對主要投資於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業風險投資企業,實行投資收益稅收減免或投資額按比例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等稅收優惠政策。

  二是關於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政策。主要包括:制定和完善促進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政策,強化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有效銜接,提高企業技術配套和自主開發能力;加強對企業重大技術和裝備引進的管理,防止盲目重復引進。

  三是關於知識産權保護的政策。主要包括:建立知識産權信用擔保制度。引導和支持企業努力創造自主知識産權;重點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推定以我為主形成技術標準;建立健全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産權的力度;編制並定期發佈應掌握支柱知識産權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目錄,對開發目錄中技術和産品的企業在專利申請、標準制定、國際貿易和合作等予以支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知名品牌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網友[不才]:大家都知道,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定了未來十五年我國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並將建設創新型國家確定為奮鬥目標,我們離創新型國家有多遠?能在未來十五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麼?請徐司長給介紹一下。

  國家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徐建國:把“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為2020年的重要目標是本次中長期科技規劃的一個亮點。那麼,什麼是創新型國家呢?這要從世界上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説起。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的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探索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來增加國民財富,像一些産油國家;還有一些國家主要依靠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像一些拉美國家,再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通過科技創新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我們把這些國家稱為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國家”具有的共同特徵是:創新能力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一些具體指標,如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都在30%以下;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大都在2%以上;這些國家獲得的三方專利,即美國、歐洲和日本授權的專利數佔世界總量的97%。目前,這類國家有20個左右,如美國、日本、芬蘭、韓國等。

  綜合國際上2004年有關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結果,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佔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從綜合能力評價的指標看,主要差距表現為: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科學研究質量還不高;尖子人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不足。在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國創新能力不足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制約。

  我國儘管與創新型國家還存在着差距,但是特定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選擇資源型和依附型的發展模式,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意味着我國必須保持從改革開放以來到2020年,連續40年7%以上的經濟高速增長,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對於一個大國來説是史無前例的,這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能力的根本提高。二是人口眾多和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我國人均能源、水資源等重要資源佔有量嚴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面臨着日益嚴峻和緊迫的重大瓶頸約束。世界各國經驗表明,依靠科學技術是解決這些瓶頸約束的根本途徑。三是保障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實踐表明,在涉及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如果我們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不具備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就很難在世界競爭格局中把握機遇,甚至有可能喪失維護國家安全的主動權。

  有的同志擔心,中國提出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是否可能,這必須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雖然我們離創新型國家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研究表明,我國雖然處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時期,但是科技創新綜合指標已相當於國際上人均GDP5000-6000美元國家的水平。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3200萬人,研發人員總數達105萬人年,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這是任何國家無可比擬的、我國獨具的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最大優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大多數國家尚不具備的比較完整的學科佈局,這是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礎;我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在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領域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我國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優勢,中華民族重視教育、辯證思維、集體主義精神和豐厚的傳統文化積累,為我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路徑選擇。總之,我們只要堅定信念,艱苦努力,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通過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責編:王茜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