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王樂義:普通而又充滿魅力的農民
央視國際 (2006年01月20日 10:24)
王樂義認為要解決“三農”問題主要還得靠科學技術
在當代中國農村政策與發展的進程中,有多次影響極為深刻的變革:在體制上,首要的是安徽小崗村農民掀起的家庭聯産承包制改革,撬動了建國幾十年來農村僵硬的經濟體制,引發了全國性的改革浪潮。從技術上説,發源於山東壽光三元朱村,惠澤中國北方大地的種植業綠色革命,使中國傳統的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結束了“北方冬季無鮮菜”的歷史,而引導這次綠色革命的關鍵人物,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這個農民就是三元朱村的黨支部書記王樂義。他官位不高,但與他小小的村官身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籠罩在他頭上的種種美譽:中國果菜産業風雲人物、中國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而與這種崇敬相關的,是王樂義16年前掀起的席捲中國北方大地的種植業綠色革命。
今年64歲的王樂義回憶起16年前的崢嶸歲月仍然感慨頗多。壽光素有種菜傳統,但科技含量低,為了能生産出深冬精細菜,王樂義跑了6個省,考察了不同類型的蔬菜生産模式,回來後,借鑒外地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對原有的大棚進行了五項技術改革。大棚試驗成功後,他就跟鄉親們商量著建冬暖式大棚,可種菜“老把式”們不相信,寒冬臘月在大棚裏不燒煤,光曬太陽就能種出來黃瓜,這不是放著好日子不過,明擺著窮折騰嗎?報名建大棚時,群眾不想跟他擔這種風險,只有17個黨員幹部報了名。而且這些人都是借錢、貸款建棚,一旦試驗失敗,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村裏的困難戶。1989年8月13日,三元朱村首批17個大棚破土動工。當年12月24日,該村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開秤就是每公斤20元,賣到春節後還不落價。大棚戶們在春節前就把貸款還上了,每棚平均純收入2.7萬元,村裏一下子就冒出17個“雙萬元戶”。這個“敢為天下先”的嘗試,使三元朱村老百姓震驚了,一場大棚蔬菜綠色革命在這個平凡的北方山村打響了。
1990年,三元朱村全部上馬冬暖式大棚蔬菜,並取得成功,一舉成為全國綠色種植的典型。同年,三元朱村種菜經驗在壽光全市推廣。當年,壽光全市建冬暖式大棚5130個,當年即為農民增收6000多元,壽光因此成為“中國蔬菜之鄉”。次年,三元朱村和壽光經驗開始在山東全省和北方諸省廣為傳播,陜西、新疆、內蒙、東三省等地,到處可見三元朱村技術員的傳經足跡。
15年來,三元朱村種菜經驗席捲中國北方大地,從而改變了中國北方農村傳統的種植業産業格局,結束了“北方冬季無鮮菜”的歷史,解決了我國建國以來黃河以北“吃菜難”的問題,同時也帶動了上億農民靠“綠色”致富。
王樂義始終佔領著蔬菜生産的“制高點”。1992年,三元朱村首次開發成功無公害蔬菜,取得了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放的無公害農産品標誌證書;2001年,三元朱村被農業部授予國內首批“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産基地”;同年7月註冊了“樂義牌”蔬菜商標;2002年,三元朱村連村發展了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建成有機質、生態型、無土栽培蔬菜基地2000畝,産品都達到了A級和AA級標準。
經營方式上,改變了原來一家一戶分散的生産種植模式,採取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設立了無公害蔬菜基地服務站,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經檢測合格的蔬菜統一使用“樂義”商標。如此一來,蔬菜的質量有了保證,價格也提高了20%,農民受益更多了。現在,“樂義”牌蔬菜出口到美國、德國、俄羅斯、西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質量全部達到了國際標準。
十多年來,三元朱村的蔬菜生産技術一直在全國農村處於領先位置,但是他們還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004年,該村與美國、德國、以色列、西班牙、荷蘭等8個國家的農業專家和科研教學機構合作,在壽光籌辦了“國際農業科技培訓中心”,把國外的先進生産技術引進來,一個國家在壽光建一個技術示範園區,來此接受培訓的農民不用走出國門就能學習到國外的先進技術。學完後,農業部還將為學員頒發農民專家證書,以後在出省或出國交流時,這些農民就不是技術員而是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的專家了。
王樂義創造了綠色奇跡,造福數億農民,他認為晉中要解決“三農”問題主要還得靠科學技術。鄧小平所説的那句話絕對是一條真理:科學是第一生産力。(路麗華 劉勇 攝)來源:晉中晚報
責編:朱亞菲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