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玄奘之路》CCTV大型文化考察活動 > 正文

玄奘途經重要城市及主要與唐、佛教相關遺址國內篇

十一)羅布泊

  塔克拉瑪幹被稱為死亡之海,僅次於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玄奘稱之為“大流沙”。羅布泊就位於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東部的中心。

  樓蘭,扼絲綢之路南道咽喉,是亞洲腹地交通樞紐城鎮。《漢書西域傳》:“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關三百餘裏,廣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曾減。”

  然而,這曾被稱為“海”、“澤”的羅布泊,在玄奘的時代,便已是恐怖迷離的荒漠。“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

  玄奘記錄了一個被黃沙掩埋的曷勞落迦國的傳説:有一位裝束怪異、相貌醜陋的雲遊僧人到此國禮佛,國王聽到當地居民的稟報時居然下令讓大家對僧人揚沙驅逐,僧人滿身塵沙,沒有食物。有一位心地仁厚的人於心不忍,私下向他提供食物。僧人離開之前對此人説,因為城中居民的惡行,七日後將有沙雨把城市掩埋。僧人隨即消失。七天后,沙雨果然從天而降,城市變成了巨大的沙包,曷勞落迦消失了。

  羅布泊中許許多多的古城就像曷勞落迦一樣,在玄奘之前或之後的時代被塵沙掩埋,消失在歷史中。

  米蘭:漢文明、希臘文化、吐蕃文化在佛教造像與建築藝術中的交匯。

  米蘭遺址位於若羌縣東80余公里處,內城堡、周圍古建築群及漢代屯田水利設施組成。漢代屯田區的中心有座古戍堡遺址,叫突布提城堡,戍堡東南沿著一條寬10—20米、長37公里的引水幹渠,分豐16個屯田座居住的群落和一個煉鐵爐的遺址。幹渠引水于米蘭河,沿線有七條支渠,採用雙向灌溉集中分水的方式,灌區面積約45000畝,渠道佈局嚴整,水頭控制得法;在迄今發現的古灌區中少見。如今灌國土地上敷有10厘米的沙礫,下面是肥沃的黃土層,其上還保留有當年犁耕的痕跡。戍堡東北有一處佛寺殘址,寺西南角有佛座,座周浮雕神像具魏晉浮雕風格。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地區發掘出一座唐代吐蕃的古戍堡遺址,南臨米蘭河道,正中是甘敦煌通崑崙北麓的要道,西距若羌縣40余公里。戍堡呈不規則正方形,南北寬56米,東西長70米,四角有望樓,西有城門。戍保低凹,北部是階梯大坡底至坡頂依次蓋屋,屋門門洞,下半截控在土中,上半截土坯砌成,屋皆平頂,構造方法類似拉薩的布達拉宮。堡東是間大屋。堡南旗臺。戍堡東西兩側有佛塔和規模龐大的寺院遺址。東邊大寺是一座高約6米的兩層建築物,外面圍以較高的院墻,第一層有一龕,內尚存半浮塑的菩薩和天王像。西邊大寺院有一長方形須彌式基座的圓形建築,殘存的佛塑殘體,線條簡練,形態生動,反映了濃厚的中西結合的藝術風格,吸收並融匯了犍陀羅的藝術風格。米蘭佛寺遺址經斯坦國發掘後已遭破壞,所以斯坦因刊佈的資料是無法替代的。

  米蘭古城方圓五公里內留下大量的遺址表明,三千年前東來西進的商客不但促使了這座古城的繁榮,還使它成為中西方文化融匯的地方。米蘭繁華之時留下的彩壁畫底色,和防止顏色脫落的牛羊毛片,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犍陀羅佛教藝術只發現雕塑,故米蘭佛教壁畫便成為研究犍陀羅風格佛教繪畫僅有的依據,在學術界和藝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米蘭曾經留下了大量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壁畫,絲綢之路上著名的帶翼天使壁畫就是在這裡發現的

  中國所出佉盧文書主要是在鄯善國境內尼雅、樓蘭和米蘭遺址發現的。佉盧文書的語言原稱印度西北俗語、中亞俗語等。後來證實這 種語言起源於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所以,英國語言學家貝利建議,將其命名為“犍陀羅語”,現為學界廣泛採用。目前已出士近千件文書,內容主要為國王諭令、公私往來書信、契約、籍帳和佛教文學作品。

  樓蘭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卷、且末,古代“絲綢之路”從樓蘭分道。

  古樓蘭遺址位於羅布泊西岸,位於東經8955′22〃,北緯4029′55〃。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東距羅布泊北岸28公里處,縣古城周圍為一片密集的風蝕“雅丹”地貌。雅丹是一種長期強烈風蝕和水蝕形成的像海中礁石一樣的土堆群,地表溝壑縱橫,起伏不平。樓蘭遺址主要建築材料——木頭,經碳14測定,其年代屬公元前後。

  現保存的古城遺址略呈正方形,東城垣長333米,南城垣長329米,西城和北城垣均為327米,古城遺址包括城區面積10.8萬平方米和東郊墓地MA、HB、周圍寺院民居遺址及樓蘭貴族墓。從現存建築物風格及佈局看,樓蘭城分為三個區,中部和東南部為行政區,西部和西南部為住宅區,以佛塔(又被稱為軍事塔樓)為中心的東北部為佛寺區(或軍事區)。該城池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一條河道東西向橫貫而過,至今河道的沙礫中滿是碎陶片。進入古城中流連,常會在灰土中發現銅錢、飾珠等物。

  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及其後任魏光濤在1890年前後曾命部屬探察、繪製了“敦煌縣到羅布淖爾南境之圖”。現藏故宮檔案館的此圖,不僅標明了自玉門關通往羅布泊的路線,而且在羅布泊西岸標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樓蘭城,就在羅布泊的西岸。清朝的統治者們,既沒有及時向社會刊佈這些資料,也沒有組織對古城的考察、分析。

  1900年春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新疆考察,發現了樓蘭。樓蘭古城一時轟動世界,被稱為“東方龐貝城”。出土了大量漢五銖錢、漢晉時期絲織物、玻璃器、兵器、銅鐵工具、銅鏡、裝飾品、木簡、木雕藝術品,紙質文書等文物。

  1905年,美國人享延頓到達樓蘭,他發現了墓地,但沒有用力挖掘。

  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兩次挖掘樓蘭。將斯文赫定發現的遺址編號為LA,隨後他又發現了城周圍的幾十座城,編號為LB至LM、LQ、LR。遂步解開了樓蘭的全貌。

  LE

  樓蘭地區的古城形制明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方城,如羅布泊沿岸的LE城、LA城、LK等;另一類則是圓城,如民豐縣以北沙漠的尼雅古城和安迪爾古城等。

  2003年一群探險者在羅布泊樓蘭城附近遇見盜墓賦,順著其車轍發現了樓蘭LE城附近的古墓葬。墓葬位於一個長約76米、寬約30米、高約20米的臺地頂部南端。臺地中部遺存一座殘高約2米、底部長寬約2米的塔形土坯建築。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墓葬為有長墓道的洞室墓,墓道口開在臺地南緣的斜坡上,墓室門上方已被盜墓者挖開一個洞,墓道長10米,前窄後寬,在墓道底端生土臺地中挖掘洞室,墓室為前後室。壁畫墓在樓蘭地區以至整個塔裏木盆地都是首次發現。但此墓發現時已被盜空。

  龍城雅丹

  新疆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佈著大面積的雅丹地貌,面積約計3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是我國第二個面積最大的分佈區。“雅丹”一詞,原是維吾爾語“雅爾”的變音,“雅爾”的意思是陡崖。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中外科學工作者赴羅布泊地區考察時,見到了大面積分佈的土丘和溝谷相間的地貌形態,於是在撰文中採用“雅丹”這個詞,以後就逐漸為地學界接受並採用。關於雅丹地貌的成因,過去都認為是風的吹蝕作用,劃為風蝕地貌類型。但通過實地考察分析,形成雅丹地貌的營力,除了風的作用外,周圍山地陣發性的暴雨和洪水也起重要作用。

  龍城雅丹頂部的海拔在910米左右,這裡原是古羅布泊的湖底,後來水面退卻,湖底成為平坦的陸地,由於這裡北距天山東段的庫魯克塔格山脈不足10公里,且屬孔雀河下游地帶,在突發山洪或孔雀河來水較多情況下,平坦的湖盆在水流的沖刷下逐漸變成條條同一走向的溝谷,相對高差達到10~20米左右。“龍城”雅丹為南北走向,而這裡的主風向為東北~西南走向。 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以南樓蘭古城一帶的雅丹主要由風的吹蝕作用形成,而“龍城”的北部和三攏沙一帶以流水的侵蝕作用為主、白龍堆附近的雅丹地貌是在流水作用的基礎上,再經過風的修蝕作用而成。

  
十二)敦煌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為了徹底斷絕匈奴與西羌的通路和聯絡,捍衛邊關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並採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隨著戰亂和平的交替、經濟的興衰,絲綢之路幾通幾絕,但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中西方經濟、文化與交通大動脈的重要作用。敦煌,便是作為這條大動脈的心臟而存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和平開放的心態帶來了敦煌文化的大繁榮。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

  被稱為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的莫高窟就座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的大泉河谷裏,南北長約1600米。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終止營造。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建造的洞窟已達到一千余龕。因之,俗稱千佛洞。至今仍保留有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敦煌千年來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中,書寫著許許多多如玄奘一般虔誠的僧侶和信徒們的身影。這裡也不難找到玄奘的故事。玄奘從印度歸國後應唐太宗要求口述由其弟子辯機筆錄而成的《大唐西域記》的最古版本便是在敦煌發現的敦煌殘本,只存一、二、三卷殘卷。公元九世紀的敦煌壁畫中能夠找到玄奘的畫像。甚至連毫不留情地竊走敦煌藝術瑰寶的斯坦因也是用“玄奘”的名字打動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

責編:王麗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5 頁,當前為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