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迄今最大的一起偽造販賣國家公文和印章案已告破。警方從22名犯罪嫌疑人組成的5個犯罪團夥暫住房屋內,查獲大量偽造的印章和證件,其品種之多、造假手法之高,讓人倒吸一口涼氣。這起案件再次告訴我們,對買假證件行為追究力度不夠,是“造假”變本加厲的一個主要原因。
通過此案,北京警方共查獲已製作完成,未來得及販賣的黨政軍機關、大專院校、企業等各類假公章2400余枚,假居民身份證、假戶口簿、假營業執照、假駕駛證、假房屋所有權證明等假國家公文、證件、文憑等6800余個,印章毛坯1萬多枚。在北京警方查獲的各類假證件中,既有機動車準駕證、居民身份證、外來人員暫住證、戶口簿、結婚證、義務兵現役證,也有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衛生許可證、稅務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的畢業證和自學高考文憑也未能倖免。花花綠綠的證照堆在一起無所不包,簡直就是一個證件“博覽會”。
據分析,主動買假證件者不外乎這樣幾種目的:購買假學歷證書、假職稱證書以追求名譽地位,或者在求職時提高自身的籌碼;購買假暫住證、假結婚證以圖居住、出行方便;購買假身份證、假軍官證、假營業執照為詐騙創造條件;購買假工商、稅務等涉及經濟領域的證件以牟取暴利。這些“買假”行為無一例外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只是有深有淺而已。
這起案件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公安、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對制販假證件、假文憑、假公章可以説打擊不斷,但為什麼會出現屢打屢有、甚至越打越多的怪現象?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種造假行為有需求,有豐厚經濟利益的誘惑,而且經濟越活躍,其市場也越大。勿庸置疑,造假的不法分子敢於明知故犯,假證件的買主難脫干系。
公安機關認為,與制販假證件、假文憑一樣,“買假”同樣是一種嚴重擾亂社會治安和經濟秩序的行為,于情于理都應該受到嚴厲追究。這種知假買假的行為,和支持、默許甚至縱容違法犯罪活動並無兩樣。但實際情況卻是,社會對制假者打擊有力,但對買假者卻往往從輕發落,甚至網開一面。
一位社會學者認為,買假證件者應該在道德和法律兩個法庭上予以追究,必要時甚至可以通過公開曝光等手段以示訓戒。當前,儘快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呼聲一浪高過一高,使公眾的誠信與守法意識和社會信用結合起來,這將是對買假者的一種有效威懾。
記者也注意到,與以往警方破獲的制販假公章、假證件、假文憑案不同,此次,一名叫陳興國的知假買假者也落入了法網。據陳興國交待,他從造假者手中購買假公章和假戶口簿後,又從事了一系列詐騙活動。現已初步查明,陳興國曾販賣過13個假北京戶口簿,從事主手中詐騙人民幣共計15萬元。
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陳興國落入法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其買假後又從事了詐騙等一系列犯罪活動。警方辦案人員也表示,面對那些沒有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買假人員,他們在處理時確有苦衷--往往找不到法律依據,只能寄希望於公眾增強自覺性。由此,許多人士呼籲,針對知假買假行為制定相關法律或法規,形成一套嚴厲的法律追究制度,這將是從根本上杜絕制假販假的必由之路。
記者李煦 牛愛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