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3:10 來源:
中國青年報消息: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科研人員,卻擔負著項目公關任務;他們幾乎不在一線搞科研,可往往比任何專家更能拿到大的科研項目。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尚廉委員今天説,中國式科研國情——政府主管部門及其主管人員擁有太大的資源分配權及項目審批權、項目申請不透明、科研人員待遇和項目挂鉤——日益催生了科學界一個全新的職業:“科研老闆”。
黃尚廉説,稱其為老闆,是因為他們已經把科研變成了經營,他們的任務就是“跑部錢進”,奔忙於申請項目。
他説,這些人中有國內培養起來的科研工作者,也有一部分是從國外回來的,相當年輕,大約在30歲到40歲之間,最多也就是40多歲,他們曾經在科研第一線做出過成績,可現在他們不再親自搞科研,他們獲得了各種國家級的頭銜和榮譽,有一些還成了“863”計劃和“973”計劃的專家。他們被提拔到一些科研部門的領導崗位,逐步脫離了科研第一線,成為“科研老闆”,經常“飛來飛去”,榮譽和頭銜成了他們進行公關的必要工具。
黃尚廉説,這些人通過不同渠道積累了各種關係,以自己的名義拿到大把大把的項目,可這些項目他們自己並不參與研究,而是層層發包,有的項目給了自己的同事,有的項目給了自己的學生,然後又把承包項目單位的成果集中到自己的頭上,成為拿到更多更大項目的資本。“即便承包的項目在預定的時間裏沒有大的研究成果,對這些人的生存也不會有影響,因為國家在這方面管理鬆散。”
對於這種“新職業”的誕生,黃尚廉很無奈,“到目前為止,還不能準確地説這些人的存在和做法是好還是壞”。
他説,最大的浪費是人才的浪費,這些原本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內好好鑽研,能出大成果的科研工作者,這麼年輕就放棄了科研,而把精力轉移到項目公關上,實在很可惜,“他們的存在讓項目申請不公正,不透明。可另一方面,在中國現階段國情下,他們的存在也讓部分項目最終能夠進行下去。”
同樣感到無奈的,還有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史研究所研究員夏家駿委員,“很多博導、教授正在充當著這樣的角色——他們把通過關係拉來的項目,給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去做,出了成果自己署名,兩邊都不耽誤。”“我敢説,給這樣的人佈置一篇論文,哭爹喊娘可能都弄不出來,他們早已沒有這樣的心思和精力。”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委員,是某研究所所長,他表示:“這樣的人在單位往往還比較吃香,沒有他們,很多項目的確無法拉來,沒有錢,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黃尚廉委員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凡是國家重大項目的立項、撥款、督察、驗收、評價、審計等工作,分別由相關科技管理部門、財政部、責任專家、國家法定計量測試部門、中國科學院或者中國工程院以及國家審計局組織實施。”
他解釋説,凡是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立項,應該聘請德高望重的國內外同行專家參與。專家們按照立項要求,獨立地對項目提出評審意見,並實行無記名投票。專家在受聘期間,不得申報涉及這個項目的相關研究課題,以杜絕專家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既是裁判員,又是教練員的弊端。
在科研經費上,重大項目一旦立項,財政部直接將研究經費分階段撥給項目承擔單位。項目執行過程中,主管部門聘請責任專家督察,專家應當經常到研究現場調查進展情況,寫出評估報告,專家應對評估報告的正確性負法律責任。財政部根據報告情況,作出繼續撥款或者減少甚至停止撥款的決定。
項目最終完成後,根據項目性質,由中國科學院或者中國工程院組織同行專家進行最終評估。另外,在國家層次的獎勵類別上,逐步過渡到只保留幾個最高獎項,其他獎項全部取消。(記者 李健)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