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代表委員斥責學官不分醜聞不已的腐敗現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08:58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中國青年報報道,從天津一副教授因剽竊登報致歉,到四川大學海歸教授“學術造假”,學術醜聞在過去的2005年頻頻曝光。按照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學術批評網主持人楊玉聖的説法,國內幾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傳出有學者捲入學術醜聞,被點名和被質疑的不下百人。

  這也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的話題熱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謝聯輝在福建團小組發言時直言,“學術腐敗”、“學官現象”,是對教育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一種腐蝕。這種風氣一旦形成,會“遺傳”、影響到今後幾代人做學問的品質和素質。

  記者注意到,去年爆出的幾起有影響的學術醜聞,一倒查經過,大都和“學官現象”有關。一頭挑著官位、一頭挑著學術職稱的“雙肩挑”人群,正在成為學術醜聞的高發人群。楊玉聖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學官們忙於管理和社會事務,顧不上做學問,由別人代勞,把關不嚴,結果就出事;二是學官們有名氣,帶的研究生也太多,管理不過來,容易出事。

  學術打假名人方舟子分析説,其他國家的學術不端行為往往只局限于學術界,但是中國學術領域的腐敗行為卻是與其他領域(特別是政治、經濟領域)的腐敗行為緊密結合。當前中國的科技、教育體制缺乏獨立性,容易受其他領域的腐敗現象的影響。一方面,官本位的體制使得科研、教育機構變成了官場的一部分,研究職務、頭銜都有一定的行政級別,例如系主任是處級、校長是局級、院士是副部級等等,名為學者,實為“學官”,因此,官場腐敗必然會導致學術腐敗,也必然要包庇學術腐敗。

  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學者、上海交通大學熊丙奇教授説:“高校實行崗位津貼制度後,行政管理崗位的津貼基本按行政級別來確定,收入差距大大拉開。一些人為了獲得提拔、重用,不去踏實工作,而是緊跟某個領導,變‘為集體工作’為‘給某個領導工作’,更有甚者,為了爭奪權位,造謠中傷、誹謗傾軋。他們的工作與學術環境可想而知。”

  現實中還有另一種現象:在管理人員謀求學術職稱的同時,擁有學術職稱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處級、局級幹部。學校領導也會用“陞官”來獎勵那些有一定學術成果的老師,與此同時,一些在學術上稍微有所作為的教師,也會熱衷於謀求某個領導崗位,這些做法雖然會使他們剛剛開始的學術研究走向荒蕪,但他們本人卻可以用手中的權力調配更多的資源,照樣可以謀得學術界的地位。

  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社會學家、上海大學教授鄧偉志説:“我們有些學人在追求官位,想當系主任、院長、校長的教授現在越來越多,一旦在學術上取得一點成就,就希望在仕途上得到發展,似乎仕途發展成為對學術成就的肯定。另外,追求當官,還因為現在只要一當官就有了學術成果,他可以利用職權,承接課題,當圖書的主編,在論文上署自己的姓名。他認為一當官就有人幫他做一切事情了,而他周圍確實也會有一幫人主動幫他做這一切。”

  謝聯輝代表認為,有那麼一部分人認為當官“可以獲得更多的非工資的東西”,甚至是被我們常人所尊重的“高學術地位”。究其原因,除了這些人自身的修養,更主要是機制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副校長馮培恩認為,“如果大學非要論級別的話,怎麼能要求專家學者不重視級別?!”

  馮培恩指出,機制問題不解決,“學官”現象短期內解決無望。(記者 萬興亞 實習生 孫穎)

責編:吳田甜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