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支教教師心聲:我們為農村感動 我們感動著農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5日 10:44 來源:

  光明日報消息:

  “我們為農村感動,我們感動著農村”——北京市支教教師的心聲

  半年前,“北京市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動員歡送大會”宣告了首都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正式啟動。隨後,1010位城鎮中小學骨幹教師奔赴鄉村學校,在新的講臺上開始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半年後,這些老師在新的崗位上經歷如何,感受怎樣呢?記者帶著這些想法,走近幾位支教教師,傾聽他們的支教故事,感受他們內心的感受。

  “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北京市通州區運河小學的語文教師張銀環,是懷著激動興奮又忐忑不安的複雜心情來到通州區臺湖中心小學的。

  映入眼簾的一棟簡易樓房、張張陌生的面孔,讓張銀環瞬間産生出強烈的失落感,“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孤獨感佔據了身心。然而,接踵而來的一次次感動,很快把這種孤獨寂寞消釋殆盡了——校長親自為支教教師安排好午餐,給老師們拉來行李;每天早晨,總會有老師在辦公室給支教老師沏上一杯茶;每天中午,總會有人幫他們把飯打好,放在桌子上;每天下班之前,總會有人擔心你趕不上班車,專門跑到教室裏來提醒。

  而一個特殊學生讓張銀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是一個智商偏低、沒有通過入學測試、不算正式學生的孩子。開學初的一天,他因鬧肚子把褲子弄臟了,張銀環就打車送孩子回家。孩子家的困境讓張銀環震驚了:幾間低矮的磚房,一張破損的桌子,一個陳舊的衣櫃,幾個小凳子,就是他家的全部財産。

  張銀環沒料到自己的學生來自這樣窘困而且兩代幾近文盲的家庭,為了不讓第三代文盲出現,張銀環決心竭盡全力讓這個“非正式的學生”跟上班集體的步伐。於是,每天放學後,張銀環都給這個孩子補課,一補就是半個學期。其他家長見此情景,於是眾口相傳:“我們的孩子遇到一個好老師,將來能有出息。”

  有的人曾關心地問張銀環是否辛苦,有的人曾嘲笑她有點蠢,有人曾認為她是為了榮譽,甚至有人曾説她為了支教的300元特殊補助。而張銀環想的是:“農村實在需要良好的教育,需要優秀的教師,我不為錢不為名,我想獲得的是一次人生經歷,想為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略盡綿薄之力。”

  “看到學生,就有説不出的快樂”

  王芳是海淀區萬泉小學一名體育老師。2005年9月,她和其他支教老師們一起進入了北京市首批支教隊伍中,被分配到平谷五小任教。

  支教出發前,有的同事曾經跟王芳説:“你是北京市的骨幹教師,又是海淀區體育教研員和‘海韻之星’,過去的榮譽足夠了,現在應該歇歇腳了。”但是20多年的工作經歷讓她養成了不可改變的一種習慣:一坐在辦公室就有幹不完的事情,一站在體育場就有使不完的幹勁,一看到學生就有説不出的快樂。

  幾個月下來,王芳黑了,瘦了,臉上的皮也掉了一層,但對於農村學校的體育教學也駕輕就熟了。在教學中,王芳將海淀學區所提倡的“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教育理念,滲透在自己的支教教學中,結果,在全區中小學廣播操競賽中,平谷五小被評為優秀校。而王芳的教學方法及效果不經意間在周邊學校傳開了,平谷區東高村中心小學還專門邀請她進行廣播操教學輔導。

  每一名支教老師,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生活上都有不少的困難。王芳的丈夫是武警總部的一名警官,長年出差在外,得知王芳要參加支教,丈夫毫無怨言,非常支持。而王芳的女兒剛過12歲,學習負擔又重,為了不讓媽媽分心走神,女兒努力學習照顧自己,還經常打電話安慰媽媽、鼓勵媽媽。有一天晚上,王芳的丈夫在機關開會,女兒放學回家後自己泡方便麵,不小心將手燙傷,但女兒忍著疼痛,始終沒有告訴王芳。等週末回家後,王芳看到孩子包紮的小手,心痛地流下了眼淚。而返校時間一到,王芳還是義無返顧地回到平谷五小,只是心裏多了對女兒和丈夫的愧疚。

  “最高的讚賞”

  的確,支教老師們在為農村教育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困難。但是,面對農村學校自己那些勤勤懇懇的同行,面對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支教老師們總是被無言地感動著。於是,接下來的事,也就順理成章——他們選擇了無怨無悔,為了共同的教育事業,甘願先把小家放下,默默地為農村教育奉獻自己的能力和心力。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為農村感動,我們感動著農村”成為對支教教師工作狀態的最佳寫照。

  西城區展覽路一小校長王慶利的話可以代表大多數人的心聲:北京城區向郊區調派優秀教師進行支教活動,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首先是教育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支持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城內教師到比較艱苦的郊區農村學校工作、學習、生活一段時間,是支教教師一生中難得的一次體驗、鍛鍊和學習的機會;而城鎮優秀教師真心實意、毫無保留的與當地教師之間的互幫互學、共同探討研究,是一種促進發展的最好形式。

  而接收支教教師的昌平區桃洼學校校長王海峰用山裏人樸實的語言表達出對支教的期望,更打動人心——他説:“北京市教委實施的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桃洼學校受益,桃洼學生受益,桃洼老百姓受益。桃洼學校希望有更多的骨幹教師前來支教,桃洼學校將盡全力發揮支教老師的骨幹作用,把學校辦成山區人民滿意的學校。”

  這,無疑是對支教教師們最高的讚賞。記者練玉春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