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一個茶壺卅個杯 研究生擴招下師生比例失調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30日 10:22)

  新華社南京1月29日電(姚玉潔) 200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硝煙剛剛淡去,根據教育部公佈的信息,今年全國研究生招生人數將達到33萬,比2003年增長22%。連年大幅度的研究生擴招,已導致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隨之而來的教師負擔過重、研究生質量下滑等一系列“副作用”,也成為高校和教育部門苦苦求解的難題。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個茶壺有能力將30個茶杯灌滿嗎

  根據江蘇省教育廳提供的資料,2003-2004年度全省高校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87萬人,另有在職攻讀碩士學位人員1.2萬人,全省高校共有研究生導師7846人,師生比達到1:7.74。

  事實上,一些熱門專業的熱門導師帶二三十個研究生根本不足為奇,有的導師甚至一屆就帶十幾個。工科院係由於圍繞項目開展研究生教學,組成一定規模的團隊或者實驗室是客觀需要,但在文理學科,三四十個學生顯然是導師不能承受之重。有人將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關係比喻為茶杯和茶壺,那麼當30個茶杯圍繞著1個茶壺的時候,茶壺有能力將他們都灌滿水嗎?

  小張在一所知名大學讀研究生,在三年級以前,他經常兩三個星期也見不上導師一面。他抱怨説,導師既不關心他們的基礎素養,也不關心他們的研究創新能力,只要求他們出論文。“最頭痛的是培養方向和目的不明確,就業和理論研究兩頭不著靠。我身邊有許多師兄都不知道將來幹什麼,他們讀完碩士讀博士,讀完博士讀博士後,許多研究生畢業後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國。”

  一位博士生導師對此頗有微詞:“現在有些導師簡直是胡搞!某些文科專業甚至出現了一個導師帶三四十個博士(包括在職博士生)的現象。按規定博士論文字數不得少於10萬字,而每個學生的論文在答辯前老師至少也應該看二三遍。這樣的話,導師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看論文也顯緊張,更何況他自己還要學習、授課,加上科研項目、研討會和行政職務,精力顯然不夠,對學生的指導和監督也就力不從心,於是研究生質量下降、論文剽竊等問題都冒出來了。”

  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馬余強説:“我每星期組織學生做兩次討論,其實也是因為沒有時間做個別指導。老師的精力有限,只能挑選出優秀的學生重點培養,而對那些能力一般或者對研究沒有什麼興趣的學生關心就少一點,這部分學生的素質可能就要打折扣。”

  另一個招致非議的現象是“30個茶杯”中有不少是在職的黨政官員。當終身學習成為社會共識、高學歷成為官員升遷考慮因素之一的時候,政府和高校之間、官員與導師之間的利益交換也就在所難免,於是出現了一些“真文憑假博士”,也擠佔了很大一部分教育資源。

  就業壓力下的擴招和擴招壓力下的師資

  許多人把高校擴招歸之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但事實上,就業的高門檻本身對學歷的壓力才是近年研究生考試異常火爆的根本原因。高職高薪的工作崗位一般都需要高學歷,甚至連公務員招考也越來越多地把擁有碩士學歷作為必要條件。高層次教育人才與人口總量的比例依然偏低。

  問題在於高層次人才培養不是商品批量生産,大幅度擴招的直接影響就是高校教育資源的緊缺。前段時間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出現的“收費自習室”,以及山東某快餐店以晚間免費提供自習座位為促銷手段,都直接反映出擴招給高校帶來的壓力。

  研究生擴招不僅為名校“錦上添花”,更為一些原本招不到學生的學校解了“生源之渴”。同時,師生比例失調也使得一些水平不高的老師得以廣收門徒。南京師範大學的一位教授告訴記者:“現在有些老師能擔任博導僅僅因為他們讀博士早,年齡長,其素質可能跟研究生差不多。所以有人説‘不是博導指導研究生,而是研究生指導博導',許多博導接了課題都由研究生來完成,研究生成了廉價打工仔,許多導師不是嫌帶的學生多了,而是嫌少了。”

  師資力量的緊缺使得高校間掀起了一場引才熱潮。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2000年起平均每年的研究生增招幅度在40%左右,為緩解其對師資需求的巨大壓力,學校每年撥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引人和安置。僅2003年1-9月份就引進了100多人,其中包括十幾位教授。

  高校間對優秀教師資源的爭奪導致了人才價格的攀升。如西部某大學為了留住人才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被戲稱為“五子工程”——房子、車子、票子、帽子(職稱)、兒子(入學),而許多學校的措施中還包括了“妻子”(配偶就業)這一項。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人才流動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值得鼓勵。但許多專家擔心,就我國目前的人才佈局而言,“引才大戰”會引發惡性競爭,且進一步加劇東部對西部的“人才掠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溫衛東説:“現在有些規模小的學校急於拓展生存空間,‘挖人'的力度很大,不顧自己的實際需要和承受能力盲目提高價碼,往往導致雙方學校和教師的‘三輸'。在充實師資力量的時候,學校應首先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層次,對未來人才資源的方向、特色全面規劃,以此決定師資結構和規模。”

  江蘇省教育廳研究生教育處處長徐子敏認為,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需要建立開放的研究生教育資源體系,一是促進教育體系內部的資源共享,二是吸納社會優質資源,為培養研究生服務。

  研究生培養模式:可否嘗試不同類型

  一些學校已經意識到以上種種問題,開始限制每位導師所帶學生的數量。但對於大多數高校來説,借擴招這個機遇爭取國家的資源投入,做大學校的“盤子”才是當務之急。溫衛東説:“國內對大學的評價體系仍然主要著重于數量統計,根據師資、學科點、招生量、院士數量等來考核排名。而排名就是學校的品牌和附加值,這種隱形效益影響著學校的生源、號召力等各方面發展因素,將來如果學校實行收費制,更成為價格的決定因素。所以各校都緊抓擴招這個機遇,發展規模,爭設碩士點、博士點。”

  目前的研究生質量評價標準和培養模式遭到了學者質疑。溫衛東説:“許多導師抱怨研究生素質一代不如一代,這是就學術能力而言。客觀地説,現在學生把大量精力投到英語、計算機等專業,受考研、出國、考證等‘俗務’干擾很大,研究素養肯定要打折扣。但這些學生就業率高,受到市場肯定,那麼這種應用型的培養思路也沒有錯。”

  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應該建立適應不同需求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比如我們是否可以嘗試將研究生教育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以課程為主,擴展知識量和知識面,弱化論文,而加強文獻綜述、社會調查等應用能力的培訓和作業;另一種要求研究和課程並重,注重理論研究能力,並鼓勵他們繼續攻讀博士。

  徐子敏認為,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研究生培養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招生規模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改變,而代之以小組式和團隊型的培養模式。市場需要的並不都是研究型人才,高校只有優化師資結構和資源配置,建立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這不僅有利於解決研究生擴招和師資力量不足的矛盾,也符合世界教育發展的方向。

責編:復蘇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在網上兜售"研究生入學考題"的七名嫌犯落網(2004/01/19/ 07:45)
  • [央視報道]"研究生考題泄密"詐騙活動告破(2004/01/19/ 00:53)
  • 13歲神童考北大研究生 通過測試可被錄取(2004/01/15/ 11:34)
  • [網友原創] 研究生考試竟如兒戲?!(2004/01/14/ 11:09)
  • 研究生考試初試結束 考生反映題靈活押題難(2004/01/13/ 06:59)
  • 9歲參加數學本科自考 13歲男孩報北大研究生(2004/01/13/ 17:06)
  • 直擊考研 中國在擴招中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2004/01/12/ 13:32)
  • 94.5萬人參加研究生招生考試(2004/01/11/ 10:35)
  • 我國在擴招中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2004/01/11/ 09:30)
  • 200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今天開始(2004/01/10/ 11:14)
  • 200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今天開始(2004/01/10/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