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2日 08:35 來源:
國際金融報消息:如果説中航油事件與境外衍生品交易中的櫃臺交易方式沒有受到有效監管有關,此次國儲銅倫敦被套風波再次顯現了境外期貨監管的真空地帶。
發改委直屬單位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繼去年底被媒體質疑操縱國內期貨市場銅價之後,近日再因旗下交易員劉其兵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進行銅期貨交易出現鉅額潛虧而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隨著倫敦金屬交易所12月銅期貨合約交割期的臨近,國儲銅境外期貨被套風波仍存在著重重迷霧。
最大的疑團來自劉其兵建立的大量空頭倉位到底是個人行為還是經過了授權?
儘管《中國日報》援引一位未具名的國儲局負責人的表述:“損失完全是該交易員個人行為所導致,並不涉及中國政府。”“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該交易員個人應為損失負責任。”
但劉其兵所建立的20萬銅期貨的空單,保證金需要上千萬美元。如果確實未經授權,他又是如何動用如此鉅額資金,竟然幾個月沒察覺?作為國儲調節中心進出口處的處長,劉其兵所在單位是否能夠推卸責任?
另外的疑惑在於劉其兵的境外期貨行為是否受到國內監管部門的監管。一度被禁止的境外期貨交易從2001年被國務院放開後,至今已經有30多家國有企業獲得了從事境外套期保值業務的資格。為了控制風險,證監會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監管規則。
國儲在境外從事銅期貨交易早已不是秘密,但直至此次被套銅風波被媒體披露之後,證監會一位負責人稱,因為國儲屬於國家機構,其在境外的交易不受證監會的監管。
國家儲備局在境內境外進行期貨交易的時間並不算短。基本是委託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進行的。兩者同屬發改委旗下直屬單位。
事業單位的編制和自負盈虧的企業制度,使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在從事期貨交易時,似乎難以保證始終遵循國儲銅進行期貨交易的初衷。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國家儲備局的作用體現在宏觀調控和平抑物價上,關鍵在於通過什麼機制來發揮它的作用。期貨交易應該是一種有效的工具,但在運用的過程中需要完備的制度以及風險控制來規範。
德潤林諮詢公司總經理李磊認為,在沒有《期貨法》的情況下,討論國儲局進行期貨交易合法性本身就是一個假問題。考慮到國儲的調控作用,如果光是下文件沒有效果,通過期貨市場調節也是一種嘗試,可能效果更明顯,但這是建立在成功調控的基礎上,而且政府本身做期貨交易,存在的風險如何控制?如何避免類似老鼠倉,如何審計,如何監管相關人員,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應該讓誰去做和如何有效監管的問題。(記者 安明靜)
責編: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