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1日 13:02 來源:
經濟參考報消息:
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岸邊的一個白色的八層樓房的倫敦金屬交易所在倫敦“金融城”這個城中之城中看上去絕對不會給人顯山露水的感覺:門前不象大型商場那樣車水馬龍,也不象倫敦的一些大金融機構一樣有西裝筆挺的保安門神,但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這幢樓房一週以來因中國一名交易員失蹤的傳言使之成為了世界銅期貨市場的風暴中心。
從15日開始,英國、乃至世界各大新聞機構相繼爆出中國在倫敦商品期貨市場的交易員“劉先生”神秘失蹤後,不少人當時就把倫敦期貨市場這位交易員在積累了極大空頭頭寸後神秘失蹤的事件比成了“中航油第二”,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基準價也抓住這個市場“難得的機會”一路上漲。
俗話説,“無風不起浪”,而從倫敦金屬交易所這個世界銅期貨市場颳起來的風足以讓世界期銅市場波瀾壯闊。在有關這位劉先生沽出10到20萬噸銅神秘失蹤的消息傳出之後,全球的媒體都在炒作銅價和中國對銅市的反應。
“劉先生到底是不是傳説中的國家儲備局(SRB)的交易員?劉賣出的期貨到底是10萬噸還是20萬噸?”這些本來最應首先回答的問題似乎已儼然不在人們的視線之內。
這些問題似乎不難查證,但市場人氣似乎已經不需要來自任何方面的證實而咬定了這樣的事實:不管這位失蹤的交易員的身份如何,市場出現了如此的空頭頭寸,就是天大的商機:在週一當天銅價達到了每噸4132美元,16日倫敦銅價更創了三個月期銅基準價每噸4175美元的歷史新高,一天之內每噸上漲49美元;17日的高點達到了4182.5美元,而非官方價格每噸更高出約40美元。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而且還有繼續攀高的勢頭……
而與國際銅價此番爆漲同時發生的是這樣的傳言:中國國儲物資調節中心交易員劉其兵(音譯)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了近20萬噸期銅,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據目前倫敦交易所的銅價測算,其帳面浮虧已達2億多美元。
劉性交易員交易虧損並隨後於中國的國慶節後悄然失蹤的傳言暴出之後,英國的媒體一面對銅期貨市場的反應跟蹤報道,一面不失時機地對中國在國際市場的作為發了不少感慨和議論。
媒體普遍認為,中國經濟近二十年,特別近幾年的高速增長使其更加關注並積極參與國際市場,但由於監管不力、經驗不足,出現了多次失誤,釀成損失,令人嘆息。
有媒體對中國國家儲備局在劉失蹤消息傳出後所做的反應表示不解,認為國家交易管理不力,一面是中國國儲局表示劉的頭寸屬“個人行為”,而之後又拿出2萬噸儲備銅公開竟拍,並聲稱23日再次拍賣2萬噸銅。所有動作實際上是在回補劉的空頭頭寸,動機昭然,而心口不一,顯現管理層對市場心理和走向把握的能力不夠。
更有媒體説,中國在市場出現動蕩後很快道出了中國有130萬噸的銅儲備的“國家機密”實非明智之舉;而國儲局的“劉的頭寸屬‘個人行為’”之説如果無法進一步澄清則將在國際市場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亂,並進而對中國的國家信譽和管理能力帶來不良影響。
包括英國的《金融時報》等媒體都假借市場人士的話有如下狐疑:中國國儲內控機制是否出了問題?中國官方是否會對其前僱員的“個人行為”負責?劉其兵的空頭頭寸到底是“個人行為”還是“替罪羊”?
記者也多次向倫敦金屬交易所尋求答案,但對方的答案是“交易所對傳言不做任何評論。”
有媒體説,失蹤的交易員,對交易員身份的説法不一,令人迷惑的信號與戰術——這可能是中國作為大買家跨入國際商品市場以來最戲劇性的事件。但這只能是戲劇性事件之一而已,就在一年之前,中國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從事衍生産品交易時造成了5.54億美元的鉅額虧損。 (馬建國 )
責編: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