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為了半個世紀的承諾——淮河入海水道建設紀實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29日 04:17)

  新華網南京6月28日電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半個多世紀前,當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主席向中國人民發出了偉大號召。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共産黨人克服種種困難,譜寫了一曲曲治淮新樂章,淮河入海水道的建設就是新中國治淮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是向人民交上的又一份完美的答卷。

  初圓先人“治淮夢”

  淮河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幹流橫跨豫、皖、蘇、魯四省,歷史上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齊名天下,並因其富庶繁華而聞名,自古就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美譽。古代淮河東流入海,然而,由於歷史上黃河數次南泛奪淮,淮河入海故道淤積,洪水南泄,形成了混亂不堪的水系,出現了洪、澇、旱、漬、鹼交相為害的深重災難。僅民國時期,淮河就接連發生了1921年、1931年和193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餓殍載道”的深重災難給兩岸人民生命財産造成了巨大損失。

  早在民國時期,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提出過辟專道引淮入海的設想。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主席的號召下,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審定,于1950年確定了興建淮河入海水道的宏偉規劃。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和歷史條件的限制,一直未能實現。

  1999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後,經過幾萬名工程建設者的16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2003年6月28日,當我們站在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淮河入海水道大堤上,看到南北兩條平行的河道,泛著銀光伸向大海,不禁感慨萬千。

  江蘇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戴元峰告訴記者,入海水道將基本結束千百年來淮河流域的水患,使兩岸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偉人半個世紀前的號召變成了現實,幾代人的企盼和夢想終於成真。

  戴元峰説,入海水道為淮河造了一條入海直通車,處於洪水走廊的蘇北地區人民將有了防洪安全保障,淮河下游2000萬人口、3000萬畝耕地的生命財産安全也有了保證,上中游洪水不暢問題也將得到解決,二期工程完工後,淮河將徹底告別水患。

  “豆腐腦”上建“長城”

  總長度163.5公里的入海水道,將原計劃7年工期縮短到4年半,其建設任務之繁重可想而知,然而考驗建設者們的,不僅是浩大的工程量,更在於其複雜的地質條件造成的技術上的難關。

  在漫長的淮河入海水道上,阜寧縣境內有40公里長的嚴重淤泥段,這段土質含水量高達50%以上,屬軟淤土,深達35米,國內罕見。專家們形象地把這種軟淤土地基比喻為“豆腐腦”。要在這“豆腐腦”上把水道堤防、水工建築物建成江淮大地上的防洪“鋼鐵長城”,其難度可想而知。戴元峰説,為此,建設局專門設立了一個研究課題,通過開展“深淤土段地基築堤關鍵技術研究”,採用增設壓載平臺和科學控制築堤速率的措施來確保在淤土上築堤不滑坡,並逐步固結淤土。在施工過程中對淤土地基的變形還進行了嚴格的監測,終於按期保質完成了這段“豆腐腦”上的堤防填築,並達到優良工程的標準。

  在“豆腐腦”上築堤固然很難,但要在同樣的“豆腐腦”地基上建造11座價值幾百萬、幾千萬的穿堤建築物更是讓人如履薄冰。戴元峰説,專家經過反復推敲論證,在全國水工建築物中首次採用真空堆載聯合預壓法進行地基加固,成功地將“豆腐腦”榨壓成“豆腐”,再將“豆腐”榨壓成“豆腐幹”,然後在“豆腐幹”上建工程。從已建成的採用此法加固地基的大沙河閘等穿堤建築物看,效果較好,完全符合《水閘設計規範》的要求。

  濱海樞紐工程和海口工程克服海水和海風侵蝕的建設難題,省內首先引進振動沉模防滲地連墻技術,通過引進、消化、試用、改進,在立交地涵工程中應用獲得成功。為便利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又在省內率先引進了“液壓開槽機建築地連墻技術”,取得了較好成效。

  “水利精神”鑄成“精品工程”

  為了狠抓工程質量,工程建設者們從工程設計的質量到市場的準入,再到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以及對重點、難點的專題研究,都做到關口前移,從而保證了高質量地完成工程,建成“精品工程”。

  蘇北灌溉總渠北堤蘇嘴大橋段(入海水道南堤)實施劈裂灌漿加固工程時因老堤質量差,1.1公里範圍的堤身發現119處穿孔冒漿。省建管局迅速組織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現場專題研究,採用水泥黏土漿封孔、增布充填式灌漿孔等措施,多次交替使用處理,取得了預期效果,滿足了設計要求,從而消除了潛伏在大堤內的“定時炸彈”,確保了工程質量。

  高質量的工程離不開現代化的管理,而現代化的管理,一方面來自於質量本身的要求,一方面也來自於管理者的“重建更要重管”的治水理念,來源於他們“規範、有序、高效、務實”的水利精神,來源於他們對“質量至上、安全第一、文明施工、規範管理”的不懈追求。正是有了這些,河道堤防工程優良率達94%,已通過驗收的二河樞紐、淮安樞紐及漫水閘、濱海樞紐、海口樞紐北閘以及204國道橋、穿堤建築物等工程質量均達到優良等級。

  高質量的工程也離不開文明施工和無私奉獻的“水利精神”。戴元峰説,4年多的時間,他們在一邊抓工程建設的同時,一邊抓人員素質提高和文明工地建設。為了建好入海水道工程,許多建設者放棄節假日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堅守在工程一線;年輕同志推遲了婚期,然而他們並不後悔,為淮河保平安瀾的“水利精神”始終在激勵著他們。江蘇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胡為平家在南京,繁忙的工作使他無法顧及家庭,儘管南京與淮安工地只有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兒子小學升初中、初中考高中,他都沒能顧及。不知多少次,都是快到家門口的時候,工地上一個電話,他來不及和妻子、兒子打招呼又匆匆趕往了工地。

  就這樣,水利人以“水利精神”把工程做到“質量第一、精心施工、科學管理、社會滿意”。在幾年的施工過程中,他們沒有給周圍老百姓的生活生産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沒有發生一起擾民事情,多次被評為江蘇省水利系統“文明工地”。(記者 孫彬 湯澗 王立彬)

責編:閆冬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淮河入海水道今天全線建成通水(2003/06/28/ 21:28)
  • 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 防洪標準提到百年一遇(2003/06/28/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