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有史以來最好階段 中國經濟增長十大因素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7日 14:31)

  中國經營報消息:我國國民生産總值去年達到959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8倍,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9.5%,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總量列世界第六,吸引外資和外匯儲備列世界第二,一二十種主要工農業産品居世界第一。這種情況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注目,政治家、思想家紛紛探討“中國發展之謎”。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寫道:“中國內地進步之神速為歷史上少見。她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日。總有一天,中國的經濟力量會超過今天世界上所有富裕工業國的總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丹尼爾伯斯坦説:“突然之間中國成了全球追逐的大獵物,最熱門的新興市場,全球增長的中心。美國人簡直無法站到一邊去。他們衝了進來。”(《中國是一條騰飛的巨龍》)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説:“近20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震動了世界。這一發展正在改變並將決定21世紀的世界格局。”

  有的話,言過其實,但中國發展快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誰都看到,短短23年,中國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和總體小康、從落後到初步興旺的重要歷史性跨越,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階段。這一跨越極為重要。那麼,究竟是什麼使我國有這樣高速度的發展和重要跨越呢?從大的方面看,主要是十大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個因素:引入了市場。20年前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為今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但越到後來越阻礙生産力的發展。阻礙的原因是違背商品生産和價值規律的要求,限制了人們自主發展商品經濟的積極性。引入市場,企業成為生産、交換(價格、交換方式、交換渠道)、投資主體,生産、交換、投資、分配由計劃決定改由市場決定,市場的活力成為生産力發展的動力,人們的積極性如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商品也源源不斷地生産出來。符合商品生産要求的經濟體制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建立,是生産力發展的基本原因。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在總結我國和國際社會主義建設正反面經驗教訓,借鑒西方國家發展商品經驗基礎上建立的,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有必要的宏觀管理加以引導、監督和制約,制度優勢加市場優勢,既有活力,又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病和在整體上避免盲目性、自發性和激烈波動。這是經濟發展的制度前提。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遜説:“實行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那就錯了。應該保持政府在經濟中的重要角色。”“從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具有真正的意義。”

  第二個因素:符合生産力發展要求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單一的所有制改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种經濟共同發展,基本單一的分配形式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同時實行按要素分配,加上公有制實行多種實現形式,一下子把各方面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公有制的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一直髮揮主導作用。重點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只佔全國工業企業的0.3%,但資産總額佔59.2%,銷售收入佔41.9%,實現利潤佔49.4%,上交稅金佔67%。非公有制迅速發展,對經濟的貢獻由不到1%上升到近1/3。目前私有企業的産值已相當於1978年全國國內生産總值的3倍。

  第三個因素:有一個正確明晰的發展戰略。1975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982年,確定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和戰略方針,把“分三步走”具體化。1987年,對發展戰略作進一步概括。1991年,提出“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九五”計劃。方向明確,步驟切合實際,成為極大的凝聚力,指引著12億人民沿著一個使中國富裕強盛起來的偉大目標而努力奮鬥。戰略及其實施體現了政府的效率。

  第四個因素:注重結構調整,使産業結構跟上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建國以來,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初步改變了工業和現代科技“一窮二白”的狀態。

  但是,産業結構不合理,整體經濟素質仍然不高。這些年來,下功夫抓第一産業,穩定和加強農業這個基礎;調整提升第二産業,淘汰落後部分,改造傳統部分,發展高新部分。一批新型産業已發展起來。高新技術産業對經濟發展起了指向和帶動作用。傳統産業的內含和結構不斷進步。注重發展第三産業。企業結構:抓大放小。經濟命脈牢牢控制在大型骨幹企業手裏,大型企業産值佔44.7%,已有11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中小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貢獻率達到2/3。

  第五個因素:抓技術進步和管理。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把科技進步放到首位。科研投資增加了,技術進步貢獻率由過去的10%上升到33%。技術進步使經濟質量逐步提高,結構不斷改善,消耗不斷降低。宏觀管理、地區管理、行業管理和企業管理一步步改進,既繼承發揚了建國以來管理中積累的優秀的東西,又不斷吸收西方現代管理方法和經驗,使管理逐步走上現代科學管理的軌道。當然問題還不少。

  第六個因素:投資率較高。我國投資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投資市場化,加上高投資率,提高了投資效率,成為生産發展的物質基礎。投資率高,是因為儲蓄率高和引進外資額大。高達8萬億元的銀行存款使相當大部分消費基金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這在發展中國家是很少的。

  第七個因素:地區建設和基礎建設。大國地區佈局實在重要,搞好了可以帶動經濟長期

  發展。我國東部發達,中西部落後,前者向更高水平提升,成為經濟增長的示範者和火車頭;後者不斷加大開發力度,形成發展的強大動力。中西部和廣大農村是中國最大的內需,那裏有多少東西都能容納得下。

  第八個因素:人才、勞動者的素質和積極性。我國有近13億人口,9億勞動力。我國勞動者勤勞、聰慧、有文化、守紀律,聞名於世。社會主義制度為勞動者當家做主創造了根本條件,但舊的體制還是對勞動者的積極性有束縛。通過改革,勞動者自覺勞動的積極性進一步發揮出來。積極性是最重要的生産力。我國勞動者的素質比較高。我國成人識字率和初等教育普及率在發展中國家居首位。我國勞動力佔世界的26.5%,熟練勞動力佔世界的17.5%。企業越來越重視人才培養和教育。國有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已超過2000萬人。每年有上百萬高校生、2000多萬中專生和五六萬研究生畢業,走上勞動崗位。每年有3萬多項重大科研成果,5萬多項受理專利申請的創造發明。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源泉。

  第九個因素:為人民謀福利。我們發展生産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擴大消費。消費是生産的動力。擴大消費才能擴大生産。近十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了1倍和62%,是生産增長的動力和來源。收入增長使消費結構變化,消費結構的變化和質量提高又帶來生産結構的變化和質量的提高。

  第十個因素:擴大對外開放。對外開放使中國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擴大市場等多方面受益,使外部生産力變成中國生産力,落後生産力變為先進生産力。1979年~2000年實際利用外資5189億美元,佔世界向發展國家直接投資的40%,佔我國固定資産投資的約10%。進出口貿易上升到世界第6位,對外依存度達到35%。注重外資質量、結構、提高開放層次,儘量不受外部不利因素干擾,而學其所長,用其所長。耶魯大學斯彭教授説:“中國在不受外來干涉的情況下,做自己的事”,(《改造中國》)他説對了。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加強管理,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任務更重,也面臨著一些新矛盾。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體生産力水平仍低。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1%,但地表面積僅佔世界的7.1%,擁有的名義資本總量僅佔2%,國民生産總值僅佔3.2%。我國70%的人口還在農村。而世界5個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美、日、歐盟、加、澳)人口占世界的不到15%,但擁有的資本存量和國民生産總值都分別佔到75%。我國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僅為發達國家平均的3%。我國還存在貧富收入差距擴大、就業不足、自然生態環境惡化及少數幹部腐敗等問題。我國建設發展任重道遠。但我國有英明堅強的黨的領導,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有13億人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經過50多年的建設,奠定了較強的物質基礎,特別是找到了一套符合國情的建設道路和方法。只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一個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定將呈現在人們面前。(宗寒)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現在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 (2002/11/06/ 15:32)
  • 中國經濟發展要注意三大問題(2002/11/06/ 16:00)
  • 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減 質量更高(2002/11/05/ 12:17)
  • 國有企業撐起國民經濟的脊梁(2002/11/05/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