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現在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
——評述13年我國經濟發展歷程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6日 15:32)


2002年10月1日,荊州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就像啟程的航船駛入主航道後那樣自如,13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一路凱歌高奏,實現了一系列歷史性的跨越。人們普遍認為,隨著各級黨委政府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不斷提高,隨著事關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大局的諸多深層次難題的逐一破解,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佳境。“現在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許多中外人士的這一判斷,為所有尊重事實的人們所認同。

  數字是枯燥的,卻可以濃縮發展的軌跡。13年來,我國經濟在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等困難後,繼續保持了穩定高速增長,實力明顯增強。13年間,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3%,比改革開放前3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高3.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加了一倍多,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200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95933億元,比1990年增長近兩倍,排名由1990年世界第十位、發展中國家第二位,躍升到世界第六位、發展中國家第一位。1989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只有55.5億美元,而到今年7月底已增加到2456億美元左右,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比1990年增長3.4倍,達到5098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由1989年的第十五位上升到第六位,吸收外資已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這一切令人眩目的成就,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攻堅中取得的,得來彌足珍貴。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如何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人類經濟史上未曾實踐過的重大課題,沒有成功的先例,全靠我們自己去一步步摸索和創新。令世人驚喜的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人,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僅用了10年時間,就帶領全國人民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經濟的航船闖過了最為艱巨的“潮涌區”。到2001年底,我國國有資産總量達109316億元,比1995年增長91.4%。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我國的浙、粵、閩、蘇四省,工業經濟中非國有的比重已達到80-90%以上。到去年底,我國工農業生産的指令性計劃只剩下了黃金、食鹽、捲煙、天然氣和木材採伐限額5種。


長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産車間

  我國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並不是按外國經濟學家的設計或者預先設想的模式去幹的,而是採取了摸著石頭過河、先易後難的漸進式推進的方式,一旦看準了就在短期內取得重大突破。由於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改革促發展,並以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要求為依據,逐步地將改革從一個階段向一個階段有序推進,在推進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不僅成功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這三者的關係,也在最終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這種改革戰略不僅符合中國國情,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凝聚了中國共産黨人非凡的智慧。

  由於掌握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金鑰匙”,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系列改革難題紛紛得以破解。以國企改革為例,過去人們一直為國有經濟的佈局問題、國有資産的“一股獨大”等問題感到為難。如今,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有經濟佈局得到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在一般性的競爭領域裏,國有經濟主動退出,而在石油、石化、冶金、電力、鐵路、兵器、船舶與航天航空等關係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裏,國有經濟大顯身手,從而支撐、引導和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13年間,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7%,産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2.3%,實現利潤年均增長10.2%,固定資産凈值年均增長15.5%,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上繳稅金年均增長11.1%,為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就業人數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的50%以上。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國有企業經營機制進一步轉換。相當一部分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520戶國家重點企業改制面達到83.7%,一批國有大型企業相繼在海外上市,得到了國際資本市場和戰略投資者的認可。

  改革的過程同時也是利益再調整的過程,不可避免地要犧牲一部分人利益。13年的探索,我們不僅成功地將改革引向了深入,而且進一步明確了黨委政府在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在效率與公平間用心對弈,完善社會保障,推進社會公平,努力確保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由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就業制度,養老、醫療保險制度等在全社會迅速推開。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會議,作出了實行“兩個確保”、建立三條保障線的重大決策。經過努力,到2002年6月底,全國累計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2600多萬人,其中1700多萬人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實現了再就業,基本能按時領到生活費。從1998年到2002年6月,共發放基本養老金8296億元,其中補發歷史拖欠215億元。1998年至2001年,中央財政對老工業基地和中西部地區的“兩個確保”資金給予了總額多達1300億元的專項補助。2001年底,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04億人,比1989底增加近3900萬人,四年累計發放失業保險待遇270多億元。目前,全國所有城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延安農民發展“多位一體”的高效農業

  13年的經濟成就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13年的成功必將昭示後來。(慎海雄)

  

新聞背景:13年來我國經濟排除萬難破浪前行

  13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經歷多次轉折,黨中央、國務院認真研究、勇敢駕馭經濟形勢的變化,努力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推動經濟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健康軌道前進。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發表後,我國經濟發展勢頭喜人。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見微知著,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敏銳地看到了一些潛在的問題,提出要在深化改革上狠下工夫,避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改變了過去單純用行政手段控制經濟過熱的舊有模式,成功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綜合手段,實現了既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又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軟著陸”。

  1997年,金融危機橫掃東南亞。雖然此時我國仍保持經濟的正常運行,但金融領域也存在一些隱憂,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逐步增大。黨中央、國務院決心築起金融領域的萬里長城,將金融風暴抵禦于國門之外,並努力使金融危機給我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一場旨在防範金融風險的改革措施逐步有序展開,不僅使我國成功避免了金融危機,還起到了穩定亞洲金融市場的中流砥柱作用。

  金融危機促使亞洲10多個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對我國外貿出口構成了很大壓力。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入研究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國際經濟發展大勢後,作出重大戰略決策:為了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穩定,人民幣不貶值。同時,採取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在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前提下,繼續保持國內經濟快速增長。實踐證明,這一決策不僅符合我國的利益,也符合亞洲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利益。

  金融危機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物價持續下跌、有效需求不足。面對國內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黨中央高屋建瓴,把握國內經濟發展變化趨勢,果斷決定調整宏觀調控方向,把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治理通貨膨脹,轉向擴大內需、防止通貨緊縮上來,並將擴大國內需求確立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的戰略方針。到2000年上半年宏觀調控的初步效果開始顯現,物價呈現止跌回升態勢,經濟運行出現重大轉機。(張曉松 賀勁松)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