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搗騰房地産:上市公司大禍臨頭?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5日 10:45)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有跡象表明,上市公司在去年曾一度出現“一窩蜂”涌入房地産領域的基礎上,近來介入房地産再次出現“一窩蜂”現象。陸續有上市公司發佈轉型公告,擬逐步對原有主業進行調整。那麼,在當前背景下上市公司此舉究竟意味着什麼,到底是禍還是福?

  首先,從不同行業進入陌生的房地産領域,本身就有跨業經營的風險。

  10月9日,鋼鐵企業浦東不銹發佈公告稱,將與上海三家公司實施超過8億元的鉅額關聯交易,以轉向房地産業。同一天,生産玉米澱粉和谷氨酸的農業類上市公司先鋒股份也公告稱,公司將變更募集資金用途,收購亞運新新家園一期項目全部資産及相關債務。

  實際上,自去年以來,就有大批上市公司涉足房地産行業。據不完全統計,此類上市公司目前已經有300多家,而其中100多家是2001年進入的。主營業務為房地産業的上市公司目前則多達70余家。

  如此之多的上市公司從它們原來各不相同的主業紛紛選擇介入房地産業,難道就能穩操勝算?恐怕不見得。像長春長鈴以前未從事過房地産開發業務,缺少房地産開發業務的專業人才和業務開發能力,要在“大鱷”雲集、競爭日趨激烈的房地産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談何容易。跨行業經營風險的存在將是無法回避的現實。

  其次,目前房地産業已有過熱跡象,一些上市公司追高進入,像追高買入股票一樣,存在“套牢”風險。

  我國房地産業自1998年復蘇以來,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持續高速增長。

  由於對房地産業的投資速度增長過快,近兩年房地産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明顯偏大。據有關部門測算,今年1-9月,房地産業對GDP的貢獻達到1.6個百分點左右。而在美國,即使在房地産市場繁榮時期,房地産業對美國GDP的貢獻也只有0.6個百分點。為了防止出現新的房地産過熱,今年8月,國家6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強房地産市場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近年來,在局部地區出現了房地産投資增幅過大、土地供應過量、市場結構不盡合理、價格增長過快等問題。強調房地産發展建設的規模要與當地經濟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加強宏觀調控。

  事實上,儘管目前房地産開發銷售兩旺,但開發過於超前、銷售滯後的矛盾已經開始顯現。據統計,截至2002年7月,國內商品房空置總量已在1.2億平方米左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超過50%,佔壓資金超過2500億元,居中國各行業不良資産之首。我國商品房的空置率已高於國際公認的15%的空置率警戒線。

  而此時上市公司大舉介入房地産業,就像追高買入股票一樣,很可能要承擔被“套牢”的風險——高價收購的土地面臨貶值,而商品房也存在大量積壓的風險。一些上市公司完全脫離原有的發展軌跡向陌生的房地産領域開展跨行業轉型,不僅業務跨度大,而且房地産投資所需金額也非常龐大,一旦被“套牢”,上市公司為追逐市場熱點而開展的産業結構調整不但對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起不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相反還會給企業的平穩發展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

  第三,多數房地産公司業績出現下滑,給新進入房地産領域的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

  從1998年到2001年,房地産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從0.179元下降到0.157元、0.141元、0.073元,平均凈資産收益率從7.35%下降到6.74%、5.93%、3.10%。原有的房地産公司中,今年上半年虧損或績差公司也不在少數。如旭飛實業2002年中期業績為每股收益-0.038元,萊茵置業為-0.090元,先鋒股份為-0.224元,陽光股份為0.003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為-0.001元),還有幾家是ST公司。可以説,它們的業績都差強人意。另外,據第三季度季報披露的情況,房地産類上市公司的業績依然不容樂觀。經過對其中41家地産類上市公司的統計,預計2002年業績肯定增長的只有10家,而預計業績下滑的達到了19家。

  在強者如雲的房地産領域,新進入房地産領域的上市公司明顯屬於弱勢一類,其抗市場風險能力相當有限。房地産市場一旦出現調整,首當其衝的將是這些在房地産領域尚未站穩腳跟的追風一族。(何曉晴)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韋爾奇“老底”被揭:每月吃喝近9000美元(2002/11/04/ 17:30)
  • 《福布斯》:美國富豪屬龍多 中國富豪屬虎多(2002/11/04/ 17:29)
  • 江蘇今年GDP可望突破1萬億 (2002/11/04/ 14:21)
  • 上海財稅局:1000元個稅起徵點短期內不變(2002/11/04/ 16:17)
  • 上海房産價格持續走高 (2002/11/05/ 09:57)
  • 我國只有8%的消費者願為環保産品多花錢(2002/11/05/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