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評:“中國製造”誰來造?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6日 10:10)
國際金融報消息:9月12日,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江澤民同志指出,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係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這次會議之前,中國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完成的一份調查報告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創造了1.7億多個就業崗位,但就業的壓力始終伴隨著經濟增長。該報告建議,國家宏觀政策要從促進增長轉向充分就業。
關於就業問題,一向的分析是工業改革造成大量的下崗工人,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等等。而今,似乎應該加上重要的一條: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化競爭。
中國就業市場的問題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大量的下崗工人、農村剩餘勞動力找不到新“飯碗”;另一方面,新技術崗位人才的嚴重缺失。就業市場的“斷裂層”好比一塊已漸漸浮出水面的“奶酪”,而緊盯著這塊“奶酪”的,不僅是我們自己,還有虎視眈眈的外來者。
在一次經濟形勢報告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曾提及這一問題。他説,隨著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資本也必將在全球內重新配置,而國際分工也將在全球內重新組合,這必將帶來有限的就業崗位在全球內的重新配置。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也必將面臨來自其他國家勞動力的挑戰。
一般而言,資本轉向哪,就業崗位就轉哪。以往,我們一直以為,隨著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轉移,必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我們忽視了這一事實的另一面,即勞動力也可以隨著資本和就業崗位的轉移而轉移,只要有足夠的理由。比如,被日本企業淘汰、失業了的日本高級技工,完全有可能選擇到在中國的日本企業或其他企業就業。
今年3月30日出版的日本《産經新聞》刊登過這樣一則新聞:日本有關機構正在籌劃建立一個“日中技術人員交流中心”,支持日本國內被企業淘汰的過剩中老年技術工人到中國企業重新就業。
當然,這在目前還是一些極個別的例子。但是,我們不能不考慮,這一個別的場景有成為普遍現象的可能。經濟全球化的成果之一,就是人力資源的全球化範圍流動。國家有關部門統計,中國高級技術人才目前嚴重短缺,企業對高級技術人才的實際需求,比現有的高級技術人才數量高出大約12個百分點。短缺就是市場,有市場就有競爭。而在這點上,我們的競爭力又如何?
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開始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一些地方政府著手開展勞動技能培訓,比如北京市,該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已推出為期3年的勞動技能培訓計劃。一些大專院校則開始注重復合型技術操作人才的培養。值得提醒的是,無論是政府人才培訓計劃,還是大專院校的“藍領”培養計劃,都應和城市下崗工人再就業計劃結合起來。事實上,不少下崗老技工有著成熟的實踐經驗,在得到有效的培訓後,他們完全可以重新返回生産一線,光榮地成為新時代的“藍領”。
陳淮説得好,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的內在含義之一,就在於中國正在參與對世界範圍內有限就業崗位的競爭。“中國製造”誰來造?這不僅僅是榮譽問題,更是生存問題。 (郝洪)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