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金融報》報道:中國的網上銀行起步於1996年2月。目前中國已有20多家銀行的20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網址和主頁,其中開展實質性網絡銀行業務的分支機構達50余家,企業與個人客戶超過1000萬戶。
但與國際上先進的銀行相比,中國的網上銀行明顯滯後。究其原因,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舒志軍説存在10大問題:
■法規滯後
網上銀行在有關服務承擔者的資格、交易規則、交易合同的有效成立與否、交易雙方當事人權責明晰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與傳統銀行相比更加複雜、難以界定,必須通過法制的手段來解決。目前,中國的金融立法還停留在“分業管理”的層次上。加入WTO後,中國金融機構勢必會在與國外全能金融集團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安全隱患
儘管目前各家網站均採取了防火墻和網絡檢測等安全措施,但對於超級“黑客”來説,仍存在防不勝防的問題。由於缺乏業務的廣泛性和流程的規範性,網絡銀行面臨着技術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這些風險的存在,使得客戶對網絡銀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持懷疑態度。
■技術風險
網絡銀行業務的高技術性、無紙化和瞬時性的特點,決定了其經營風險要高於實體銀行業務的風險,而技術風險又是網絡銀行風險的核心內容,也是金融機構和廣大客戶最為關注的問題。它主要包括交易主體的身份識別、交易過程的商業機密、電子通信的安全、交易和其他記錄的保存和管理,特別是在未經授權的中途攔截和篡改等,以及一些主觀方面造成的安全技術隱患。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好,必然會造成損失,影響信用。
■産品匱乏
目前中國網絡銀行的業務匱乏,沒有發揮對銀行業務的重組和再造功能。所提供的産品,無論是賬務查詢、轉賬服務、代理交費、銀證轉賬,還是為企業銷售網絡辦理結算、為集團客戶進行內部資金調撥,除業務品種少的問題比較突出外,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這些産品只是傳統業務在網絡銀行的實現,也就是説目前網絡銀行只起到了一個傳統銀行業務渠道的作用。在産品上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業務功能的限制,沒有推出利用網絡銀行直接面對客戶的特性重組商業銀行業務流程的新産品和新應用,在操作界面上沒有體現個性化服務的特點,只是傳統業務處理系統界面的簡單模倣,沒有體現網絡的根本屬性——靠變化和新穎吸引客戶。
■支付不力
針對B2B的大額支付,目前還維持着“網上訂購,網下支付”的局面,而B2B交易一般佔電子商務交易額的90%左右。另外,儘管目前人民銀行正在建設國家金融認證中心,但由於金融認證中心與各商業銀行的網絡銀行建設基本同步。因此,目前大部分銀行的網絡銀行採用的是自己的認證體系,增大了解決跨行網上支付問題的難度。
■顧客面窄
中國個人上網客戶集中在20—35歲,收入較高、受過良好教育、樂於接受新事物,但網上交易屈指可數。
■盈利性差
中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量不高,尤其是B2B模式電子商務交易量不大,使銀行的網上業務缺乏盈利的基礎。一些網絡銀行的産品免費服務,收入相當微薄,還談不上盈利。
■投入不足
中國的銀行由於在網絡銀行上投入不足,造成銀行電子化規模小,網絡化程度低。
■缺乏規劃
中國各銀行的網絡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導致目前一方面國內各商業銀行之間的互聯性差。另一方面,各商業銀行本身的統一性也不如人意。除了幾家新興的商業銀行外,國有商業銀行在各地的分行都有自己的電腦系統,軟硬體不統一。要在這樣的多平臺系統上針對各平臺開發出網上支付系統,難度可想而知。
■其他問題
人才的匱乏、國內商家信用缺乏、送貨渠道不完善等等,都制約了中國網絡銀行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