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文化】“中國在膨脹”“日本被吞沒”?——日本百姓不了解中國  
08月29日 10:53


    
日本出版的有關中國的雜誌與書籍


    環球時報消息:中國和日本,相互親切而又陌生,相互敬佩而又不無疑慮。30年前,在兩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與推動下,這兩個近現代在侵略與反侵略戰爭中激烈拼殺的國家握手言和:結束戰爭狀態,實現邦交正常化。但30年風風雨雨的交往背後,在總體上“良好的”雙邊關係中,日本至今仍有揮之難去的“中國威脅論”的陰影。

    “中國威脅”混淆視聽輿論導向令人堪憂

    近幾年來,中國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分量日漸突出,許多日本人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十分驚異,同時對中國也變得敬重起來。中國的家電擺上東京秋葉原電器街的貨架,物美價廉的日常生活用品受到消費者喜愛。上街購物,“一不小心”買回的可能就是中國製造的商品。在日本人眼中,中國已不是貧窮的代名詞。自近代以來,中日兩國的老百姓首次在對等的條件下對話。

    然而,事情總有正反兩個方面。日本在對中國示以敬意的同時,報章上的“中國威脅論”也不時遮擋著人們的視線。冠以“中國是霸權,還是崩潰”、“軍國主義的中國”、“膨脹的中國,被吞沒的日本”等聳人聽聞標題的文章隨處可見。一些常年敵視中國的文人政客不時挑動對中國的不信任情緒,干擾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

    今年8月號的《文藝春秋》雜誌用上百頁的篇幅刊登“不信任中國”特集,惡意扭曲中國形象,其中某右翼文人對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説成是“犯了彌天大罪”。中國簡化漢字也成了“豈有此理”。還有一個叫《SAPIO》的雜誌,近期刊登了一組日本與“核大國”中國作戰的“假想敵研究”報告,以“中國進攻日本”為題,搞了個“包括自衛隊專家在內的進攻日本模擬演習”,極力挑動民族情緒。還有一本名為《日本封印》的預言式的虛構小説,著意渲染日本如何失去思考,被中美玩弄。

    經濟威脅無稽之談中國産品惠及生活

    除了所謂的中國“軍事威脅”或者“政治威脅”論之外,日本通常流傳的“中國威脅論”主要是“經濟威脅論”。

    中國經濟威脅論是伴隨著擔心日本産業的空洞化而流傳的。論者説,中國的經濟發展使大量低價格的産品進入日本,日本一些企業在“價格攻勢”下受到很大損害,典型的事例是中國大蔥等農産品進入日本。還有的説,一些企業關閉了在國內的工廠,擴大了對華投資,“致使日本的産業基礎崩潰”。一個時期以來,諸如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日本被中國“吞沒”等詞語天天出現在報章上。有一些人強調日本的經濟停滯,也有人不切實際地誇大中國的經濟實力。

    大前研一是日本企業家兼經濟學家,《新國富論》的作者。2000年秋,大前在中國各地進行了採訪,回國後製作了《覺醒的大國》連續電視報道,今年4月又出版了一本名為《中國衝擊》的書。他在書中説:“中國完全醒了過來。從沿海地區看,被稱為‘睡獅’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以超過12億人口為背景的便宜而優秀的勞動力,以投入最新設備為産業背景的中國經濟的強大,已是沒有疑問。有關中國的報道和著作,其看法不一,既有‘中國威脅論’,也有去中國投資的指南,甚至還有中國行將崩潰的預言。”

    大前認為,包括日本在內,誰都無法阻止中國的發展,不能把中國的發展看成是威脅。但他又説,他最擔心的是日本可能會淪為中國的“周邊國家”。日本只有中國1/10的人口,如果將來中國和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GDP)相同,日本就是中國“10%的國家”,變得沒有“分量”。

    對於所謂的“中國威脅”,日本許多有識之士並不贊成。東京大學教授伊藤元重説,中國的産業最近10年的確是飛速發展,但日本與中國的經濟競爭不是足球或者田徑等賽事,對手強大並不意味著對己不利。經濟競爭不是一方得勝另一方受損的零和遊戲,鄰國的富裕並不是一件壞事。從中國進口的急速增加對日本的産業造成一定衝擊,但實際上,中國低價格的産品給消費者帶來很大實惠。

    伊藤指出,説日本企業增加對華投資引起日本産業的空洞化是站不住腳的。最近兩三年,日本的對華投資遠遠落後於美國和歐盟的對華投資。如果真的是對外投資引起産業空洞化,原因在於海外對日投資沒有吸引力。日本接受的海外投資額在世界上只排到第24位,僅相當於美國的1/30。沒有海外的投資就不會搞活經濟,日本應該研究如何搞活自己的産業,而不是把問題歸咎於中國的成長。他還認為,中國産業的發展給了日本經濟思考的機會,日本最重要的是産業的不斷革新,不能總是趴在舊的産業基礎上吃老本。

    十年停滯人心浮動中國發展心態失衡

    日本社會上時不時出現種種“中國威脅論”,有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多方面的因素,也與中日相互間的理解不夠有關。

    從地理和歷史的因素看,日本人一向有種生怕被孤立的心態。從中國看日本,那是一個懸浮于太平洋中的列島;從列島看中國,那是一片廣袤的大地。為了自強,島國的日本人總是盯著海外,生就一種不服輸的心理。公元7世紀,當日本首次派出遣隋使出使中國,國書上曾寫下“日出之國天皇敬白日沒之國皇帝”的詞句以示對等。到了近代,日本面對西方列強,斷然革新,成為亞洲國家中最早擺脫西方殖民統治的國家。戰後,日本在戰爭的廢墟上奮起,又在亞洲國家中率先實現了經濟現代化,登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寶座。

    然而,歷史並不總是惠于強者。當日本登上經濟高峰時,卻陷入經濟泡沫中不能自拔,在“失去的十年”中,雖採取種種措施卻收效甚微,雖高喊變革卻變化不大。究其原因,在於缺乏真正變革的意識。日本前經濟企劃廳長官屋太一説,日本雖10年改革仍走不出困境,關鍵是缺乏自我變革意識。這位以寫預言小説知名的作家,在他的新作《平成三十年》一書中嘆息日本“什麼也沒有做”,他警告説:日本要麼滅亡要麼變革,要麼恢復發達國家的自信,要麼退回到發展中國家的行列。

    屋預言,在今後的20年間,世界上不大會出現大規模的戰爭和大革命,“知識價值社會”將取得進展。中國等國的工業化,擴大了工業産品的供應量,世界進入了“大競爭時代”。今後隨著日本人口的老化與工廠遷往海外,國際競爭力下降,日本將出現財政、貿易、企業收益赤字。

    日本的近鄰中國卻與日本迥然不同。由幾位中國問題專家合寫的《中國的世紀,日本的戰略》一書中,有論者認為在制度改革方面,人們看到的是“全球化的中國,發展中國家化的日本”。有日本朋友説,一些人原來經濟上看不起中國,面對近十幾年大步邁進的中國,部分人心態失衡,産生莫名的焦躁。中國對日出口的增加,又成了一些喪失自信的日本人誇大“中國威脅”、“轉嫁責任”的藉口。日本經濟的低迷,社會的迷惘,也給了右翼勢力可乘之機。一遇機會,這些人便煽動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向中國發難。

    日本需要更新觀念中日應該增信釋疑

    中日邦交正常化雖走過30年的歷程,與以往相比,兩國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不能同日而語,但囿于文化背景和社會體制的不同,相互理解還不能説已經很深入。

    這幾年在日本有中國“軍事威脅論”,其依據是所謂中國“不斷增加軍費”。一些媒體報道此事有誤導。例如,只説中國軍費每年以兩位數字的速度增加,卻從來不説明中國的軍費是多少,與日本相比是多還是少。人口比日本多10倍、面積約25倍,其軍費還不及日本一半的中國,為什麼日本不是威脅,反而是中國威脅日本呢?

    中國對日本情況的理解也不能説都客觀實際。當代日本的形象在有些中國人心目中扭曲,有人把某些右翼的作為當成是多數日本國民的行為。這説明,兩國都需要在各個層面上深化交流,增信釋疑。

    對於各種“中國威脅論”,日本許多人士都主張更新意識。大前研一説,當今的日本人太不了解世界。無論學者還是新聞人,只看到一個國家的局部。國民只是在那裏喊叫,沒有機會看到整體。他建議,對於近鄰中國,還是應該邁開自己的雙腿親自去看看。通過觀察中國樹立起自己正確的危機感。關鍵是如何把“中國的衝擊”作為自身變革的動力。如果“只是狂熱于中國威脅論,便看不到中國的實際情況”。

    屋太一認為,日本要想與“世界的工廠”、“巨大的市場”中國對話,必須轉換觀念。他説,一是合理地利用中國的工業能力,開發獨特的品牌;二是産業轉向生産率高的領域。不管怎麼説,中日兩個國家“和則兩立、鬥則兩傷”。中日兩國只有立足大局,攜手合作,才能有利於亞洲的繁榮和發展,為兩國人民帶來幸福。(孫東民)



責編:曲歌    


相關新聞
【文化】日本青年:中國就是日本的“文化大恩之國”(08月29日 10:31)
日本首次承認在華實施細菌戰——專家詳述細菌戰訴訟意義何在(08月28日 14:43)
【教育】細菌戰賠償訴訟宣判 中日學子不忘歷史(08月27日 10:30)
東京法院一審駁回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賠償要求(08月27日 16:15)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