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務院發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9日 14:41 來源:新華社
    專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目錄

  一、序言

  二、指導方針、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1.指導方針

  2.發展目標

  3.總體部署

  三、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

  1.能源

  (1)工業節能

  (2)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産

  (3)複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

  (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

  (5)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

  2.水和礦産資源

  (6)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綜合開發利用

  (7)綜合節水

  (8)海水淡化

  (9)資源勘探增儲

  (10)礦産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11)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12)綜合資源區劃

  3.環境

  (13)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

  (14)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

  (15)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

  (16)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

  4.農業

  (17)種質資源發掘、保存和創新與新品種定向培育

  (18)畜禽水産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

  (19)農産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

  (20)農林生物質綜合開發利用

  (21)農林生態安全與現代林業

  (22)環保型肥料、農藥創制和生態農業

  (23)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

  (24)農業精準作業與信息化

  (25)現代奶業

  5.製造業

  (26)基礎件和通用部件

  (27)數字化和智慧化設計製造

  (28)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

  (29)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

  (30)大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

  (31)基礎原材料

  (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33)軍工配套關鍵材料及工程化

  6.交通運輸業

  (34)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與養護技術及裝備

  (35)高速軌道交通系統

  (36)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

  (37)高效運輸技術與裝備

  (38)智慧交通管理系統

  (39)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

  7.信息産業及現代服務業

  (40)現代服務業信息支撐技術及大型應用軟體

  (41)下一代網絡關鍵技術與服務

  (42)高效能可信計算機

  (43)傳感器網絡及智慧信息處理

  (44)數字媒體內容平臺

  (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顯示

  (46)面向核心應用的信息安全

  8.人口與健康

  (47)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

  (48)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

  (49)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

  (50)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

  (51)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

  9.城鎮化與城市發展

  (52)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

  (53)城市功能提升與空間節約利用

  (54)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

  (55)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

  (56)城市信息平臺

  10.公共安全

  (57)國家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臺

  (58)重大生産事故預警與救援

  (59)食品安全與出入境檢驗檢疫

  (60)突發公共事件防範與快速處置

  (61)生物安全保障

  (62)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禦

  11.國防

  四、重大專項

  五、前沿技術

  1.生物技術

  (1)靶標發現技術

  (2)動植物品種與藥物分子設計技術

  (3)基因操作和蛋白質工程技術

  (4)基於幹細胞的人體組織工程技術

  (5)新一代工業生物技術

  2.信息技術

  (6)智慧感知技術

  (7)自組織網絡技術

  (8)虛擬現實技術

  3.新材料技術

  (9)智慧材料與結構技術

  (10)高溫超導技術

  (11)高效能源材料技術

  4.先進製造技術

  (12)極端製造技術

  (13)智慧服務機器人

  (14)重大産品和重大設施壽命預測技術

  5.先進能源技術

  (15)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

  (16)分佈式供能技術

  (17)快中子堆技術

  (18)磁約束核聚變

  6.海洋技術

  (19)海洋環境立體監測技術

  (20)大洋海底多參數快速探測技術

  (21)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技術

  (22)深海作業技術

  7.激光技術

  8.空天技術

  六、基礎研究

  1.學科發展

  (1)基礎學科

  (2)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

  2.科學前沿問題

  (1)生命過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統整合

  (2)凝聚態物質與新效應

  (3)物質深層次結構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學規律

  (4)核心數學及其在交叉領域的應用

  (5)地球系統過程與資源、環境和災害效應

  (6)新物質創造與轉化的化學過程

  (7)腦科學與認知科學

  (8)科學實驗與觀測方法、技術和設備的創新

  3.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

  (1)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物學基礎

  (2)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科學問題

  (3)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

  (4)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

  (5)複雜系統、災變形成及其預測控制

  (6)能源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7)材料設計與製備的新原理與新方法

  (8)極端環境條件下製造的科學基礎

  (9)航空航天重大力學問題

  (10)支撐信息技術發展的科學基礎

  4.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1)蛋白質研究

  (2)量子調控研究

  (3)納米研究

  (4)發育與生殖研究

  七、科技體制改革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1.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2.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3.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4.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1.實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

  2.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3.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

  4.實施知識産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

  5.實施促進創新創業的金融政策

  6.加速高新技術産業化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

  7.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機制

  8.擴大國際和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

  9.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

  九、科技投入與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2.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益

  3.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4.建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共享機制

  十、人才隊伍建設

  1.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

  2.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3.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科技人才

  4.加大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力度

  5.構建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

  黨的十六大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要求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國務院據此制定本綱要。

  一、序言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高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有待提高。在擴大勞動就業、理順分配關係、提供健康保障和確保國家安全等方面,有諸多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從國際上看,我國也將長期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有優勢的巨大壓力。為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們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統籌全局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健全民主法制,加強社會管理等。與此同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帶動生産力質的飛躍,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進入21世紀,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將深刻地改變經濟和社會的面貌。信息科學和技術發展方興未艾,依然是經濟持續增長的主導力量;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將為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發揮關鍵作用;能源科學和技術重新升溫,為解決世界性的能源與環境問題開闢新的途徑;納米科學和技術新突破接踵而至,將帶來深刻的技術革命。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為技術和經濟發展展現了新的前景。科學技術應用轉化的速度不斷加快,造就新的追趕和跨越機會。因此,我們要站在時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縱觀全球,許多國家都把強化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把科技投資作為戰略性投資,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並超前部署和發展前沿技術及戰略産業,實施重大科技計劃,著力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面對國際新形勢,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持續奮鬥,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雜交水稻、陸相成油理論與應用、高性能計算機等為標誌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振奮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在一些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技術水平仍比較落後;科學研究質量不夠高,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同時,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創新能力薄弱。

  進入21世紀,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加快科學技術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需要較長時期的艱苦努力,同時也有著諸多有利條件。一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進步,對科技發展提出巨大需求,也為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我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具備科學技術大發展的基礎和能力。三是堅持對外開放,日趨活躍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使我們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四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和發揮市場機制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結合起來,為科技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證。五是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蓄,更有利於形成獨特的創新文化。只要我們增強民族自信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奮起直追、迎頭趕上,經過15年乃至更長時間堅韌不拔的艱苦奮鬥,就一定能夠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輝煌科技成就。

  二、指導方針、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1.指導方針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立足國情,以人為本,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今後15年,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産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方針是我國半個多世紀科技發展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是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抉擇。

  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和倡導自主創新。在對外開放條件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認真學習和充分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引進了大量技術和裝備,對提高産業技術水平、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只引進而不注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勢必削弱自主研究開發的能力,拉大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事實告訴我們,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産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總之,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産業、行業和地區,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要把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培養和凝聚各類科技人才特別是優秀拔尖人才,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努力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設一支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相適應的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

  2.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經過15年的努力,在我國科學技術的若干重要方面實現以下目標:一是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産業核心技術,製造業和信息産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二是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取得突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主要工業産品單位能耗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四是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城市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發展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製取得突破,具備産業發展的技術能力。六是國防科技基本滿足現代武器裝備自主研製和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在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學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形成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

  3.總體部署

  未來1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部署:一是立足於我國國情和需求,確定若干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本綱要確定11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並從中選擇任務明確、有可能在近期獲得技術突破的68項優先主題進行重點安排。二是瞄準國家目標,實施若干重大專項,實現跨越式發展,填補空白。本綱要共安排16個重大專項。三是應對未來挑戰,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本綱要重點安排8個技術領域的27項前沿技術,18個基礎科學問題,並提出實施4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四是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緊迫需求、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國力,必須把握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一是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下決心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二是抓住未來若干年內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和新材料技術迅猛發展的難得機遇,把獲取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産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産權,作為提高我國産業競爭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術作為未來高技術産業迎頭趕上的重點,加強生物技術在農業、工業、人口與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四是加快發展空天和海洋技術。五是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研究。

  三、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

  我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要在統籌安排、整體推進的基礎上,對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進行規劃和佈局,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緊迫問題提供全面有力支撐。

  重點領域,是指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中重點發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産業和行業。優先主題,是指在重點領域中急需發展、任務明確、技術基礎較好、近期能夠突破的技術群。確定優先主題的原則:一是有利於突破瓶頸制約,提高經濟持續發展能力。二是有利於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提高産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有利於解決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四是有利於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高國家安全保障能力。

  1.能源

  能源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銳,結構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費以煤為主,化石能的大量消費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今後15年,滿足持續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對能源科技發展提出重大挑戰。

  發展思路:(1)堅持節能優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領域的節能關鍵技術,積極發展建築節能技術,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終端用能效率。(2)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增加能源供應。在提高油氣開發利用及水電技術水平的同時,大力發展核能技術,形成核電系統技術自主開發能力。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取得突破並實現規模化應用。(3)促進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降低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安全開發和利用技術,並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加強對能源裝備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攻克先進煤電、核電等重大裝備製造核心技術。(5)提高能源區域優化配置的技術能力。重點開發安全可靠的先進電力輸配技術,實現大容量、遠距離、高效率的電力輸配。

  優先主題:

  (1)工業節能

  重點研究開發冶金、化工等流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主要高耗能領域的節能技術與裝備,機電産品節能技術,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産品,能源梯級綜合利用技術。

  (2)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産

  重點研究開發煤炭高效開採技術及配套裝備,重型燃氣輪機,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高參數超超臨界

  機組,超臨界大型循環流化床等高效發電技術與裝備,大力開發煤液化以及煤氣化、煤化工等轉化技術,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産系統技術,燃煤污染物綜合控制和利用的技術與裝備等。

  (3)複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

  重點開發複雜環境與岩性地層類油氣資源勘探技術,大規模低品位油氣資源高效開發技術,大幅度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技術,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採技術。

  (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大型風力發電設備,沿海與陸地風電場和西部風能資源密集區建設技術與裝備,高性價比太陽光伏電池及利用技術,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技術,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開發利用技術。

  (5)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

  重點研究開發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技術和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與裝備,間歇式電源並網及輸配技術,電能質量監測與控制技術,大規模互聯電網的安全保障技術,西電東輸工程中的重大關鍵技術,電網調度自動化技術,高效配電和供電管理信息技術和系統。

  2.水和礦産資源

  水和礦産等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國水和礦産等資源嚴重緊缺;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礦山資源綜合利用率、農業灌溉水利用率遠低於世界先進水平;資源勘探地質條件複雜,難度不斷加大。急需大力加強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技術研究,提高資源利用率。

  發展思路:(1)堅持資源節約優先。重點研究農業高效節水和城市水循環利用技術,發展跨流域調水、雨洪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水資源開發技術。(2)突破複雜地質條件限制,擴大現有資源儲量。重點研究地質成礦規律,發展礦山深邊部評價與高效勘探技術、青藏高原等複雜條件礦産快速勘查技術,努力發現一批大型後備資源基地,增加資源供給量;開發礦産資源高效開採和綜合利用技術,提高水和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率。(3)積極開發利用非傳統資源。攻克煤層氣和海洋礦産等新型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提高新型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能力。(4)加強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的創新。積極開發高精度勘探與鑽井設備、大型礦山機械、海洋開發平臺等技術,使資源勘探開發重大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優先主題:

  (6)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綜合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轉化機制和優化配置技術,污水、雨洪資源化利用技術,人工增雨技術,長江、黃河等重大江河綜合治理及南水北調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治理開發的關鍵技術等。

  (7)綜合節水

  重點研究開發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技術和節水型生産工藝;開發灌溉節水、旱作節水與生物節水綜合配套技術,重點突破精量灌溉技術、智慧化農業用水管理技術及設備;加強生活節水技術及器具開發。

  (8)海水淡化

  重點研究開發海水預處理技術,核能耦合和電水聯産熱法、膜法低成本淡化技術及關鍵材料,濃鹽水綜合利用技術等;開發可規模化應用的海水淡化熱能設備、海水淡化裝備和多聯體耦合關鍵設備。

  (9)資源勘探增儲

  重點研究礦産資源成礦規律和預測技術,發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開發三維高分辨率地震、高精度地磁以及地球化學等快速、綜合和大深度勘探技術。

  (10)礦産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深層和複雜礦體採礦技術及無廢開採綜合技術,開發高效自動化選冶新工藝和大型裝備,發展低品位與複雜難處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1)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淺海隱蔽油氣藏勘探技術和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綜合技術,開發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技術,發展海水直接利用技術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2)綜合資源區劃

  重點研究水土資源與農業生産、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綜合優化配置技術,開展針對我國水土資源區域空間分佈匹配的多變量、大區域資源配置優化分析技術,建立不同區域水土資源優化發展的技術預測決策模型。

  3.環境

  改善生態與環境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大問題。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加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全球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亟待提高我國參與全球環境變化合作能力。在要求整體環境狀況有所好轉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對環境科技創新提出重大戰略需求。

  發展思路:(1)引導和支撐循環經濟發展。大力開發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産集成技術,強化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利用與安全處置,加強發展循環經濟的共性技術研究。(2)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開展流域水環境和區域大氣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典型生態功能退化區綜合整治的技術集成與示範,開發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以及生態和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幅度提高改善環境質量的科技支撐能力。(3)促進環保産業發展。重點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重大環保裝備及儀器設備,加大國産環保産品市場佔有率,提高環保裝備技術水平。(4)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加強全球環境公約履約對策與氣候變化科學不確定性及其影響研究,開發全球環境變化監測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提升應對環境變化及履約能力。

  優先主題:

  (13)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

  重點開發區域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技術,突破城市群大氣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開發非常規污染物控制技術,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産集成技術,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示範模式。

  (14)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

  重點開發岩溶地區、青藏高原、長江黃河中上遊、黃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農牧交錯帶和礦産開採區等典型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技術,草原退化與鼠害防治技術,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沿線和複雜礦區生態保護及恢復技術,建立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和持續改善的技術支持模式,構建生態系統功能綜合評估及技術評價體系。

  (15)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

  重點開發海洋生態與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加強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技術研究,發展近海海域生態與環境保護、修復及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開發高精度海洋動態環境數值預報技術。

  (16)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

  重點研究開發大尺度環境變化準確監測技術,主要行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技術,生物固碳技術及固碳工程技術,以及開展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臭氧層保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等對策研究。

  4.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自然資源的硬約束不斷增強,人均耕地、水資源量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産品的需求呈剛性增長,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和農産品競爭力增強的壓力將長期存在;農業結構不合理、産業化發展水平及農産品附加值低;生態與環境狀況依然嚴峻,嚴重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問題突出。我國的基本國情及面臨的嚴峻挑戰,決定了必須把科技進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根本措施,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大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突破資源約束,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步伐。

  發展思路:(1)以高新技術帶動常規農業技術升級,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重點開展生物技術應用研究,加強農業技術集成和配套,突破主要農作物育種和高效生産、畜牧水産育種及健康養殖和疫病控制關鍵技術,發展農業多种經營和複合經營,在確保持續增加産量的同時,提高農産品質量。(2)延長農業産業鏈,帶動農業産業化水平和農業綜合效益的全面提高。重點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産後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産業化關鍵技術,開發農産品加工先進技術裝備及安全監測技術,發展以健康食品為主導的農産品加工業和現代流通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3)綜合開發農林生態技術,保障農林生態安全。重點開發環保型肥料、農藥創制技術及精準作業技術裝備,發展農林剩餘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促進農業新興産業發展,提高農林生態環境質量。(4)積極發展工廠化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重點研究農業環境調控、超高産高效栽培等設施農業技術,開發現代多功能複式農業機械,加快農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

  優先主題:

  (17)種質資源發掘、保存和創新與新品種定向培育

  重點研究開發主要農作物、林草、畜禽與水産優良種質資源發掘與構建技術,種質資源分子評價技術,動植物分子育種技術和定向雜交育種技術,規模化制種、繁育技術和種子綜合加工技術。

責編:閆冬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