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民工荒”愈演愈烈 六萬崗位等不到農民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9日 13: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經濟參考報消息:

  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難、留工難透析

  春節剛過,我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全線告急,在福州市剛剛舉行的一場招聘會上,近六萬個農民工崗位乏人問津,而去年從青海批量輸往泉州的400多位農民工到目前為止穩定率不足三分之一,沿海企業招工難、留工難現象日益凸顯。沿海企業招工難、留工難難在何處?

  近六萬個崗位等不到幾個農民工

  年假一結束,福建省就開始啟動2006年度“再就業援助月”活動和以服務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為目的的“春風行動”,2月6日,福州市人民會堂舉辦了大型招聘會,約有200多家企業提供了約5.6萬個工作崗位,應聘者也達到7000多人,招聘會現場人山人海,但卻見不到幾個農民工,更多的是大中專畢業生,大量需要農民工的崗位乏人問津。

  “我等了兩個小時,沒有一個人來應聘”。一位前來招工的負責人告訴記者,6號一大早,他就在人民會堂門口的顯眼位置佈置了攤位,但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記者在招聘會轉了一圈,發現與他有相同境遇的招人攤位不下30家。

  “為了招人,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登過報,在民工聚集地貼過廣告,甚至規定一個老工人介紹一名新工獎勵20元,可現在還是大量缺工”。一位從廈門趕來的某鞋帽廠人事主管説,“這樣下去,我們廠的幾條生産線都要癱瘓了。”

  記者隨後來到位於福州火車站附近的東浦路臨時勞務市場,在那裏,幾百個農民工將半邊馬路擠得滿滿噹噹。可記者一打聽,這裡的招工攤位同樣應者寥寥。

  據介紹,福建省已經連續幾年出現勞動力求大於供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沿海城市所急需的鞋帽製作工、裁剪縫紉工、電子元器件裝配工供求狀況就一直處於不足,缺口登記數分別為57779人次、41763人次、30781人次。

  走與留:企業和農民工的兩難選擇

  “民工荒”愈演愈烈,已經成為東南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一塊心病,用工企業和當地政府也想方設法“招工引人”,開始嘗試從剩餘勞動力較多的西部省份成批引進農民工,但效果並不明顯,甚至適得其反。

  從2004年11月份開始,泉州市從青海民和、互助、湟中三縣成批引進402名農民工,以緩解企業嚴重缺工的燃眉之急。去年3月初,民和縣委書記曹生淵帶領該縣總工會、就業局的領導,到泉州輝藝鵬禮品公司看望民和籍農民工,鼓勵他們安心在泉州工作。不料,中午準備離開的曹生淵一行卻遭到20多名民和籍農民工的阻攔。

  一位18歲的民和農民工憤憤不平地對在場的新華社記者説,我們來的時候,政府説第一個月工資就可以拿800元,第二個月以後能拿到1000元以上,可現在每月只有500元出頭,七扣八扣就剩200多元了,抽煙、喝酒還不夠,哪還有錢寄給家裏?政府説了那麼多好聽話,把我們弄到這裡來,既然掙不了錢,就要負責把我們送回家去!

  “經過這麼一鬧,我的很多老鄉都走了,他們都嫌這裡工資低、不自由、生活不適應”。來自青海湟中縣的19歲的吳成義説,剛來的兩三個月裏,老鄉們都在宿舍裏談白天遇到的不順心事,談如何想家,經常談到深夜,越談越傷心,第二天大家便一起到廠裏結清工錢,回家去了,自己因為第一次出門,沒賺到錢不想回去。吳成義在泉州市文寶輕工有限公司打工,月收入1200多元,“每個月往家裏寄800元,吃住在廠裏,不怎麼花錢,日子還算過得去。”

  據記者調查,一年多時間裏,泉州市當初從青海引進的400多個農民工中近三分之二的人選擇了離開,用工企業為此叫苦不迭。

  招工難、留工難,難在哪

  “薪酬刺激使得民工流向部分地區聚集,是造成其他地區結構性缺工的重要原因”。福建師範大學産業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認為,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省份以相對較高的工資把有限的、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大量吸引過去,福建和其他省份技術型勞動力用工荒隨之凸顯。此外,隨著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不排除部分農民工寧願呆在老家務農的可能性,因此,低端的勞動力也缺。

  “用工企業首先要關心外來工的待遇、用工時間和日常生活”。泉州市總工會副主席蔡金寶認為,泉州等地之所以出現“民工荒”情況,是因為有些企業用工不規範,工時太長而待遇偏低。

  記者在招聘會和勞務市場上接觸到的農民工也普遍表示對企業用工環境的擔憂。來自安徽的農民工潘先生説,以前他也參加過幾場招聘會,但用人單位都要求加班加點,訂單多的時候,每天甚至要幹15個小時,根本吃不消。一名來自霞浦的外來工説,這幾年她都在火車站一帶擦皮鞋,每天工作幾個小時,強度不大,每個月也有七八百元收入,和在企業上班相比,輕鬆、自在得多。

  專家認為,企業招工難是假相,因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基數相當龐大,並且逐年遞增,完全可以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但因為用工環境的變數,現在農民工在區域之間、企業之間的流動性很大。同時,不少農民工常常在上班、打零工和間歇性失業之間轉換角色。因此,要有效解決招工難、用工難的問題,用工企業必須轉變以老大自居的“僱主思維”和以剝削為用工目的的“資本家邏輯”。

  據蔡金寶介紹,因為深受“民工荒”之苦,泉州市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在招工方式和用工環境方面謀變,舉行大型招聘會,簽訂規範的用工合同,縮短用工時間,一些企業在春運時節為優秀的農民工包機回家等等。他表示,用工環境的改善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但榜樣的作用非常重要。

  福建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有關人士認為,“民工荒”對於農民自身也是一種警醒,這説明好工作、好崗位的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而技術門檻較低的企業為了獲利必然壓縮勞動力成本,待價而沽的農民工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豐富勞動技能。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