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批“新生代民工”涌向城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7日 19:28 來源:

  工人日報北京2月6日電(實習生 張華甲)今天,大批年輕的民工頂風冒雪走出北京站口。他們提著手提箱或者拉著旅行包,有些揹包上挂有小飾物的女孩讓人誤以為是返程的遊客或學生。

  這些20歲上下的進城務工者,多是在1990年以後外出打工的。他們被稱為“新生代民工”。

  今天是正月初九,各地節後春運高峰已提前到來。據了解,到達北京站的旅客中,有80%是返城務工人員。北京站出站的民工中大多是年輕的面孔。筆者在站前廣場採訪中發現,他們不少人能操著標準的普通話應答。

  他們身上已經沒有了東張西望、土裏土氣的老一代農民工的影子。

  注重個人物質和精神生活享受,追求時髦的服裝、輕鬆體面的工作以及時尚的休閒方式,使他們明顯區別於老一代民工。

  來自安徽碭山的女孩王婷和她的三個同鄉個個染著金黃色頭髮,提著各式各樣的箱包,充滿著陽光時尚的青春氣息。王婷説,時尚並不僅僅屬於城裏人,她們雖然生在農村,可現在有錢了,同樣可以像城市姑娘一樣裝扮自己。

  勞動部門提供的信息表明,今年春節後去廣東、福建、上海等方向的新生代民工增加,這些地方每月的工資都在1000元以上。

  延伸閱讀

  不想當過客

  “農村”還是“城市”?這種選擇,在他們的靈魂裏輪流“值班”……

  □新生代民工的概念:

  年齡18歲到25歲,以“三高一低”為特徵: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與父輩的差別:“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實實地待在最臟、最累、最“沒出息”的工作崗位上,不再省吃儉用攢錢往家裏寄,更不會掙夠錢回家蓋房娶媳婦。在受到歧視時,他們會摔門離去。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春光用更為“學術”的語言對他們進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沒有務農的經歷,很多是從學校畢業後就直接外出的,甚至連基本的農業常識都缺乏;從動機上看,他們基本上不是基於“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將流動視為改變生活方式和尋求更好發展的契機。

  □新生代民工的消費特點:

  個人消費支出快速增加,不再為攢錢而使自己變成“苦行僧”───這是不同於父輩的顯著特點。

  據廣東省統計局抽樣調查顯示,去年第二季度,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月掙錢873元,只交回老家232元───將近八成的工資收入被自己花掉了,或者自己留著了。他們把超過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娛樂和電話費上。

  □新生代民工的發展困惑:

  未來在哪?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第一代民工和新生代民工有著顯著的差異。對大多數第一代民工而言,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他們來自農村,歸宿也在農村。

  對於新生代民工來説,他們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他們嚮往城市,卻不被城市所接納;他們的根在農村,卻對農村日益疏遠。對他們而言,城市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意味著不一樣的前途,不一樣的命運。他們希望通過進城務工經商,告別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外出的經歷更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因此他們才發出了“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聲。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嚴格的戶籍制度、冷漠的社會歧視等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門檻不斷粉碎著他們的城市夢。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斷消解著他們對家鄉存有的情感認同和社會記憶,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也使他們漸漸不再適應農村的生活方式。總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們真正成了既融不進城,也回不了鄉的“邊緣人”。因此,他們無法規劃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過且過的心態相當盛行。

  有針對他們的各種調查,但當被問到未來的打算時,他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以後誰知道啊,看自己的發展吧,”“機會好當然想留在外面,沒有機會就只能回去了。”(邊吉)

責編:陳卓

相關視頻